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尔惠”换标的解困迷局

2007-12-29 00:00:00陈士信
中国市场 2007年37期


  “德尔惠”把“换标”作为其解困的砝码,似乎存在众多的不确定性。
  
  
  一家企业停止增长,是很可怕的事情,尤其是在奥运来临体育用品行业大洗牌即将开始之时。作为体育用品制造商的德尔惠,2006年整体销售量还是停留在4亿元左右。困则思变。“德尔惠”聘请了知名品牌专家李光斗作为其品牌运营顾问。随后,“德尔惠”更改了品牌标志:2007年3月,“德尔惠”把标识的英文部分“DEERHUI”换成了“DEERWAY”。
  但换标能拯救“德尔惠”于困顿吗?恐怕不能。
  
  不能之一
  
  “德尔惠”品牌顾问李光斗说:“全新的英文品牌标志为“德尔惠”这个品牌注入了丰富的内涵。DEERWAY中,DEER是指鹿,鹿是世界上最善于奔跑,而且奔跑姿势最优美的一种动物,而WAY是指在路上,在梦想的路上。”
  这样的描述与解释,本身并没有问题。通过一定品牌塑造,如在“德尔惠”的广告中不断出现奔跑的鹿,那么“德尔惠”品牌是可以与“世界上最善于奔跑,而且奔跑姿势最优美”的一种动物产生关联。而现在的问题是,有必要吗?
  “德尔惠”公司最为重要、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标识是动感的字母“D”。客观公正地说,这个标识是成功的,动感的“D”标识是简约的、动感的、差异化的,也可以说是具有相当高度的。其实质与下面的“字母部分”(或英文部分)的关联非常之微弱,特别是在国内市场。如果“德尔惠”开拓国际市场沿用字母“D”作为商标,那么更换英文几乎是没有必要,而这种可能性又是最大的,所以无论“DEERWAY”,还是“DELWAY”,都是没有逻辑的字母组合。采用原先的DEERHUI也不会有任何问题。
  
  不能之二
  
  “德尔惠”广告语由“我的个性”(后来改成“运动个性”),换成了“在路上(ON THE WAY)”。这是德尔惠公司最大的败笔。
  广告语是品牌个性最为关键的阐述,而品牌个性又几乎决定了品牌的高度。比如说,“耐克”的“想做就做”,“李宁”的“一切皆有可能”及“安踏”的“永不止步”。品牌个性要么是积极生活方式的倡导,要么是目标群体最为渴望受到肯定和关注的意念的彰显。“美特斯·邦威”的目标消费群体为18-24岁的年轻一族,他们的属性是:活力四射、个性张扬,渴望真实自我,证明自己,不愿随波逐流,勇于付出实践。
  所以,“美特斯·邦威”才提炼出“不走寻常路”的广告语,受到消费群体的肯定与热爱。广告语的提炼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李宁”的广告语,就是通过大量的目标消费群体的调查,又经过大量访问、统计,得出他们最为关注的是“潜能”,所以才有了“一切皆可能”这么经典而又响亮的广告语。
  从“我的个性”改成“运动个性”,体现了德尔惠公司品牌经营战略的混乱。走“专业体育”路线,还是“娱乐”路线,这的确是个让人犹豫的决策。不只是“德尔惠”,“安踏”也曾继孔令辉之后聘请萧亚轩作为新代言人,走娱乐路线。不只是安踏,“李宁”最新款轻跑鞋“逐风”,代言人并非体育明星,而是歌手许巍。
  专业体育路线,可以通过专业体育赛事来营销传播自己,把自强不息、永不言弃、积极进取的体育精神融入品牌的精神之中,而体育赛事是持续不断的,体育明星是层出不穷的,体育营销可以成为一个永恒的营销主题。另外,鉴于专业体育,让消费者对其产品的专业性产生信任的积极联想,对品牌产生天然的运动属性的肯定。
  娱乐路线,通过娱乐活动如超级女生,或娱乐明星进行代言,或娱乐媒介进行品牌传播。
  “德尔惠”早期就是通过差异化策略,避开与体育品牌“耐克”、“阿迪达斯”、“李宁”等的专业体育路线,走娱乐路线,通过代言人影视明星吴奇隆,"新新人类"周杰伦;在媒体选择上与同城兄弟品牌错开,选择娱乐媒介《娱乐现场》、《娱乐新闻网》、《娱乐无极限》、《同一首歌》进行品牌传播。这样的决策与操作是高明的,成绩斐然。
  “在路上”为什么是“德尔惠”的败笔?
  广告语没有阐述品牌特质。实质上,“德尔惠”的目标消费群体的年龄与“美特斯·邦威”是类似的,那么从前面所述的这个群体的特质,“我的个性”很能体现这个群体渴望受到肯定和关注的意念。
  广告语没有气势。在路上,太过于平淡,没有高度,不响亮。无论是否它与当代美国文学经典《在路上》有关联--没有宣传,大多数消费者不会知道它们之间有关联。
  
  不能之三
  
  “标志和广告语的改变,不仅代表着‘德尔惠’将迎来2007创意时代,还代表着‘德尔惠’不仅是中国本土品牌,而且是具有国际化元素的品牌。”在“德尔惠”2007全国营销会议上,李光斗郑重宣布。李光斗认为,一个优秀的英文品牌名称可以增加品牌的国际感、信赖感、品质感,提高品牌的溢价能力。
  也许可以用很多案例来说服“德尔惠”,比如说“海尔”的几次换标,比如说“联想”全球统一换标为Lenovo,就被视为是“联想”全球化战略的起点。但是,我们应当保持这样的清醒与理智,无论“海尔”还是“联想”,它们均是公司成长与发展的需要而带来的品牌更换,是公司有了高度,更换了标识;而不是换了标,才有了高度。真正让Lenovo有国际感的,不是几个字母,而是联想公司的跨国实力,业务遍及全球而带来的品牌传播,巨额品牌营销与传播的费用投入,并购IMB个人电脑业务的商业事件巨大影响力。如果把这几个字母换成其他随意的字母组合,只要不是英文中忌讳的组合,那么无论什么字母,都有国际感,都是国际品牌。当然前面第一个字母必须用“L”品牌才有连续性,在中国市场“联想”太需要这个连续性了。
   知名管理学者姜汝祥先生曾经表述过世界级公司的五大标准:主要业务生产规模和营业收入处于全球前列;具有全球化的品牌形象,业务是全球性的;对行业技术或商业模式的变革创新做出了显著贡献;拥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战略或商业运营模式;公司员工具有非常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
  如果公司自身高度不够,产品力不足,既使保持品牌的年轻化、进行国际化运作及进行个性化营销,也无法支撑企业推出世界级的品牌。从某种意义上讲,世界级公司与世界级品牌是共生的。
  否则,这就是一个中国商业版的“皇帝的新装”。
  
   (编辑/蔡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