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批发统计可以休矣

2007-12-29 00:00:00郭翰超
中国市场 2007年17期


  我国目前以汽车厂家批发口径进行的汽车销量统计,难以真实反映市场最终需求变化,终端市场最终销量对于投资者投资决策、厂家细分市场和营销决策、政府规划、消费者科学购车决策、研究者分析预测市场更为重要。国家有必要通过大力推进政务公开,采用上牌数进行销量排名,提高经销商的地位和抵制厂家不合理压货的能力,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终端上牌统计数据,为各市场主体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促进汽车市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每到岁末,都是汽车厂家盘点的日子。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在全球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汽车市场而言,每个厂家都很在意自己全年的销量排名,在意过去一年的“得分”。全年的销量,已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对于国内的几大家汽车厂商来说,有时候政治意义甚至大于经济意义。这个数据,要让公司领导放心,要让地方领导满意,何其难哉!
  
  一、我国汽车销量统计现状
  
  细心人士可能会发现,一些汽车厂家从前11个月的销量来看,全年销售计划铁定完成不了,可是最后的数据公布出来,奇迹发生了,这些厂家都顺利的完成了年度计划。究其奥秘,乃厂家批发数作怪。
  目前国内汽车销量统计有两种口径,一是厂家向经销商开票数,又称批发数;另一种是经销商终端销量,即已经被消费者购买的数量。国外汽车销量统计口径一般采用后者,因为这才是市场需求的真实反映。而在我国,多年来一直沿用的口径是厂家批发量,只要销量批售出去,无论这些车辆在厂家仓库里,在发往各地的路途上,还是在经销商的展场里,都已经算作销量进入了厂家的骄人业绩里。当然了,在市场规模较小,而且车市健康,经销商库存正常的情况下,两者差别不大,不过在特殊时期,这种批发统计方式给企业“运作数字”提供了可能。2004年下半年车市低迷,一些企业年度销售任务完成不理想,为了离年初宣布的销售任务更近些,纷纷向经销商“压库”,该年年末一些汽车企业的销量创下新高,汽车市场上演了一出销量增长但市场冷清的怪剧。虽然这些车并没有完全卖到最终消费者手里,终端销量并不理想,但是企业以批发量为口径进行统计,也能维持在一个比较满意的水平。
  当然了,如果各家企业都采用批发数据,其口径尚具有可比性,令人不解的是, 由于2004年年末经销商库存大,2005年年初有的厂家批发数不理想,又改为终端销售数据统计,如上海大众、一汽大众等,企业始终要将好数字公布于众。国内汽车行业的统计口径乱了套,汽车销量统计成为数据之谜。
  
  二、汽车批发统计的缺陷及危害
  
  汽车批发统计,原本无罪,现在却成为一些厂家可资利用的工具,汽车销量数据也成了许多业内业外人士越来越看不懂的谜,如果说把这种批发统计说成是数字游戏,多少有些言过,但是这种批发统计的缺陷和危害,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一)给投资者造成假象
  汽车消费时代已经来临,入世后我国汽车市场高速增长,许多机构纷纷看好汽车市场,相关行业的资金也随之进入汽车行业,烟草、酒业等行业已有企业进入或准备进入汽车业。如果汽车批发数和终端上牌数差距过大,而目前我国又没有一个公开的完整统一口径的上牌数,投资汽车业必然会带来潜在的风险。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入世以来汽车股成长快于整体股市,在股市中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批发统计数据的虚高,也将给个人投资者进行正确决策带来不利影响。
  (二)给政府部门造成假象
  无论企业还是政府,政策制定离不开准确的数据支持,决策者如果没有占有科学准确的统计数据,制定出的政策肯定有失偏颇。当前政府已在警告要警惕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的风险,如果厂家批发数据掩盖了市场真实需求,还在一路唱着赞歌,淡化产能过剩,向社会展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政府必将被蒙蔽,政策制定以及相应的调控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三)给消费者造成假象
  现阶段中国汽车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不明显,一般来说购车都喜欢买销量大的,因此厂家年销售规模也成为消费者购车参考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许多消费者看来,销量大代表厂家实力强。而厂家的销售商推介产品时为了吸引消费者,免不了用销售量说事,言称自己代理的品牌全国年销量多少云云,而这个数字,仅仅是批发数据,其间不乏压货的成分,而非终端上牌统计数。信息的不对称使得消费者无法了解厂家真实的销量数据,只能从厂家发布的新闻稿里和销售商口中感受到销量的诱惑。
  (四)给研究者造成假象
  即使是汽车业内的研究人员,要把中国汽车销量数据说清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以厂家批发数据为源来分析并预测市场需求,在市场规模较小时差异不会太大,但是随着中国汽车市场规模猛增,终端数据才代表着真实的市场需求,以终端上牌数而不是厂家批发数作为基础数据研究中国汽车市场的紧迫性越来越突出。研究原本需要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但是研究者获取终端销售数据几乎无门,只能依靠厂家公布的批售数据来进行市场分析预测,结果可想而知。
  (五)给经销商带来压力
  近年来每逢年底总是经销商难受的时候。为了拿到全年的返利点,即使已经超出本身所能承受的范围,经销商还是只能咬紧牙关大量进货。而一些厂家为了完成全年的销售任务,让公司领导放心,地方领导满意,不惜代价向经销商压货。其间,一种被业内称为搭售的现象比较突出,即经销商进货的时候,畅销车型需要搭配滞销车型,这让许多经销商叫苦不迭,而在厂、商关系中,经销商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最终不得不接受厂家的压货,也为厂、商关系埋下了不和谐的隐患。最近长安福特马自达的山西经销商新宝鼎由于不堪承受库存压力之重,与长安福特马自达对垒,“称汽车厂家为完成销售目标,把畅销产品与不畅销产品按一定比例搭售给经销商,并向经销商压库存,这已成为行业‘潜规则’” 。经销商把潜规则暴露于众,这还是中国车市的第一次。抛开厂、商间的纷争不说,批发数据的作祟、厂家向经销商的压货本身就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还原真实的市场需求,形成全国统一的终端上牌统计数据
  
