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物流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对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促进和协调作用。近几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各类企业均对物流业的发展予以高度重视,并给予了巨大投入,这对推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也无法回避,标准化程度低,标准化工作缺乏协调,也给现代物流业带来严峻的挑战,制约了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所以推动物流标准化的建设被提到了议事日程。
关键词:物流标准化 思考 对策
一、物流标准化内涵
物流标准化是指以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装备、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包装、仓储、装卸、运输等各类作业标准以及作为现代物流突出特征的物流信息标准,并形成全国以及和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
物流标准根据其定义分为物流软件标准和物流硬件标准。软件标准包括物流用语统一,单位标准化,钱票收据标准化,应用条码标准化,包装尺寸标准化,硬件标准含有托盘标准化,集装箱、叉车标准化,拖车载重量标准化,保管设施标准化,其他物流设备标准化。
二、建立物流标准化的目的
1、可以统一国内物流概念 ,顺利开展物流活动。我国的物流发展借鉴了很多国外的经验,但是由于各国在物流的认识上有着众多的学派,就造成了国内人士对物流的理解存在偏差。物流的发展不单单是学术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为国民经济服务、创造更多的实际价值。所以,我们要弄清物流的概念问题,并对物流涉及的相关内容达成统一的认识,为加快我国物流的发展扫清理论上的障碍。
2、可以规范物流企业 ,协调各部门功能。目前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其中不乏新生企业和从相关行业转行的企业,层出不穷的物流企业使物流队伍良莠不齐。物流业整体水平不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市场定位不准确、服务产品不合格、内部结构不合理、运作经营不规范等问题,影响了物流业的健康发展。建立与物流业相关的国家标准,对已进入物流市场和即将进入物流市场的企业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是确保物流业稳步发展的需要。
3、可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各环节成本。物流业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它涉及运输、包装、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等各个方面。我国的现代物流业是在传统行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传统的物流被人为地割裂为很多阶段,而各个阶段不能很好地衔接和协调,加上信息不能共享,造成物流的效率不高,这在很多小的物流企业表现得尤为明显。物流标准化是以物流作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设备、专用工具等各个分系统的技术标准:制定系统内各个分领域如包装、装卸、运输等方面的工作标准,以系统为出发点,研究各分系统与分领域中技术标准与工作标准的配合性,统一整个物流系统的标准;研究物流系统与相关其他系统的配合性,进一步谋求物流大系统的标准统一。所以,物流的标准化是提高物流效率的重要途径。
4、可以消除贸易壁垒,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国家或地区标准不一,是重要的技术贸易壁垒,严重影响国家进出日贸易的发展。因此,要使国际贸易更快发展,必须在运输工具、包装、装卸、仓储、信息,甚至资金结算等方面采用国际标准,实现国际物流标准统一化。
5、可以使国内物流与国际接轨 ,提高国际竞争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使世界各国的跨国公司开始把发展目光集中到我国。我国加入wto后,物流业将首先受到来自国外的物流公司的冲击。所以,我国的物流业必须全面与国际接轨,接纳最先进的思想,运用最科学的运作和管理方法,改造和武装我们的物流企业,以提高竞争力。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物流的标准化建设是引导我国物流企业与国际物流接轨的最佳途径。
但是,由于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因此我国物流标准化工作还处在侧重于国家标准规定的物流活动中基本的概念术语、物流活动术语、物流技术装备与设施术语及物流管理术语,很多实质性问题还远未接触。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物流业进一步的发展。
三、我国物流标准化的现状
1、物流标准化不统一,信息标准化盲目。管我国建立了物流标识标准体系,并制定了一些重要的国家标准,如《商品条码》、《储运单元条码》、《物流单元条码》等,但这些标准的应用推广存在着严重问题。
2、物流标准推广力度不大,进程缓慢。在《商品条码》、《储运单元条码》等国家标准制定出来后,有关部门原指望藉此规范物流条码应用,但1年下来,实际应用率不足15%。一些企业觉得有没有标准无所谓,一些企业认为有用,但不知道该怎么用,还有很大一部分企业对物流标准方面的投资回报没有信心。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对物流标准化问题更是束之高阁。
3、物流装备标准化程度不统一,各种装备之间难以衔接。各种物流设施和装备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标准化程度高低不一,从而严重影响了现代标准化体系的形成。
