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少翻译首次亲临施工现场,往往会遭遇以下尴尬:知道对方讲的每个词的大致意思,但就是不知道整个句子的意思,无法完成翻译任务,针对译者所面临的这个瓶颈问题,笔者通过归因分析后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几条应对措施,为初译者做好翻译工作指明方向。
关键词:施工现场;首次翻译;归因分析;对策
对于初次接触施工现场的翻译同行来说,上阵之后,往往会遭遇以下尴尬:听完对方一席话,知道每个词的大致意思,但就是不知人家在说什么。无法完成预期的任务,首次出师不利,锐气受挫,自信心受重创。笔者根据自己做现场翻译的经验,对该瓶颈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
一.施工现场首次翻译“瓶颈问题”的归因分析
笔者认为,究其原因,主要有二:翻译工作者自身方面的原因和学校方面的原因。
翻译自身方面的原因:首次亲临施工现场,年轻的翻译首译遭重创,究其原因,并不是该翻译的英语语言没有学好,而是缺乏与翻译现场内容相关背景知识的储备,如与施工现场相关的技术背景知识、与商务谈判相关的合同法律方面的知识背景等。许多英语专业大学毕业生平时疏于对相关学习与储备,在翻译时,自然对这些方面的词汇倍感陌生,如许多普通机电名词“螺丝”、“钩扳手”、“千斤顶”、“水泥和砼”等,连听都没听说过,就别提翻译了。
学校方面的原因:除了翻译自身的原因之外,还有学校教育体制不合理带来的后患:体制遗留问题:由于文理分科,致使很多学生英语单科成绩优秀,理科知识不全面甚至缺乏。他们在担任现场翻译时,在遇到科技方面的术语时,由于缺乏基本数理化知识储备,就出现了听“天书”的情况;课程设置问题:有的大学没有开设科技英语课程,或使开设了科技英语课程也是流于形式,学时往往学不到东西;教师素质问题:不少口译教师自身实践经验甚少甚至没有口译实践经验,对学生的指导往往很不到位,甚至误导;教材选用问题:英语专业口译教材选用不合理。目前许多看好的口译教材都偏向于培养政论翻译人才。然而,教学服务于实践。当今经济社会,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翻译人才占需求主流。大量的翻译人才得面向厂矿企业的基层翻译。教材选用的不当,让学生不能学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结果就出现了“学了的用不上,在用的却没学”的怪圈。
二.如何解决首次施工现场翻译的瓶颈问题
笔者根据自己多次做现场翻译的体会,从三个方面谈探自己的感受,希望能给英语专业毕业生一些提示,试图给他们增加一些工作的勇气,让他们把口译工作做得更好,
克服心理障碍。做一名好翻译,首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刚出道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心理上难免存在“三有三怕”,即:有同行在场,怕翻译得不好让人见笑;有大领导来了在场,怕翻译的不好“炒鱿鱼”;有专业名词怕翻译不出来或牛头不对马嘴让技术人员奚落。
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可采用以下对策:第一,不管谁来了,以“诚”为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摆好心态,多向旁边的高手讨教;第二,“同行”在也好,“领导”在也好,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该怎么译就怎么翻译;第三,不用害怕旁边的技术人员。你要知道,对于新引进的设备,许多技术人员也只是知其一不知其二。水平再高的工程师也有个吸收消化过程。真正有思想深度的技术人员对翻译人员都很客气宽容,对于技术术语不懂的翻译,他们一是谅解,二是帮助。
如果现场翻译时“卡壳”了怎么办?一要从容镇定,不让自己现出紧张的样子(脑子里却在紧张的思索),二要学会采用变通的办法,随时瞅机会为自己铺路搭桥。可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或解释性的词句进行描述(paraphrase),待中外方明白时自觉不自觉地说出了那个词的含义时再“现炒现卖”。
有时中外双方技术人员谈到的技术词汇说不上,在充分利用现场翻译的优势,如可用手指点设备部位,用it 、this 或that指代之,还可以用手比比划划,随身要经常准备笔纸,让工程师划一草图,或让工程师拿出图纸进行交谈,或自己画简单的示意图,都会有助于渡过某些不熟悉的技术词汇难关。
了解口译的特点,高效完成口译任务。作为一名口译,应了解口译的三大特点::准确、迅速、传神,出色、圆满完成译者的桥梁纽带作用。
准确是口译工作的关键。“准确”指的是:正确地把握文中外双方语言中的各项概念,弄清逻辑关系,完整、忠实地传达中外双方陈述的信息,无漏译、误译、随意增译,更不能出现胡译、乱译的现象。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忽略形容词和副词,抓住重要的实质性内容:如人名、职务、机构名称、机械电器名称、文件名称、时间、地点、倍数和其它数字。尤其是“数字”、“倍数”的概念要翻译得准确。否则,小则影响工程进度或质量,大则造成设备或人身事故。如:
Setup the speed of roll being at thirty-six hundred revolution per minute.
译文:把轧辊的转速设置为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