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全球的经济态势主要表现为经济日益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对各国国民经济影响的日益深入。这一特点也正越来越深入地影响着全球的经济发展前景和各国的经济发展进程。鉴于此背景,本文探讨了知识产业经济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完善知识产业经济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知识经济;知识产业经济;创新
一、知识经济、知识产业与知识产业经济
1.知识经济
何谓知识经济,目前还没有一个普遍而权威的定义,1996年,OECD研究了其成员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原因并发表了《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报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知识经济,并明确定义为: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至此,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理论,开始为世界经济学界所普遍接受和认可。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知识及其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为主导的新型经济。在知识经济环境里,信息和知识成为价值增值的最主要因素。知识经济又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经济,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知识经济的兴起可以说是一场无声的革命,对政府、企业甚至个人都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在这种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的新形势下,企业必须不断的对发展战略、经营模式、管理手段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知识经济提出的全新的要求和挑战。知识经济与其他经济形态相比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等的数量、规模和质量,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90年代后,知识与经济的渗透更加明显。一方面,知识在传统产业中的比重逐渐加大,知识在管理科学中的渗透促进了传统生产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一大批以知识为基础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微电子光电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纤和卫星通信及全球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的飞速进步,以信息获取、储存、传输、处理、演示技术及装备的普遍应用以及以信息服务为内容的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共同构成发展最迅猛、规模最宏大的新兴产业。全球GDP中,有1/3以上的产值与信息业有关。由上述可知,知识与经济的相互渗透是知识经济形成的必要条件。
2.知识产业
目前对知识产业的界定通常是从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出发来界定的,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知识作为生产的投入要素已经从“幕后” 走到了“台前”,在新的“知识经济形态” 中,其作用已超过了传统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传统的三次产业是从便于统计的角度,对全社会的经济活动加以分类,以利于对经济生活进行测度与评估;而知识产业则是从产业特征的角度,表明了这一产业内部的各个行业所具有的“知识性” 的特点。知识经济是对传统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革命”,那么,知识产业的界定就需要从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即从要素作用与地位变化这一角度出发来重新进行。所谓知识产业,就是以知识技术为主要内容,基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的行业或事业的集合,它涵盖了知识从投入到产出再到消费的全过程。这一概念把知识产业作为产业的一个独立分支,改变了传统产业的内部结构。这里需要明确的是,知识产业并不是完全独立于工业、农业之外的,知识产业与工业、农业具有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发展关系。作为新的产业形式,知识产业已在工业、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即推动工农业乃至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演进升级;反之,工农业又是知识产业产生、发展的基础和物质依托。在从工业经济走向知识经济的这一过渡时期,二者的协调发展将推动工业化向工业化和知识化并重以致知识化阶段演进。
3.知识产业经济论
产业经济是指介于国家宏观经济和企业微观经济之间的经济,产业可以是广义的三次产业,也可以是狭义的石油、化工等行业意义的产业。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给产业经济的内容带来了与工业经济完全不同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为知识的经济化,使知识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占据越来越高的比例;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经济的知识化,使得商品经济的知识含量、知识附加值构成了商品的关键价值部分,出现了知识化的商品产业群。知识和经济的互动最终将促使知识经济一体化,导致知识产业化,形成知识经济一体化的结晶——知识产业。同样地,随着知识经济对产业经济的影响和作用,产业经济将会反过来作用和影响知识经济。伴随着知识经济和知识产业的逐步深入发展,将会出现知识的产业化和产业的知识化、科技化创新升级的交替作用和相互渗透。以科技创新为基础,在知识经济的产业化基础上,最终将会形成介于宏观——知识经济和微观——知识产业二者之间的中观经济,这就是知识产业经济。概括说来,知识产业经济是在知识经济得到深入发展和产业经济进行知识化创新升级的基础上由二者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中观经济。
二、我国知识产业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所在
