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管理中教师分配机制分析

2007-12-29 00:00:00姚继平
中国市场 2007年39期


  摘要:在高等学校教师是教育的主要载体,为了激励教师,必须改变高校教师的现行分配机制,进一步增强科研教学工作的内在吸引力,通过建立学校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博弈,使双方在科研、教学方面的投入更加合理化。
  关键词:高校管理;教师;分配;激励
  
  一、引言
  
  管理心理学认为,激励是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人的动机,使之产生指向需要目标的动力的心理过程;而激励机制是指一个组织为了某种激励目的所采用的体系和制度。激励是高校教师管理的核心,人力资源管理学提出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转向,反映了高校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已成为高校办学的主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导力量,目前,各高校充分利用资源重组的机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实行强强联合,扩大招生,然而高校高水平师资的缺乏的状况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这就向高校教师管理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有师资条件下,如何调动高校教师的内在动力因素,使教师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导力量,落实在各个管理环节上,调动不同年龄层、不同职称结构的教师积极性,提高师资队伍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以及为人师表的自觉性,建立合理有效激励机制和激励方法,是摆在高校管理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我国高校管理中教师分配的现状
  
  在高校的教师激励方法中,主要体现在分配方式上,现在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实行岗位津贴制,也有实行院系包干制以及其它变形的岗位津贴制,大都是根据职称设置具有不同津贴数额和任务要求,而岗位津贴制所发挥的激励作用有限。现代激励理论认为,激励是以主体的内在需要为根据,从外界向主体输入刺激,以激活、加强主体的某种行为,主体的需要动机是激励的出发点。管理学大师马斯洛提出了影响广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之间具有层次关系,通常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联系到高校管理上,发放津贴满足的是教师的生存、安全等低层次的需要,而从实际情况看,大学教师的生存需要基本上是有保证的,津贴制远不能满足教师的高层次需要,并且这些需要才是真正重要的,毫无疑问,作为一个整体,高校教师的低层次需要已得到满足,他们也因此对高层次的需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要激励教师,前提是必须在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基础上,设法尽量满足教师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因此,高校教师的激励措施应针对教师的高层次需要,这种需要包括在职业工作中能得到自我评价、胜任和尊重,工作成就被认可,在工作岗位上是有影响力的专业人员,有机会成为能发挥更大能力的人,不断晋升并有成就感等等。从总体上看,学校教师远离社会的权力中心和经济中心,社会地位偏低。目前我国的高等学校仍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办学模式,官本位意识浓厚,管理上照搬政府机关行政工作的模式,管理人员在数量上大大超过专任教师,并且掌管着学校的政治和财政权力。在办学成本上造成极大的浪费,使得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低下;在利益分配上处于优势地位,致使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工作的教师成为高校中的边缘群体,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挫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努力工作后没有享受到激励的回报,他就会依据个人的投入与预期回报,采取次优选择,这里所说的次优选择,就是降低预期回报率,进而降低了对科研与教学投入程度,以争取个人福利最大化。
  
  三、学校与教师分配博弈模型分析
  
  在高校,激励方式主要体现在对教学经费的分配与科研经费的分配,而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承担者,肩负着培养高级人才的历史使命。一方面,随着大学规模的逐年扩大,大学的生师比例有所提高,这意味着每位专任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增加;另一方面,随着科研经费投入的不断提高,平均每位教师的科研经费也在不断提高,这样每位教师面临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精力的最优投入问题。学校要激励教师就必须充分考虑分配机制的合理性,在教学标准课时报酬的分配和科研经费提成比例的分配上达到最优,促成整个学校效用最大化,这样,在学校与教师之间就形成了博弈关系。学校首先制定分配机制,然后教师采取有利于自己的精力投入,学校和教师的决策相互影响,下面建立模型予以分析。
  我们设某高校共有教师n人,他们的总收益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基本收益(工资、福利、奖金),从事教学的收益,从事科研的收益。
  xi:表示第i位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投入总量;
  yi:表示第i位教师在科研方面的投入总量;
  wi:表示第i位教师的基本收益;
  :表示第i位教师从事科研的收益,其中h为全校统一科研经费提成比例,ki反映项目经费大小程度;
  :表示第i位教师从事教学总课时收益,其中w为每标准课时的报酬;
  :表示第i位教师从事教学带来其它方面的隐性收益(如被评为优秀教师、工作成就感、评职称等转化为货币形式)ai>0;
  :表示第i位教师从事科研带来其它方面的收益(如被评为科研标兵、学术带头人、评职称等转化为货币形式)bi>0;
  :表示第i位教师投入教学的经济损失,一般ai<di;
  :表示第i位教师投入科研的经济损失,一般bi<ei;
  由以上假计有:第i位教师的总收益为
  
  由模型得到的最优解,可知教师对教学和科研投入的最优解,以及学校最优的标准课时课酬与最优化的科研提成比例,在最优解的情况下,学校与教师之间形成“共赢”的局面,能更加有利于激励教师的内在动力,促进学校的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高校的发展,为了更好的激励教师必须加强激励方法的改进,在高校管理中,一方面,学校应尽可能提供必要的物质资源,营造宽松的环境,设计科学的评价体系,以保证教师投入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发挥。另一方面,由于每位教师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在工作中,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他们都会权衡学校的政策采取最优的比例合理地投入自己的精力,以争取福利最大化。
  作者单位:李军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姚继平湖北丹江口市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