接轨与苦涩

2007-12-29 00:00:00
中国市场 2007年9期


  
  在寒冷的冬天,天然气涨价注定是热门话题。政府与民众,专家对专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管是涨价有理也罢,还是涨价无理也好,天然气涨价似乎已是大势所趋。但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要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
  
  百姓薪水低如何接轨国际
  
  从当前看,天然气涨价或许是必然的,但此消息所引起公众的激烈反应却是无可辩驳的。他们抱怨国内石油价格在国际油价上涨时跟涨,在国际油价下跌时却无动于衷。由此积累的怨气尚未得到释放的情况下,石油巨头以和国际接轨的旗号寻求天然气涨价,招来公众的反对和质疑也在情理之中。
  也许,从长远看,如何加快石油、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实现价格市场化,真实反映国内油品需求状况,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这可能需要时间,而当前的问题是,能源定价尚处于暗箱操作,人们没有看到透明的定价决策过程。这时候应当使能源定价的决策过程透明化,将问题解释清楚。从某种意义上说,天然气该不该涨价不是问题的核心。亟需与国际接轨的不仅仅是能源价格,还应当有能源的生产与销售机制。
  有人将天然气比喻成“巴黎香水”。巴黎香水就要精品精用,不能当自来水用。他们用这种方式,来“论证”涨价的必要性,以及以涨价促节约的可贵“动机”。可问题是,面对14年后缺800亿立方米的一个现实,我们要的是“精品精用”的全民意识与自觉行动,而不是把天然气的价格等同于“巴黎香水”的价格。
  这几年中国人各种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脚步,一直在往上蹿动着,特别是垄断的水、电、油、燃气、煤等。有关部门对此的解释不外乎是“××费还有很大上涨空间”、“与国际接轨”云云。与国际接轨没错,但这“轨”不能是现在这么个接法。要和国际接轨,得先要和普通百姓的承受力接轨。老百姓拿着不到人家10%的薪水,却愣要跟人家的消费物价水平去强力对接,这种硬接轨,不是打肿脸充胖子,就是存心要掏空老百姓的口袋。
  海口市一位出租车司机诉苦,他平均每天的加气量约为42立方米,现在每立方车用天然气的价格上涨了0.3元,他每天的成本就增加约13元,一个月就要额外支出400元左右。在海南开出租车本来就赚钱少,这下更惨了。
  一些地方甚至重返蜂窝煤时代,天然气的涨价令蜂窝煤“下岗再就业”。这绝不是痴人说梦!在南京,2004年时,由于液化气价格全面暴涨,蜂窝煤重新走俏。在江西,因为液化气涨价,很多低收入家庭开始把目光转向价格便宜的蜂窝煤。在西安,液化气一再涨价,家庭主妇郭女士说:“(液化气)如果还要涨价,干脆就用蜂窝煤算了。”在北京,蜂窝煤是低收入家庭的必备。在广州,由于液化气价格连创历史新高,“蜂窝煤生意‘火了一把’”……
  这些对天然气巨头来说,这是多么巨大的反讽和嘲弄?对老百姓而言,又是多么巨大的苦涩和黯然?
  
  道理都明白可否慢慢涨来
  
  天然气涨价的原因很复杂,但说到底是由于各地缺气导致的。冬天的到来导致各地开始缺“气”,为了环保,缺“气”的现实促使政府被迫接受高价进口天然气,进口价的上涨又将导致居民用气价格的上升。每年岁末都是资源紧张的时期。据统计,我国今年将有600万千瓦的新建天然气发电机组因燃气供应不能保证而无法投入生产运行。交通行业的用气状况也日益紧张。随着10月用气高峰到来,四川、长春等地能够每天供应给加气站的天然气减少了几千立方米,当地出租车和公交车的运能开始受到影响。
  即便是在北京和上海,城市的生活用气也不容乐观。北京热力集团10月27日表示,热力集团所属11个基地的供热能力将在今冬达到极限。如遇极端天气或部分设备故障时,北京将无后备热源替代。
  供不应求,资源短缺,天然气涨价的道理似乎是明面上的事。对此,国家相关部门也做了相关解释,总的来说,主要有五点:1.上游气价调整使成本上升 。2.管网维护建设需要资金。3. 促进资源节约,建立节约型社会。4.与国际接轨。5.居民用户配气成本较高。
  这表明什么呢?一句话,理由充分,涨价合理。我国天然气资源仅占世界已探明资源总量的1%,严峻的形势促成了我国在今年内陆续达成了数个进口天然气的协议,被迫接受“高价”天然气。进口天然气成本的涨价,将带来居民天然气使用价格的上升。我国各地已经陆续上调了天然气的价格,一些地方也正在陆续召开涨价的听证会。
  但是对那些刚开始尝到使用天然气好处的人们来说,这个涨价似乎来得太快了些。精打细算的普通老百姓又开始算计每月的天然气费用了;刚刚“油改气”的出租车司机因为加气站少、排队越来越长,难免有些牢骚;使用天然气作原料的化工厂、发电厂等,肯定也有些怨言。尽管如此,天然气依然吃香。普通老百姓并没有因为每月多支出三五块钱的“气费”,而改回原先的煤气罐;使用天然气的出租车司机也没有因为加气站排队,而“气改油”;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天然气用户企业,也并没有几家因为气价上涨而拒绝用气。毕竟,小幅涨价后的天然气仍然有许多先天的优点和比较优势,作为优质的绿色能源,依然无可替代。
  而天然气涨价的更深层含义,应当是它能促进资源类价格调整的速度。
  
  垄断者受用百姓却要买单
  
  “民用天然气就是涨到50元一吨,居民也还是要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琪延认为。但是,由于城市公用事业本身具有的公共性、公益性,决定了政府对公用事业负有不可推卸的公共责任。因此,政府对公用事业进行改革时,既要考虑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体现,又要考虑公众的基本需求及收入分配的政策要求。“一味上涨肯定不是办法,涨到何时为止?”
  虽然涨价之前,政府也会召开听证会,可是有的就是逢场作戏,走走形式罢了。在北京某媒体工作的李先生说,令人无奈的是,虽然一些公共产品涨价时也召开听证会,但几乎每次听证会均开成了涨价会,听证会代表也一边倒地支持涨价,很少听到老百姓的声音。
  据介绍,按照目前城市化速度,我国每年有1500万至2000万农民转移到城市,每年需要建设200亿平方米住宅及电、水、气以及污水处理设施,这个过程要持续20年到30年。国家投资和财政补贴、政府垄断管理营运,这条道路已经难以为继,改革迫在眉睫。民用天然气等公用行业要走出“投资靠政府、运行靠补贴、亏损靠涨价”的怪圈,必须深化改革,提高效率,而不能指望提价扭亏。
  公共领域定价原则是成本加微利。政府应对包括天然气价在内的公用事业进行补贴,不能让老百姓负担全部成本。对于公交、自来水等公用事业,政府还应加大监管力度,减少公用事业企业的冗员,提高效率,不能让老百姓为企业的低效高价买单。在转轨时期,公用行业大量国有企业采取政企合一垄断方式经营,造成许多问题。管理缺陷导致成本不合理上涨,这给定价、准确把握公司成本信息带来相当难度。
  只有引入竞争,才能使经营者面临优胜劣汰压力,从而不断提高效率,使消费者拥有更多选择机会。比如将公用行业所有权或经营权转移到民间,这已经是大势所趋。国家应该尽快制定法律,遏制部门利益,尤其是遏制垄断部门的利益,不能让老百姓买单,垄断行业受用。
  (编辑丑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