1.我国知识产业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知识产业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以计算机、信息通信、生物工程和宇航产业等为核心的知识产业群。国家也加大了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了一批知识服务机构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我国许多大学和一些民营企业建立了经济管理学院或知识服务研究机构,产学研的路日益宽广;跨学科跨行业跨身份的科技顾问团体、科学研究学会纷纷成立。越来越多有才有识的劳动者投入到了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全国各地建立了多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些科技园区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基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辐射和带动作用。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尚有不少差距。从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对知识经济的指标界定来看,我们在知识的生产、投入、激励、存量、流通等指标上差距很大。我们知道,知识经济的主要资源依托是智力资源,但必须有相应的资金和自然资源作基础,也就是说必须建筑在工业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从目前衡量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指标来看,一般要达到人均3000-5000美元左右,我国目前才刚过1000美元,与这一指标相去甚远。另外,我国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无论是从业人员的比重,还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都非常低。尤其是交通、通讯、金融、保险、教育、信息、咨询服务业等的落后和短缺,对我国今天的市场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制约作用。
2.知识经济产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产业结构严重失衡
产业结构的均衡或失衡是通过产品结构、产业技术结构、产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地区结构的均衡或失衡发展来加以实现的。产品结构是产业结构更为具体的表现形式,是产业结构的微观体现。我国当前产品结构的主要矛盾是产品供求结构的严重失衡。以房地产为例,就总体而一言,房地产市场的供给远低于市场需求;就房地产内部而言,豪华商品住房供过于求,而一般商品住房的供给严重不足。产品结构不合理的深层次原因是产业技术结构的不合理和低水平化。我国整个产业发展基本上是在低技术水平上扩张的,大都没有达到产业技术结构升级换代的层次。以煤炭行业为例,煤炭仍以采掘为重点,深加工技术落后,难以使煤炭附加值提高,致使以初级煤炭产品出口居多。产业技术的低水平也使得产业组织结构处于失衡状况。由于产业技术水平低,比较优势不明显,产业进入壁垒低,因此形成重复建设,同类企业分散化、小型化,产业结构同构化,难以形成在专业化基础上的规模经济。产业结构发展失衡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产业地区结构的趋同化。各地区在地方保护主义庇护下,盲目重复布点建设,企业间争材料、争能源、争市场,造成产品结构的大体雷同。
(2)生产要素市场尤其是人力资本市场的发展滞后
产业结构的成长,实际上是各产业按照“高收入弹性”和“生产率上升性”逐步扩张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流动是前提条件。知识经济和知识产业的发展要求人这一首要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而目前我国还不能算真正建立了生产要素市场,一方面是高校扩张带来的人才结构性过剩,另一方面是职业教育的不断萎缩,技能人才的匮乏。人才培养环节与需求环节脱钩,造成人这一生产要素流动不畅。
(3)产业结构低技术含量使中国难以获取国际比较利益
面对知识经济,20世纪80年代初期那种过度依靠初级技术、以适用技术为主的技术结构缺陷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随着对外开放,钢铁、纺织等产品成本、价格、质量、档次以及生产率不得不接受国际市场的检验。在这种情况下,产业技术构成的落后已经明显成为产业竞争力不强的基本原因。一方面国民经济进出口依存度已经相当高,另一方面几乎所有重要产业的主体技术都明显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一方面依靠高关税壁垒保护国内产业的政策在与国际经济社会接轨的过程中已难以长期维持,另一方面出口产业“赔本换汇”的竞争方式已经引起发达国家越来越强的“反倾销”政策的抵制。上述矛盾已构成对国民经济进一步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威胁。
(4)科技创新的水平不高,科技竞争力不强
科技竞争力是国家增加值创造力的基础和动力源泉,科技竞争力的强弱又取决于科技创新水平的高低。目前,我国原创性研究成果还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论文在具有较高创新含量的SCI收录中的收录篇数、论文的引用率等都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专利发明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而我国专利结构中,发明专利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在国外获得的专利更少。不仅如此,长期以来,由于科技与经济相分离,我国的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近年来,从整体上来看,技术创新还没有完全成为企业行为,政府代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还明显存在,表现在我国企业建设技术中心或开发中高等技术开发机构比例不高。据统计,大中型企业研发人员只占职工总数的3%、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一直在1.2%左右徘徊,而世界500强工业企业在5%-10%之间,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开发经费投入比重达到10%-20% 。
