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改名目的形式公平要不得;福利、社保短时间内又跟不上。只重效率,无法让人们共享改革成果;人人平等,财富分配上又是僧多粥少。充满曲折和疑惑的中国户籍改革之路,到底将走向何方?
突破口在竞争力
北京工商大学的季铸教授指出,农民进城后,城市人口在空间、财富、就业机会等方面会受到较大影响,至少在户籍放开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是这样的。农民在放弃了自己土地的同时,也要求城市能够给予其与市民平等的国民待遇。但城市凭什么给这些初来乍到的人同等的机会和空间呢?问题的核心还是要落在农业人口自身的竞争力上。
季铸认为,户籍制度的表面平等,只有那些缺乏竞争实力的人会感兴趣。因为道理很简单,有竞争力的人不放开户口,也能凭自己的力量在城市中很好的生活。而本来就缺乏竞争力的人,又交出了原来作为生活资料的土地,就会面临生存问题。
那么,取消户籍制度的城乡差别,到底能否帮助农业人口解决贫困问题呢?
季教授对此的看法是,现行的户籍改革并非解决农村问题的好方法。农村的贫困人口不应当由城市来供养。因为社会的财富总量是一定的,缺乏劳动技能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后,城里人的生活肯定要下降。而城里人并没有义务来为农村贫困人口埋单,每个社会成员都应当自己养活自己。只有农民学到了技术,有了竞争力,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才能上去。而当农村的富裕水平与城市相当的时候,双方也会各安其土,不愿意流动了。因为城市对于农民的吸引力主要在就业机会和福利保障,但农民没掌握技术,也就得不到工作,福利和保障也就更加谈不上。这样的城市对农民也就不再有吸引力,农民也就不愿意放弃家乡的土地进城了。所以,目前的社会发展水平决定了户籍制度的不公平,光靠改革表面的东西是没法触及实质的。
提升教育是核心
改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