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煤炭市场四大症结

2007-12-29 00:00:00
中国市场 2007年37期


  
  2007年8月的一个下午,记者在北京拜访了管理学硕士、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国有大型煤炭集团运销公司副总经理程志强先生,交谈甚为投机,长期在煤炭一线工作的他就煤炭市场的一些热点问题接受了本刊专访。
  
  症结之一:“富饶的贫困”问题
  
  《中国市场》:长期以来,我国煤炭资源型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相对滞后,丰富的煤炭资源并未有效地带动地区经济的长期增长,形成了所谓的“富饶的贫困”,您认为是哪些因素制约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
  程志强:煤炭资源开发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大致有两条路径:一条路径是煤炭资源就地直接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生产,使生产可能性边界扩张;另一条路径是通过向区域外输送煤炭获取收益,转化为对其他产业的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第一条路径实际上涉及到煤炭资源的深加工,其产业链的衍生往往是重化工业,需要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发达的经济实力,为其提供足够的技术、资金的支持和市场需求。而我国煤炭资源型地区集中在欠发达地区,没有足够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去实现深加工,即其资源禀赋结构难以与重化工业相匹配。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地区的发展以第二条路径为主,即直接向区域外输送煤炭资源来获取收益。这一路径又分为两步。第一步是从开发、输出资源从中获利。第二步是将煤炭收益转化为对各类产业投资,促进经济发展,这实际上就取决于煤炭资源开发地区的投资环境。首先,我国大多数煤炭资源开发地区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这种区位条件对煤炭资源开发地区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其次,自然条件的恶劣使得煤炭资源开发地区出现先天性贫困,而煤炭资源的开采过程中,又很容易造成严重的地下水和地表水破坏、地面塌陷以及大气污染。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当地人民的生活环境更加恶劣,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煤炭资源开发地区投资环境的恶化不仅难以吸引外部资金进入,也迫使本地投资者将资金转移至其他地区寻觅投资机会。再有,我国的煤炭资源开发地区长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运行,人们市场经济观念淡薄,普遍存在着“有煤可依”、“无矿不富”的思维观念,整个产业发展过程往往是围绕资源开发及初加工进行的。另外,煤炭资源开发地区的技术人才就总量而言并不少,但其结构单一, 除了与煤矿有关的工程技术人员外,其他方面的人才很少,这些地区要发展接续或替代产业在技术和人力资源方面也受到很大限制,这对于煤炭资源收益向投资的转化是极为不利的。
  
  症结之二:“资源诅咒”问题
  
  《中国市场》:长期以来,煤炭工业的不景气难以有效带动煤炭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增长,反而形成了僵化的体制结构、脆弱的生态环境。但是2001年以来,煤炭工业进入了新一轮繁荣期,这一轮的煤炭资源繁荣能否持久呢?
  程志强:这一轮的煤炭资源繁荣的确促进了煤炭资源型地区经济增长,同时,在中西部地区迅速崛起了一批新兴煤炭资源型地区。如鄂尔多斯、榆林、晋城、忻州和阳泉在2001—2004年间人均GDP的增长速度分别高达30.3%、17.9%、17.6%、16.4%。但是,这种短期增长能否可持续呢?很多资源充裕的国家和地区在经历相关资源繁荣时也出现过短期的高速增长,但随后是长期的增长缓慢甚至倒退。这就是1990年代以来,发展经济学中定义的“资源诅咒”理论。
  我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第一,煤炭繁荣促进了煤炭资源型地区经济增长,但是这些地区在2001-2004年间的经济增长又主要依赖于煤炭行业的繁荣,因此,这种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受到质疑。此外,在煤炭资源的开发中,更高的地方化比重在资源繁荣期对煤炭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几乎没有影响,这一与直观相悖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煤炭资源型地区可能存在着发生“资源诅咒”的机制。第二,煤炭繁荣并没有促进煤炭资源型地区采掘业就业比重的提高,但是对这些地区的制造业就业比重产生了挤出效应,且促进了这些地区工资水平的提高。这种仅建立在煤炭繁荣基础上的工资水平的提高,将阻碍这些地区制造业的发展,是导致荷兰病效应(一国经济的某一初级产品部门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部门的衰落)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因此,尽管煤炭繁荣提高了煤炭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是这并不表明中国不会发生资源诅咒。这种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不好、且资源诅咒的发生机制已经凸现。所以,煤炭资源型地区应当优化投资环境、保持经济的适度多样化,避免本区域遭受“资源诅咒”。
  
  症结之三:“血煤”问题
  
  《中国市场》:我国煤矿生产事故发生率比较高,死亡人数从2001年的5670人增加到2005年的5986人,2005年每百万吨煤炭产量的死亡人数高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