三、完善中国知识经济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1.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成与败取决于技术创新。企业是微观经济的基础,主导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各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业间的关联程度,推动着产业结构的升级。首先,必须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只有以市场为导向,结合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尽可能地降低研发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其次,尽快建立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企业在市场交易中的地位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经济行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行为主要由市场调节,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因此,在深化企业改革的过程中,企业必然要把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作为自己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使自己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2.积极支持知识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资金投入是影响一个国家高科技发展和整体科技进步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知识经济赖以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都需要获得基本的资金支持。依据国内外的经验,只有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巨大潜力,尽快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知识经济发展的投融资体制,拓宽融资渠道,引导资本流向高新技术项目,才能缓解技术创新资金不足的状况,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持续增长。(1)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支持技术创新。从风险投资者对高风险、高回报的偏好和高新技术企业高风险、高回报的特性来看,风险投资天生就是为高新技术发展而设置的。结合我国国情,发展风险投资基金既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引导,又要着眼于培养风险管理人才,同时加强风险投资的法制建设,为其合法经营和正常运作提供法律保障。(2)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的投融资管理体制,使银行贷款向有助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项目和领域倾斜。在贷款对象上,关注项目本身的技术创新程度和产业发展前景,重点满足能够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产业和产品的资金需要,满足主导产业发展的资金需要;优先支持为实现传统产业高技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产业升级目标所需要的资金;在贷款期限和利率把握上可以适当变通,例如允许技术创新项目在初创时期或项目建设期少付或缓付利息,到项目进入成熟期需要发展时再按约定上浮利率等;通过科学的评估和评审,跟踪项目发展过程,确保有限的资金为效益好的高技术项目所使用。
3.积极提供的动力和智力支持
人力资本是知识经济的关键因素,知识经济替代工业经济,知识和信息成为经济增长中比资本木和劳动更为重要的内生变量,极大地改变了劳动力的结构,脑力劳动者的比例不断提高。因此,只有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与积累,重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才能加快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经济的核心要素是知识,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离不开教育,教育是培育创新精神和人才的摇篮,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持续动力和基础。因此,深化教育改革、树立创新教育观念、积极积累人力资本应是我国发展知识经济的首要任务。
4.创造良好的知识经济发展环境
在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发展知识经济、加快科技创新不仅要依靠市场的力量,还需要政府的参与和引导,从宏观和战略的高度予以政策性引导和调整,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服务环境。(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创造制度环境。首先要进一步推进所有制结构的改革与调整。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国有大中型企业固然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但高新技术领域的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中最富有活力、最具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具有较高的现代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因此,在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改革政策上应该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从多方面支持民营科技企业进行创新,迅速成长。其次,由于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产权不清,对产权所有者就难以形成创新和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激励机制。明晰产权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政府应合理界定国有产权,打破国有资产人人所有又人人都没有的怪圈。另外,应适当扩大第三产业对非国有经济的开放度,提高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促进民间投资的增长,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服务化程度的提高。(2)制定长远规划,实施有效扶持,提供明确的政策导向。(3)建立并不断完善鼓励科技创新的法制环境,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国际经验一再表明,高科技发展战略只有上升为国家法律,才能为其发展提供可靠有力的保障。(4)转变政府职能,创造高效便捷的科技创新服务环境。政府应从原来进行具体安排和审批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一方面着力于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以市场机制引导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完善社会保障,铸就社会的安全网和减振器。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贾中建.依靠知识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J].环渤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