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流通速度的政策效应及其提升途径

2007-12-29 00:00:00田立中
中国市场 2007年19期


  摘要:我国三个层次的货币流通速度不断下降,使货币当局对货币需求的估计出现偏差,不能达到货币市场的均衡状态,减弱了货币政策效果,甚至造成负面效果。因此,提升、维持适度的货币流通速度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对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抵消货币政策效果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维持适度货币流通速度、提升货币政策效果的途径。
  关键词: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政策效果 提升途径
  
  一、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与货币政策效果
  
  1998年以来,我国实际的从而预测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均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核心通货膨胀率,并且由于谨慎性与投机性的货币需求增加,货币持有机会成本因名义利率水平下调而降低,货币流通速度必然加速下降。货币供给增长率超过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的差距指标是对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率的事后度量,鉴于货币流通速度的顺周期波动性质,使事后的货币流通速度变化与事前的货币流通速度预测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按交易方程式供给货币的规则不仅已经导致了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持续下降,而且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反过来又抵消了货币供给的政策效果,使得货币供给只能以更大的比率增长才能带来原来等量的产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被削弱。
  因此,在货币政策的实际操作上,我国中央银行为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变化留出了空间,这个空间的大小就是货币供应量增长率高出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和的部分。反之,如果将货币流通速度作为常量看待,那么在测算货币需要量和以此为基准制定货币供给计划时,执行者就不可能考虑到它的影响。而货币流通速度实际上的变化就会使得央行规划供应的货币供给量与实际的货币需求量不符。在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时,原订的货币供给规划偏小。相反,在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时,原订的货币供给规划则会有一部分是多余的。前者会导致银根偏紧,使国民经济本来可以达到的速度因缺少货币而不能达到,后者则会造成通货膨胀,扰乱正常的经济运行秩序。同样,在作长短期经济预测时也会有类似的间题发生。在这方面最好的例证可能要数美国。在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时期,美国的货币流通速度下降1/3,这时,联邦储备委员会本来应该追加货币供给,以抵消由于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对金融和经济的影响。但联邦储备委员会忽视了这一变化的重要性,而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在产出减少的情况下,将货币供给量也减少了1/3,结果是加剧了货币饥荒,加深了金融经济危机的程度。我国在这方面的问题是,长期忽视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虽然理论研究已开始注意到这一问题,但实际工作中仍末给以应有的重视。
  
  二、提升、维持适度货币流通速度的途径
  
  维持适度货币流通速度是货币政策发挥有效效能的必要条件,针对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经济金融特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询提升货币流通速度的途径
  1.金融市场构建以及货币政策取向。金融市场的发展对货币需求因而对货币流通速度有着重要影响。总体而言,长期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将导致货币需求相对下降,货币流通速度提高,这也是西方金融体系成熟国家的货币流通速度呈现“U”型曲线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金融市场不完善,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机制单一,储蓄存款仍是居民投资的首选,因而我国货币化比率(M/GDP)相对较高,其倒数货币流通速度(GDP/M)就相对较低,这是中国居民的金融投资集中于银行的结果。
  首先,提高金融技术,加快金融创新。货币化进程仍将继续降低货币流通速度,而金融创新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有正效应。国际上的结论是几乎在所有国家,货币流通速度先是随着货币化的深入而下降,然后又随着金融创新和经济的稳定化程度提高而上升。所以要提高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首先考虑从金融创新入手。其次,逐步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从根本上会促进商业银行的竞争性,完善银行的自我监督机制,刺激贷款额的扩大,提升货币流动性和货币流通速度。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必须在整体战略上强调配套,要通过健全金融监管,加快银行体系制度创新等等一系列步骤来实现:(1)逐步放开同业拆借利率;(2)扩大商业银行决定利率的自主权,一定范围内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贷款利率,使其按市场规律灵活运用资金;(3)进一步完善浮动利率管理体制,形成金融机构统一的贷款利率上下限,并适当扩大浮动利率的范围;(4)简化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结构,规范各类利率,并允许金融机构根据贷款风险、成本和质量灵活对利率水平确定浮动幅度,同时逐步取消反映政策要求的优惠利率和差别利率。
  在货币政策方面,采取稳定的货币政策。稳定的货币政策指不要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也不要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而是根据实际的经济增长需要供应货币,货币供给量增加的速度与货币需求量增加的速度一致,只有这样才符合货币流通规律。切不可一味的追求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因为目前我们的货币供给就已经有很大一部分沉淀下来未进入流通领域,真正进入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实体经济领域中的货币供给并没能明显增加,货币流通速度整体上趋于下降。重点应该是激活这部分资金,而不是继续加大货币供给,否则货币供给大量增加只会导致更多的货币沉淀在金融体系内部,货币流通速度进一步下降。沉淀于金融体系中的大量货币将来会给通货膨胀带来巨大压力。
  2.融资体制改革。货币流通速度的水平及变动与一国的融资体制密切相关。从国别比较看,以银行主导型融资体制为主的国家,相对具有较低的货币流通速度。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在经济转型进程中呈持续下降趋势,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所形成的政府主导型的信用融资机制。由于构成货币的现金意味着中央银行对公众的负债,构成货币的存款是商业银行对公众的负债。所以货币流通速度(GDP/M)这一比值越低,整体支付风险越大。因此,较低的货币流通速度所隐含的风险,实质是融资体制的风险。消除较低的货币流通速度所隐含的风险,关键之一在于融资体制的改革。
  3.提高经济效率,减少无效供给。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体现经济效率低下和无效供给增加的内在诱因。在宏观总量逐步由原来的供给不足转为有效需求不足,市场逐步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向现在的买方市场,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增强。买方市场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正在由供给推动向需求拉动方向转化,粗放型的扩张机制遇到市场需求的有力制约,无效供给将被过滤掉,增长开始成为内生的、成为市场运作的结果而不是经济目标的主观意愿,粗放型的高速增长已逐渐丧失了体制基础,在供过于求和买方市场的条件下,企业若想求生存,只能紧扣市场需求,不断增进效率,调整产品结构,在竞争中取胜。
  4.调整银企关系,扩大信用创造,加速货币流通。“信用是加速或减缓货币流通速度的巨大而主要的力量。”造成我国内需不足的不是储蓄太多,而是储蓄没有能顺利转化为投资,储蓄货币沉淀于银行,信用萎缩,货币流通不畅,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维持资金融通的金融交易关系没有形成。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改革的重点放在金融体制的建设上,先是改革大一统的传统银行体系,建立起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国家专业银行为主体的二级银行体系,后来又建立起中国人民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国家政策银行为主体的三角金融机构体系。金融改革局限于银行体制的改革,没有深入到各种金融资源的配置关系,货币自身效率较低,货币流通速度较低。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改革越推进,政府越难以控制金融运行,关系到金融制度建设的银行企业化和商业化改革难以得到实质性推进。
  
  5.化解不良资产,扩大现时支出
  从货币流通速度(GDP/M)的水平与银行不良资产比率的关系来看,银行不良资产比率高是货币流通速度水平低的原因。因此,要提升货币流通速度,必须解决银行不良资产问题。不良资产证券化是一个方法。不良资产证券化可以吸收一部分广义货币,从而使GDP对广义货币的比率即广义货币流通速度提高。不良资产比率下降以后,银行还必须防止再发生大量不良资产,这样可加快银行资金的周转速度,从而加快货币流通速度。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贸易学院金融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