4、市场主体缺乏指挥协调机制、没有形成标准化研究的专门队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流标准化是各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它的实施受到各主体利益的驱使。而我国现代物流标准化运作还没有完全摆脱部门分割的框架,对国家行政管理的依赖度较高,行业协会和标准技术组织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协调作用。
四、制约我国物流标准化的因素
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因素非常多,如管理体制、思想观念、资源管理、市场发展等因素。
1、管理体制因素。表现为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一种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的状态。供应链管理要通过信息网络系统把物流资源加以整合,而目前这些资源还没有完全进入到市场里面去,是由各个政府部门分别管理的。另外一个体制性障碍就是企业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状况。市场经济要求社会化的专业细分,但现在分离进程非常缓慢,很多工厂都依赖自己的仓库和车队,使用率低,运输成本高,破损率极高,这都是体制性障碍。
2、思想观念因素。目前,我国多数物流企业规模和实力偏小,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信息化水平低,物流服务单一且质量低,市场竞争也不规范。所以许多物流企业对物流标准化认识不足,不需要或不愿意在标准化方面进行战略投资,甚至有抵制态度。很多物流企业认为物流各种标准的重新统一将影响物流效率的提高。
3、资源管理因素。尽管国家标准的行政主管部门是国家质检总局,但由于物流产业跨越了行业,标准的归口管理大多数设在各个管理部门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例如条形码标准的归口管理单位是中国物品编码中心,集装箱标准的技术归口单位是交通部科学研究院,托盘标准技术的归口管理单位是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而这些标准要达成统一,需要进行很多协调工作,衔接难度非常大。
4、市场发展因素。在市场经济中,技术标准通常是从行业自发需求中产生的。在我国,市场需求还没有形成足够的规模,国内除了宝供、海尔等几家大企业之外,很多搞物流的企业都是从传统行业转型的中小企业,尽管更换了公司名称,但操作理念和规范还比较陈旧。由于标准化的普及有赖于产业自身的发育程度,在这些企业中推行物流标准化显然具有很大难度。
四、推进我国物流标准化的对策
1、政府统筹管理,加强部门之间统一协调。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逐步打破条块分割的传统管理格局,为现代物流标准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现代物流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和行业,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物流发展的统一性虽高,但各国对物流业并未进行集中管理,而是根据其经营的具体内容,通过物流各个环节的不同部门和行业管理协调配合,形成全国、地方通畅的物流管理系统。因此,实施物流标准化,必须进行大量的组织规划管理和协调工作。
2、科研机构相互协作,加强标准的研究和制定。科研机构,包括很多高校物流标准的主要制定者,是联系政府与物流企业的桥梁。物流研究机构要对国内物流企业进行充分调研,引进国外的先进理论和方法,然后综合各方意见,形成符合我国实际并兼有先进性、成熟性的国家标准。为了做好这项上作,国内的物流研究机构要相互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使物流标准的制定达到最优化,为我国物流事业服。
3、制定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创造产业发展机遇。国家有关部门已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加快了培育流通领域大公司大集团的步伐,并针对当前培育大型流通企业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继续认真研究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消除流通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流通企业的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如通过制定政策和措施,鼓励物流企业采取整合、并购、联盟、合资或上市融资等方式快速扩大企业规模和实力,鼓励物流企业发展综合业务、塑造品牌形象、参与国际竞争。由政府创造产业发展机遇,随着产业不断成熟,物流企业实力增强,集中度提高,对标准化的需求就会增加,物流标准也将会在市场推动下逐步实现。
4、了解企业需求,保证标准切实可行。许多企业确实需要标准,但起草的标准未必符合企业的需求。如果没有实际用处,企业自然不会采纳。因此,要调查企业对于标准的需求,可采用典型调查的方法,对涉及到的各类企业选取典型进行调查,然后进行综合和统一。也可以让更多的企业直接参与到标准的研究与制定中,并且把一些企业应用较好的标准加以推广,标准的应用率就会提高。
5、研究和学习国外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实现与国际接轨。我国在促进和推动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过程中.应该积极借鉴参考国际标准化组织的通用标准.尽可能采用国际标准。这既能加快我国物流标准化的建设步伐.也不失为与国际物流标准保持协调一致的有效手段。另外.很多发达国家日前实施的标准很可能逐步演变成国际标准.政府、行业和企业要加大对发达国家现有物流标准的研究力度。
综上所述,现代物流标准化由于其涉及面广。相关标准多,其实施与物流系统的机械化、现代化、规范化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协调问题在物流标准化实施中处于重要位置。现代物流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将是一个长期探索实践的过程。
作者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