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食品工业发展对策

2007-12-29 00:00:00刘荣利
中国市场 2007年39期


  摘要:食品工业是河南第一大支柱产业。存在规模优势不明显、创新能力低等制约因素。应着重从加强品牌建设、壮大龙头企业、提升技术水平、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实现产业聚集等方面,增强河南食品工业市场竞争力,并加快向健康产业转型。
  关键词:食品工业;经济增长;河南
  中图分类号:F407.82 文献标识码:A
  
  近十年来,以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和饮料制造为代表的河南食品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已成为河南工业第一大支柱产业。2006年河南省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达1970.1亿元,占中部地区总和的42.9%,实现利润159.2亿元,同比增长75.5%,比中部其他5省利润之和高出4亿元,销售收入和利润一举跃居全国第一位。
  河南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玉米、大豆、棉花、油料、肉类等产量一直稳居全国前三位,小麦产量更是连续8年稳居全国第一。从“八五”规划开始,河南一直把食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产业重点培育。“十五”期间,河南省食品工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8%,成为河南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推动力量。正是遵循这一农业大省新型工业化路径,河南食品工业的高速增长,为实现“中原崛起”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一、河南食品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河南食品工业的规模和效益与农业资源的丰富程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缺乏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
  
  1.食品工业增值能力较低
  河南以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转化程度偏低。加工食品占消费食品的比重仅为30%,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经过商品化处理的蔬菜仅占30%,而美日等发达国家占90%以上。2005年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仅为0.5:1,而发达国家为2.0~3.7:1。食品工业仍以初加工产品居多,精深加工产品较少,高新技术产品少,高附加值产品比例偏低。例如,玉米加工产品主要以普通淀粉、酒精、白酒和饲料为主,新开发的综合利用产品不多,多元醇、变性淀粉等深加工产品少,市场需求看好的乳酸、聚乳酸产品还处于开发阶段。随着食品消费逐渐向个性化、时尚化、安全化、健康化转变,河南食品工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进行粮食精深提炼。如南阳天冠集团,开始利用玉米提炼乙醇汽油。
  
  2.企业规模优势不明显
  2005年河南入选的7户“双五亿”食品制造业大企业营业收入合计为123.7亿元,占全国的16.0%,户均营业收入只占全国大企业平均数的70.8%。和素有“日韩厨房”之称的山东相比,虽然都有两家产值百亿元以上的企业,但山东10亿元以上和1亿元以上的企业远多于河南。河南食品工业遍布城乡,但90%以上为小型企业。规模以上软饮料企业的年均产量只有3万吨,罐头加工企业的平均规模仅为1000吨左右。企业规模小,严重制约了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导致河南食品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明显不足,出口创汇能力不强。我国猪肉加工4强企业的加工能力不足10%,而美国猪肉加工4强企业占全国加工能力的50%以上,丹麦最大猪肉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高达全国的80%。
  
  3.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河南食品工业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食品装备制造业产品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较低,整体研发能力不高,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率低,一些关键领域对外技术依赖度高,重大产业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进口,一批共性关键技术与大型成套装备亟待突破。食品工业部分行业的能耗和水资源消耗比较大,不利于资源节约利用。未来食品工业发展面临着加强环保治污和减少资源消耗的双重压力和约束,发展成本增加。
  
  4.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社会公众对食品卫生仍缺乏安全感,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2007年2月3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民权6家葡萄酒生产企业违法使用添加剂。由于怀疑在牙膏和奶糖中含有违禁成份,7月份美国参众两院以食品安全为由制订一系列法案限制中国食品进口。欧盟和日本近年启动了更加严格的食品检测标准,绿色壁垒日新月异,食品出口面临的阻力增大。我国食品标准制定方法和体系不能适应食品安全控制的要求,标准技术水平偏低且实施力度不够。从农田到餐桌食物链污染情况时有发生,违法使用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的现象屡禁不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建立从原料生产、采购、贮运、加工到成品包装、销售等各环节的食品安全体系,是食品工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5.农业生产结构不适应食品工业发展
  食品工业布局与农业生产结构衔接不够紧密。如,虽种植了几十个小麦品种,但适合加工优质面包和饼干的专用品种缺乏,每年不得不从国外进口1000多万吨加工专用小麦,另外加工啤酒的大麦大量依靠进口。柑橘的95%为鲜食品种,适合加工的仅占5%,其中80%仅适合加工成橘瓣罐头,适合加工橙汁的品种很少。河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没有健全的科工贸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以及法律公证、农技推广、防疫检疫、技术标准、技术咨询、环境保护在内多层次社会化服务体系。一些地方盲目扩大种植和养殖规模,导致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脱节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
  
