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立前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新型城乡关系的思考及其原因初探

2007-12-29 00:00:00刘爱华
中国市场 2007年39期


  摘要:新中国初建前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深刻了解中国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农业国的这一最大国情之后,出于诸多原因的考虑,曾积极采取措施试图一改鸦片战争以降在中国大地日益呈现的城乡二元对立局面。本文意欲对领导人们的这一思考以及促使他们这么思考的原因进行一点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新型城乡关系;思考;原因
  
  众所皆知,近代以来,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中国本国的资本主义的成长,长存中华大地的原有传统的城乡关系格局渐被打破并日益呈现出城乡二元对立化的趋向。2新中国成立前后,在农村坚持二十余年以“农村包围城市”为指导思想的武装斗争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们或出于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或出于对农民命运的终极关怀等等多种原因的考虑,曾试图一改近代以来的城乡二元化关系,故在建国以后新建政权树立怎样的新型城乡关系进行了具有创设性的思考。
  
  一、建国前夕及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新型城乡关系的思考
  
  对于鸦片战争至新中国建立以前这一段时期的城乡间的分裂对立关系,刚刚进城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深感其弊。事实上,他们早在长期的革命实践过程中就逐渐萌发了试图营建一种新型的城乡关系的想法。只是在建国前后更是将很大的一部分精力致力于对城乡关系的调整。建国前夕,为了适应中共在七届二中全会确立的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毛泽东同志就曾强调:“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联系起来,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如果这样的话,那是完全错误的。”[1]这为城乡关系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确立了原则性的指导思想。建国后,刘少奇也深刻意识到了随着胜利形势的进一步发展,今后全党的工作重心是城市工作。为此我们“要有城乡一体的观点”,并提醒到“过去我们只有乡村,现在加上城市,就是说,加上大工业、国营企业(社会主义性质)、国家资本主义、城乡关系等等问题。我们要以城市工作为重心来领导全党工作,就要想到、照顾到这种种问题,‘单打一’的做法必须改变,否则就要犯错误。”[2]他不仅为我们指明了城乡关系发展的方向,还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思路。那时,周恩来亦有同感。他在一次会议上谈到当时财经形势和新中国经济的六种关系时,所花笔墨最多的就是城乡关系的论述。他认为“在中国,城乡关系是一种重要的关系”。并且他在批驳几种处理城乡关系的错误倾向之后指出:“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都是辨证的两方面,决不能取消或忽略任何一方面。我们强调城市领导乡村,工业领导农业,决不是忽略广大的农业生产的作用。如果没有广大农业的发展,工业发展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工业,在工业的领导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没有农业基础,工业不能前进,没有工业的领导,农业也无法发展。”[3]任弼时和陈云亦有相类似的论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任弼时。在他看来,我们工作时“必须注意农业发展的配合,加强工农联盟,必须认识这种互助的工业和农业的关系。”而且在他心目中,这种关系应是“工业必须照顾农业技术的提高,努力提供水利和农业耕作上所需的机器,供给便宜的工业品,加快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更多的粮食和原料,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工业需求,以农产品换取外汇和机器并节约出劳动力,满足工业发展的需求,只有把农村工作做好了,城市工作业也就有了稳固的基础,有了粮食等各种原料的保证。[4]除此之外,早在1948年8月,张闻天就在东北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城市地位问题,实际上就是城市与乡村的关系问题。过去我们说,城市要为乡村服务。现在我们要增加一条:乡村也要为城市服务。就是说,城市和乡村要相互合作。这同旧的殖民地的城乡关系有根本区别,那时是城乡对立,城市剥削农村。”[5]
  从上面所陈述的建国前夕以及建国初期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心中对新中国城乡关系的新样态的思考来看无疑是美妙的,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城乡兼顾、彼此服务的和谐的新型城乡关系的画面,同时也从侧面凸现了他们在胜利将至和到来时对未来的美好祝愿。事实上,建国之初的城乡关系就是在以这些思想为蓝本制定的政策指导下,慢慢展开的。
  
  二、对领导人思考背后的原因分析
  
  然而一种事物或局面的出现,绝非突然降至而是由许多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共同作用的结果。据笔者浅见,深究其因无外乎如下几点:
   其一,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以及中国历史上已存很久的“均贫富”、“大同”情结。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论述共产主义时,论述的一个重点就是工农业的结合和城乡差别的消灭。并且他们还从经济、历史的角度论证了城乡差别是可以消灭的。[6]而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以追求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为理想的政党,为了体现新社会所别于旧社会,“三大差别”之一的城乡差别也必然成为他们努力消除的对象。并且“中国共产党从建党起就形成了某种对理想国的向往,而这类向往又可追溯到千年至福的古老传统。这就是对‘大同’或‘太平’的向往”,“这是一个无产阶级的统一社会,其中的一切均属于所有人,与官吏主宰一切的社会完全不同。”[7]
  其二,对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国情特点的考虑。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