  笔者认为,我国以厂家批发数进行的汽车销售统计应该到改变的时候了。一方面厂家批售量存在着种种缺陷,给投资者、政府部门、消费者、研究者和经销商造成假象,带来危害,另一方面随着市场形态的转变,我国汽车市场已经由公商务用车主导转向私人用户主导,终端市场的上牌数据更有意义,最终销量对于投资者投资决策、厂家确定细分市场和竞争优势,进行营销决策、政府进行规划、消费者进行科学购车决策、研究者分析预测市场都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国家有必要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终端上牌统计数据,真正反映汽车市场的真实需求,为各市场主体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一)大力推进政务公开
  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向社会公布不涉及国家安全和秘密的情况本来是正常的社会诉求和应尽的职责,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公安车辆登记部门对汽车上牌登记数讳莫如深,汽车上牌数信息这块“坚冰”一直未能解冻。而要获得这一数据,必须通过购买才能取得,而一套上牌数据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于法难依,于理难容,汽车上牌数何时成为政府公共管理服务部门牟取利益的工具了?在国外如韩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国,公安车辆登记部门向厂家、向社会公布汽车上牌数、保有量,是件非常平常的事情。
  (二)政府及相关机构举办的各种汽车销量排名评比一律以上牌量为准
  我国每年举行的汽车行业各种评比不下数十个,年度销量冠军是最吸引眼球的重要评比之一,建议政府即相关机构举办的汽车销量评比一律以最终上牌数为准,这样有助于防止厂家把批发数据作为邀功请赏的工具,也有助于推进汽车销量的终端上牌数据公开。
  (三)建立健全汽车经销商联合会或者相关行业协会组织,加大经销商的话语权和推高与厂家对话的地位,坚决抵制厂家的不合理压货
  汽车产业链本该是和谐共进的,但是经销商的弱势地位是先天性的,由于没有自己的产品和品牌,在汽车产业链中厂家与经销商两者地位并不平衡。入世后各大跨国公司纷纷抢滩中国,后来者改变自身地位的愿望更加强烈,都希望尽快扩大产能,赶超竞争对手,销量目标压倒一切,而品牌建设迟滞、服务跟不上消费者要求以及其他方面的缺失导致产品销售不畅,只有向经销商压货、抬高自己的批发销售数据来获得认可。需要指出的是,即将在2007年1月1日实施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客观上进一步强化了厂家和经销商之间的这种不平衡性。尽管该办法主要为规范汽车品牌销售行为,促进汽车市场健康发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但是由汽车厂家主导制定的政策无疑加强了厂家对经销商的控制,经销商进货数量及进货品牌也将受制于厂家。如果不想成为某个厂商的授权经销商,商家可以“用脚投票”,但是依然摆脱不了整个行业的羁绊。
  因此,建立健全经销商联合会或者自己的行业组织显得尤为重要,这对抵制厂家通过压货提高批售数据也将产生积极的制约作用,同时还将有利于推进汽车流通中和谐的厂、商关系的构建。(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