  二、河南食品工业发展对策
  
  1.加强品牌建设
  食品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生产商耗费巨资树立的品牌形象,其作为一种质量抵押物向消费者传递了有用的信息。不同商标的同质产品,价格却相差甚大,其差异就是品牌价值。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的今天,品牌越来越多地主导着食品消费。河南食品工业发展中必须增强品牌意识,逐步实现品牌化生产和经营。对拥有知名商标的企业要给予重点支持和保护。目前,河南已有信阳毛尖、驻马店小磨香油、息县香稻丸、滑县道口烧鸡、焦作怀山药、原阳大米、平舆白芝麻、唐河桐河鸭蛋、灵宝大枣、大别山天香菜、商城茶油、南阳黄牛、淮南猪、大别山银杏、赊店老酒等38种产品获得原产地标记注册保护,总数位居全国前列。WTO原产地标记是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护照和无形财富,今后,应着重推动区域特色传统食品的深加工以提高附加值。
  
  2.加快向健康产业转型
  面对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跟踪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美国、欧盟、日本等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先进标准的发展动态,建立系统规范的食品认证、检测和监控体系。强化市场准入管理,确保食品在原料、加工、包装、运输和食用等全过程中的卫生和安全,实现食品产业向健康产业的转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饮食讲营养、吃饭保健康”的观念被广为接受,居民饮食消费结构正发生巨大变化。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报告,居民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良问题,由此引起相关疾病呈高发状态。河南食品工业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现代食品工业体系,今后应加快从单纯的规模扩张向高效益健康产业转型的步伐,开展公众食物与营养发展战略研究,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营养需求。据了解,首个在饼干中实现钙铁锌平衡配比的营养强化课题已经在河南省部分企业开展。
  
  3.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
  河南食品工业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龙头企业不够强大。应重点培育成长性好、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的大型食品企业,促使中小型企业成为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强势企业。政府要为龙头企业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在基地建设、原料收购、批发和流通网络建设、科技研发、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等方面,从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大力扶持。支持龙头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等资本运营方式进行横向重组和上下游整合,实行低成本扩张,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4.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河南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和畜牧产品生产、养殖基地。食品工业应重点发展玉米、小麦、薯类等粮食制品,以及肉制品和奶制品的精深加工,拉长产品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为此,需加大食品工业科技进步投入,加强食品工业领域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设,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培育科技创新平台和研发基地,支持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研制工作,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改造力度,使企业逐步成为食品科技研发的主体。同时,瞄准世界食品加工技术与产业发展前沿,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增强食品工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能力。2006年3月,长葛众品公司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融资2760万美元,成为我国第一家在美上市的食品加工企业。
  
  5.优化粮食品种结构
  粮食是食品工业发展必不可缺的原料,应和食品工业需求结构相适应。河南可根据自然条件,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完善农业标准实施体系、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农产品检测体系、质量评价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大力推广优良品种,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安全的无公害农产品原料基地,逐步实现加工原料的专用化、规模化和标准化。鼓励企业以“公司+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民投资入股等产业化经营模式,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保证食品工业优质原料的有效供给。
  
  6.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实现产2270fd27ede5c7559f308e2edc36d2a0业聚集
  理论研究和我国沿海省市的发展实践都表明,产业集群产生分工和创新优势,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地区经济起飞核心力量,成为低成本高效率的工业化新模式。河南已经形成京广和陇海沿线食品产业密集带。漯河肉类加工和郑州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年产值都在百亿以上。要引导食品工业向大中城市和农产品的主产区聚集,建成优势产业突出、配套体系完善、规模效益显著的食品工业园区,培育产业集群。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产业服务支撑体系,提升食品工业集群竞争力。
  作者单位:中共洛阳市委党校管理教研部
  
  参考文献:
  [1]王吉春.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偏好的实证研究[J].中国市场,2006,52:4-5.
  [2]安丰东.信息不对称与食品安全规制[J].中国市场,2006,45:82-83.
  [3]刘荣利.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特点[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53-55.
  [4]刘荣利,王浩.谈河南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和特点[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4: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