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股强劲的暗流,虽无法律明文禁止,却始终未能规范化。随着信托方式的出现,第三方担保将会为这“灰色舞者”洒下一片温暖的阳光。
对于了解了私募基金的前世今生和运作内幕的人来说,下一个希望了解的问题无疑是“私募基金未来会怎样”。也许,阳光化和规范化将是私募基金的最终结果和出路。
2003年,经济学家夏斌发表了当时流传甚广的《中国私募基金报告》。在该报告中,夏斌推测中国当时的私募基金规模“达7000到8000亿元,接近于沪深两市市场流通市值的一半。”其后,这一数量再度攀升,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国刚甚至推断,中国私募基金规模可能在8000亿至9000亿元左右。而按照坊间流传的说法,则中国的私募基金早已突破万亿,并已有可能攀升到了数万亿的高度。
这样一股强劲的暗流,虽无法律明文禁止,却又始终无法得见阳光。资深财经媒体人侯宁曾经对私募基金的汹涌来势评价道:它(私募基金)澎湃而来,桀骜不驯,在股改抚平了资本的平等权利之后,资本寻求自由的天性开始发威,并在股市上制造了一个又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奇迹”。而私募基金能够在中国民间风起云涌,自然有它的市场基础。虽然投资管理在法律上并不被禁止,但非金融机构发起私募基金在中国却冒有“非法集资”的巨大政策风险。这意味着你的投资一旦发生问题,法律却不能成为你的维权工具。也正因如此,有识之士才不断地呼吁政府给予私募基金以合法地位。
前文提到的私募基金经理周明,为私募基金阳光化提出的两条可行性建议是:一、规范信息披露;二、实行第三方监管。第一条顾名思义,就是要规范私募基金在运作中的信息透明度,基金运作者必须及时或定时地向投资者公布资金的投向等相关情况。而关于第三方监管的问题,则主要是一个通过信托方式将私募基金合法化、阳光化的问题。
一位私募机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私募机构一直在寻求多种渠道来获得公开、合法地位。2006年上半年在上海举行的一次同业聚会上,私募机构的负责人们曾经谈论通过证券公司合作而公开化,但是证券公司认为自己的投资管理实力比较强,对于"招安"私募机构普遍兴趣不大。而通过信托公司实行规范化的方法,可以使信托渠道的吸引力增大,信托公司无疑将成为私募机构阳光化的主要渠道。
《证券时报》的资深记者秦洪则指出,在私募机构成功实现阳光化后,可能会催生"下里巴人"式的私募基金。因为通过投资证券市场期望获得投资收益的人群并不仅仅限于高端客户,中低端客户的投资欲望也相当强烈。因此,私募基金阳光化后,份额较低的私募基金或许将大规模出现,其投资策略则很可能以价值发现为主,如重组题材、资产重估题材等等。主题投资也有望在私募基金阳光化后更加活跃,从而使得A股市场出现“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牛市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