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发展的障碍分析与路径选择

2007-12-29 00:00:00王云华
中国市场 2007年28期


  
  摘要: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物流业的发达程度和水平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物流已成为发达国家最具普遍影响的经济基础和“朝阳产业”。然而,相对于国外物流发展的多年经验,我国物流管理探索才刚刚起步,物流管理的前景无疑是十分广阔的,但我国企业迈上物流管理的道路绝不会是坦途,其发展必将面临诸多障碍。
  关键词: 现代物流 发展 障碍 路径
  中图分类号:F019.3 文献标识码:A
  
  近些年来,物流产业作为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整合传统产业而形成的新兴产业,正在全球范围迅速发展。其发展程度被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产业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物流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00年美国物流产业总规模为9500亿美元,几乎为高新技术产业的2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并以年均23%的速度增长。日本物流产业总规模约为350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11.4%。在中国香港地区,物流产业总规模24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13.7%。大幅度降低全社会的流通费用,大力推进现代物流发展,整合物流资源,不断提高国家的流通竞争力就成了发展现代流通的主体,成了WG全社会的共同选择。
  
  一、 现代物流释义
  
  目前,我国企业界对现代物流的定义有多种不同的表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表述是:现代物流,是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与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从而达到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企业利润的目的。物流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传统储运物流阶段、系统优化物流阶段和物流信息化阶段。传统储运物流阶段以仓储、运输为主要物流业务,并将仓储和运输看成是两个独立的环节,把商品库存看成是调节供需的主要手段,因而物流功能简单、系统性差、整体效益低。系统化物流阶段是将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物流活动中,把物流活动的各环节看成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有机的整体,管理上寻求物流过程的整体优化,以提高物流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物流的系统化可以形成一个高效、通畅、可调控的流通体系,可以减少流通环节,节约流通费用,实现科学的物流管理,提高流通的效率和效益,进而提高国民经济的质量与效益。物流的系统化是一个国家流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物流信息化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重要标志,实现信息标准化和数据库管理、信息传递和信息收集、业务流程的电子化。信息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没有物流的信息化,任何先进的技术装备都无法用于物流领域,信息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将会彻底改变世界物流的面貌,各种高科技信息手段在流通领域被广泛应用是一种必然要求。
  
  二、 现代物流发展的障碍分析
  
   我国现代物流业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在我国传统经济体制下的物资分配和运输体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物流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第一,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设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铁路建设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公路运输组织化程度低,专业化程度差,路网密度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2003年中国运输网络密度仅为1948公里/万平方公里和14.6公里/万人,美国分别为6869公里和254公里,德国为14680公里和66公里,印度为5404公里和22公里,巴西为1886公里和118公里。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差,系统功能不强,综合性货运枢纽、物流中心建设发展缓慢。第二,全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居高不下。据国家发改委最新数据资料显示,国际上通常把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物流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发达国家这项指标一般为10%左右,而我国目前的水平是21.3%,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按照世界银行的估算,如果我国能将这一比例降低一个百分点,每年全社会就将节省至少2400亿元的物流成本。2004年中国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平均周转次数为2.16次,流通行业也不到4次,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第三,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程度较低。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是物流产业发展中一个关键问题,标准化程度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各种物流功能、要素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社会物流效率的提高。我国物流设施和装备方面的标准化程度较低主要表现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第四,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以信息系统建设为例,一是工商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都还比较落后,如条形码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物资采购管理(MRP)和企业资源管理(ERP)等物流管理软件,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水平较低;二是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平台,以EDI、互联网等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第五,物流研究相对落后,物流专业人才匮乏,无法为新的体系建立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相比较而言,我国在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还非常落后,从事物流研究的大学和专业研究机构还很少,企业层面的研究和投入更微乎其微。第六,现有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方式尚不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突出表现在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物流产业的发展;政企不分现象依然存在,阻碍了物流产业规范有序发展;政府缺乏明确有效的政策措施。
  通过对现代物流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将目前存在的障碍归结为以下几类:
  一是观念障碍。受传统经济理论和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没有认识到物流的重要性,有的甚至不了解物流为何物,有的企业虽然意识到物流的重要性,也注意到了物流事业有利可图,但由于采取了“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因此物流需求释放较差。
  二是体制障碍。流通缺乏权威管理,多年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地区封锁的状况,还没有完全根除。充分竞争的物流市场还没有完全形成,物流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
   三是政策障碍。对物流领域的立法不够,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各地区、各行业的管理制度与管理办法可操作性差,互相冲突。与现代物流发展相关的制度和政策法规尚未完善。税收、工商注册、土地、收费等一些政策还不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融资制度、产权转让制度、税收制度、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还远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还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支持。
  四是技术标准障碍。物流标准化基础薄弱;物流标准的制定、修订跟不上经济发展需要,已经出台的与物流业相关的标准总体质量不高;与物流相关的标准化工作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和行业,缺乏系统和有效衔接,协调配套性差;商品信息标准不统一,无法实现交换和共享等等。物流领域里这种技术标准的多方面差异与缺陷,制约了物流的协调运作,使商品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等各个环节难以形成完整流畅的供应链,造成了人力、时间、空间等资源的极大浪费,已经成为导致我国物流成本长期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 克服现代物流发展障碍的路径选择
  
   现代物流是涉及许多行业的系统工程。我国物流业要赶上世界水平,尚有很多工作要做,当前重点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现代物流的认识。在现代物流发展的问题上,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仅是装备、技术、人才、资金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差距,认识上的差距。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宣传引导,解决观念和认识问题,使人们认识现代物流,接受现代物流理念。
   2.加强基础性工作,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建立和完善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2005年,国家八部委联合颁发了《物流标准2005年-2010年发展规划》,标志着我国的物流标准化建设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当前最主要的是要做好以下工作,一要紧密联系现代物流发展的实际,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不断提高物流标准化水平;二要以落实国家八部委联合颁发的《物流标准2005年-2010年发展规划》为中心,抓好规划的落实;三要加强物流相关部门、行业间的协调配合,努力建设统一、协调的物流标准化体系。
   推广先进适用的物流专用车辆和设备。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广泛采用厢式货车、专用车辆和物流专用设备,积极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仓储、装卸等标准化专用设备。
   加快物流信息化进程。数据的即时采集和传递是物流信息化的基础。通过逐渐把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定位系统(GPS)、无线通讯(WAP)、无线射频识别( RFID) 与互联网技术(Web)等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