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盾牌

2007-12-29 00:00:00
中国市场 2007年37期


  摘要:石油,被人们冠以"黑色黄金"的美称,是因为它与生俱来的能源特性--不可再生、不可或缺,关乎一国家的经济命脉,是国家发展的血液。战争年代的政府忙于“备战”,而现如今则都开始着力 “备荒”,大国博弈,从中都能看到石油的影子……
  
  
  世界正面临一个高油价时代。每桶石油的价格相当于甚至低于一盒化妆品、一本书的时代,可能即将过去。中国在国际石油定价方面几乎没有发言权,这使得中国石油供应的"不安全系数",在世界各大国中属于较高的。而这“不安全系数”,来自低石油储备。
  由于我国经济尚处在完成工业化过程的关键时期,因此今后15年,我国的石油消费都会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国际油价和我国对外依存度双双创新高,我国的能源安全已经到了不能不重视的地步。
  
  “备荒”时代
  
  石油,之所以被人们冠以"黑色黄金"的美称,是因为它与生俱来的能源特性--不可再生、不可或缺,而关乎国计民生。战争年代,各国政府常把主要精力放在“备战”,这些年,随着"电荒"、"油荒"、"气荒"等新字眼不断的刺激着人们的大脑神经,“备荒”成了新的任务。及早建立石油储备体系、拥有适当的石油储备也就自然成为各国能源安全战略的重中之重。
  石油储备是稳定供求关系、平抑油价、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国民经济安全的有效手段。目前,国际石油储备主要有两类:政府拥有的石油战略储备;由进口商、炼油商、销售商和消费者拥有的商业储备。战略储备具有商业储备无法取代的特殊作用。作为政府行为,战略储备能及时解决与平息全国性的石油供应短缺与油价暴涨问题。尤其当国际石油供应突然发生中断或国际油价暴涨危及国家安全与经济正常运转时,战略石油储备的动用往往具有抗拒风险、保障安全的功能。
  自从上世纪70年代发生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各国就开始重视石油储备了。
  将我国与其它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的石油储备情况作比较排行就可发现,石油储备、能源安全和油价,息息相关: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发现,美、日、德国的实际储备规模(政府储备加民间储备)都超过IEA(国际能源总署)规定的相当于上年进口量90天的水平,分别为158天、169天和127天。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最大石油储备的国家。
  美国多年来平均每年消耗石油8亿吨,其中4亿吨从国外进口,战略储备原油5.44亿桶(约7400万吨),2002年11月又将石油战略储备提高到现有储存能力允许的7亿桶(约9520万吨)的上限,以加强美国的长期能源安全。2003年1月1日起,美国战略石油储备每天又增加了15万桶。现在,美国第6个储备项目已经计划,可使总储备能力达到15亿桶。
  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储备国。日本年消耗石油2亿多吨,在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对中东的依赖度占71%以上)的情况下,拥有半年以上的战略储备。石油储备水平已从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年)时的67天(民间储备67天)、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年)时的92天(民间储备85天、国家储备7天)增加到海湾危机(1990年)时的142天(民间储备88天、国家储备54天),现己达到169天。
  欧盟的石油储备已从原60天增加至2003年3月的90天。
  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也都建立了战略石油储备,如韩国针对恐怖袭击事件后的形势,决定最大限度地增加石油储备。韩国石油消费量为202万桶/天(约1.01亿吨/年),石油进口的76.8%依赖中东地区,韩国已将石油储备天数增加到74.5天(1.51亿桶,折2054万吨),其中国家储备量29.7天、民间储备量44.8天。中国台湾、新加坡、泰国的石油储备天数分别为60天、44天、36天。印度原油消费量1.05亿吨/年,其中70%靠进口,现有原油储备能力570万吨,只能供国内炼厂使用19天。在未来3年内,印度确定战略石油储备目标为1500万吨,可望满足全国45天需求量。
  印度尼西亚石油部于2007年7月底宣布,已计划建立战略石油贮备,以确保长期能源供应。印度尼西亚现拥有成品油商业存量,由国家炼制商和销售商Pertamina掌握,这些存量现在相当于21天消费量,即2100万桶/天。印度尼西亚是欧佩克成员,但属于生产量不断下降的国家之一。
  
  中国式石油储备
  
  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石油储备的开建相对滞后,目前,我国石油系统内部原油的综合储备天数仅为21.6天。2003年初我国斥资15亿元,建立紧急石油储备系统,以免战争和其他紧急情况破坏中国石油供应。现已圈定四大战略储备基地:浙江镇海、杭州湾附近、山东黄岛和广东大亚湾。国家战略石油储量一期工程基地确定为岙山、镇海、黄岛和大连。另外,新疆很可能也要被列入计划。我国石油储备基地总规划三期,储量安排为:一期1000万~1200万吨,二期2800万吨,三期2800万吨。第一批4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分别设在镇海、舟山、大连、黄岛。
  现在,镇海基地52座储罐已于2006年底全部完成,可以储备520万立方米石油。其他基地也将在2007年左右完成建设。该基地于2006年10月初开始注油。据了解,基地建设总投资约37亿元,储备能力为520万立方米。
  2007年3月下旬,我国向位于华东地区浙江舟山的第二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注油。舟山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最大储量为500万立方米。
  中国第三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山东黄岛基地也于2007年4月注油。黄岛基地一期建设32座10万立方米的储油罐。据测算,10万立方米相当于9万吨左右的原油,32座这样的罐所储藏的石油基本能够满足全国3天左右的石油消费量。
  我国首批四大石油储备基地建成后,总共能形成约十余天原油进口量的政府战略石油储备能力。再加上全国石油系统内部21天进口量的商用石油储备能力,中国总的石油储备能力将超过30天原油进口量。
  尽管如此,目前"高烧不退"的国际油价已经对我国实施战储计划带来了威胁,近10年来,我国的石油产量年均增长率只有1.8%,但石油消费增长率稳定保持在6%以上,由此形成了石油供给的巨大缺口。并且,国际能源机构预测,我国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原油缺口将分别为1.5亿吨、1.8亿吨和2亿吨。2010年我国石油需求将有一半依赖进口(实际上今年内就将达到50%),购买高价油将严重地伤害我国经济,并且,国际局势很不稳定,如何保障稳定供油也是个大问题。还有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是,我国至今为止,对战储油的所有权、使用方法、油的品质界定、如何保障实施等还未立法。权威人士认为,除了尽快建立战储基地,我国还应该在降低能耗,提高能效上狠下功夫,这至少将有利于缓解国际油价攀升对国内经济造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