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社区中隐性知识的开发和利用

2007-12-29 00:00:00
中国市场 2007年39期


  摘要:传统知识管理倾向于强调技术,侧重于对知识的编码,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本文通过对知识的分类,对隐性知识有一个全面的界定,并认为实践社区能很好地实现隐性知识的转移和共享及隐性知识的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知识管理;显形知识;隐性知识;实践社区
  
  知识经济浪潮正席卷全球,给世界经济发展和各个方面带来深刻影响。随着技术飞速进步、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日增,企业和其他组织越来越直接地感受到来自外界激烈竞争的压力。彼得?F?德鲁克指出:“在新的经济体系内,知识并不是和人才、资本、土地相并列的社会生产资源之一,而是唯一有意义的资源,其独到之处,它是资源的本身,不仅是资源的一种。”美国德尔集团创始人之一卡尔?弗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形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新途径。”识别并开发组织中的隐性知识是知识管理中极大的挑战。企业的成功和持续不断的创新取决于企业的智慧和学习能力。只有将存在于员工思维中隐蔽的、且往往是高度主观性的见解挖掘出来,将其不断转化为组织内部人们共享的知识库体系,而后组织成员通过共享这个知识库来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才能使知识得到创新和利用。
  
  一、传统知识管理的局限和知识管理研究现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和重视。但到目前为止,所谓知识管理,主要是将存放在文件中,或者存放在员工头脑中的知识和技能收集起来加以组织、整合和分类,随后存放在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数据库中,再通过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以及通讯技术,提高信息的存储、查询、更新和交互的能力,并将这些知识和技能传递到能帮助企业实现最大产出的地方。很显然,基于这种意义上的知识管理认为,管理技术能存储员工的智能和业务经验,能在适当的时候将适当的信息和知识传递给适当的人,从而有效的实现员工经验和知识的传播,并最终实现企业目标。因此,传统的知识管理不可避免地视为信息管理的延伸,过多强调技术,侧重知识的编码,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既然知识管理产生于企业和组织的实践活动,又在实践界和理论界的良性互动中得到发展。知识管理作为管理学领域的一个新话题,以其自身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的理论研究者,其理论也不断得到丰富。部分学者将知识管理的历史追溯至1975年,认为Chaparral Steel 公司实施了全球第一个知识管理项目。在随后的二年来,知识管理进入一个迅猛发展阶段。
  
  二、显形知识和隐性知识
  
  知识管理是指组织从整体上对知识的获取,储存,学习,共享和创新进行管理的活动过程,目的是提高组织对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增强组织的核心竞争能力。知识可分为显形知识和隐性知识。显形知识存在于任何能被证明的、有记录的成文的东西中,它能被系统的传达,是明确、规范、有行的和结构化的知识。如科研论文、书本、数据库等载体中的知识,以及商业过程的解释文件、各种技术文件、操作说明书等都属于显形知识的范畴。显形知识的传播和复制的成本相对低廉。隐性知识是依附在人的头脑中经验,诀窍和灵感等知识,是难以被测度的,并且是不断变化的。它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述,存在于个人头脑及特定情境中,它依赖于个人的不同体验、直觉和洞察力,因而具有非结构化和个体专有属性。隐性知识的传播成本很高,传播范围也比较小。如果说显性知识是“冰山的尖端”,那么隐性知识则是隐藏在水面下的大部分。诚然,隐性知识通常是组织中最具有价值的知识,但其又容易随着时间的流逝,环境的变化,人员的离职而造成流失。因而,在知识管理中,加快、加强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对于个人和组织的发展具有关间作用。
  显形知识与隐性知识,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若显性知识不向隐性知识迈进,就会停止不前,毫无进步可言;若隐性知识不向更高层次的显形知识进化,不从显形知识的进步中获得新的信息,它也不可能有更大的进步。只有进行显形知识与隐性知识的互动性循环发展,组织机构才能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形知识是个典型的创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将自己的经验知觉和想象转化为可以用语言表达的显形组织方式,将人脑中的感性知识提升为理性知识,将集体的隐性知识提升为一种可以表达的大家所共识的原则。
  
  三、在实践社区中实现知识的转移与共享
  
  日本教授Ikujiro Nonaka和 Hirotaka Takeuchi提出知识转换的四个过程: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换;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换;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换;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换,并认为个人拥有的隐性知识是新知识产生过程的核心,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换是四种方式中产生知识的最有效途径。
   尽管实践社区(Community ofP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