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锰矿资源的需求态势和利用策略

2007-12-29 00:00:00陈方正
中国市场 2007年40期


  摘要:锰资源严重短缺,利用锰资源的成本越来越高,投资和开发锰资源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就是我国面临的锰资源利用的现状。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从了产业需求、长期需求以及国际市场等角度,分析了造成我国锰资源短缺的原因,提出了有效利用锰资源的策略。
  关键词:锰资源;现状;策略
  
  改革开放近30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急剧增长,由于国内资源不足,2004年我国资源消费中超过50%的锰矿石依靠进口解决,进口量持续大幅增长,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大,国际市场锰矿石及锰矿产品的价格也大幅上涨,使我国锰系金属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利用国外锰矿资源的成本大幅增加。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本文从我国锰资源的现有状况、产业需求、长期需求以及国际市场情况的分析入手,提出了我国如何有效利用锰资源的策略。
  
   一、我国锰资源的分布与特点
  
  我国的锰矿资源丰富但贫矿居多,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贵州、湖南、四川,同时也包括山西、辽宁在内。根据中国锰业技术委员会统计(亚洲金属网),截至2005年底,中国现有锰矿资源量约7.46亿吨,储量及基础储量2.15亿吨,可用的资源量为3亿吨,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贵州、重庆等地,其中广西就占了二分之一,是中国锰矿、特别是高品位锰矿储量比较集中的地方。但是,中国锰矿品位低、杂质高,平均品位只有22%左右,富锰矿只占全部资源储量的6%--8%。同时,我国锰矿资源还有资源分布不平衡、矿床规模多为中小型、矿石物质组成成分复杂、矿床多属沉积或沉积变质型和开采条件复杂的特点。
  
   二、我国锰资源的供给与需求态势
  
   锰矿产资源的供给能力,可以从矿产资源的禀赋程度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来反映。主要指标为储产比和储消比,储产比表示储量可供开采的年限,储消比表示现有储量对消费的保障程度。
  
   中国的保障水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仅能维持一代人的时间,反映到经济生活中,就表现为长期依赖进口补缺。由于我国高品位锰矿日渐枯竭,锰矿进口量连年大幅度增长。中国硅锰、锰铁生产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进口锰矿,几乎占到总消耗量的65%。我国通常从澳大利亚、加蓬、巴西、加纳、南非等地进口高品位锰矿。以下是中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锰矿石的进口情况:
  
   我国锰矿进口大增的原因,主要是受钢铁工业的拉动,锰是重要的炼钢原料,在国民经济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中钢铁工业用锰量占90%至95%。另外,由于我国锰矿品位较低,生产锰系合金必须以进口富锰矿与国内的贫锰矿搭配使用,也加大了我国对进口锰矿的需求。在中国每年开采的1000 多万吨锰矿中,氧化锰矿约占55%,碳酸锰矿约占45%,铁合金生产耗用占到了四分之三,电解锰耗用占四分之一。
  据有关部门预测,2005-2020年我国每年生产成品锰矿350-450万吨,所需锰矿石700-900万吨,国家年度钢产量可稳定在2.5亿吨左右。这样测算下来,已探明的保有经济可采储量可持续开采15-25年,国产锰矿石可供年产钢1.3亿吨所需,2005-2020年国内锰矿石产量的保障程度为45%左右。而且,我国锰矿品位较低,不能完全使用国产矿,每年必须进口大量富锰矿与国内的贫锰矿搭配使用。
  2004年以来,国家宏观调控逐步加大了力度,过热的钢铁工业已开始退烧,与之相应铁合金的需求也应有所减少,那么锰矿石的需求减少也在情理之中。但是由于政策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期,因此短期内锰矿市场将维持高位运行,锰矿供不应求的局面还将维持一段时期。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与金属消费需求的理论和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与人均金属消费量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关系(王安建等,2002)。西方有关学者将其归纳为“S”形模式,该模式认为,在农业社会,金属的消费量与人均收入增长的关系并不确定,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经济发展的重点由农业转向制造业,矿产资源的人均消耗开始增长,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长,消费者需求将成为人均金属消费量增长的驱动力。并且,一旦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金属需求量就会在一定时期内成倍增加,经济发展到成熟期后,消费增长会保持在一定水平,最后呈下降趋势。虽然各国人均矿产资源消费量差异很大,但各国同一金属的人均消费量峰值点所对应的人均GDP却十分相似,且有明显的演化规律。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已经进入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加速增长时期,而且这一时期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三、国际市场状况及锰矿价格问题
  
   矿产资源对于人类来说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由于世界锰矿资源的分布不均衡而且资源量有限,国际锰矿市场经常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基本上是一个卖方市场,锰矿资源丰富的国家几乎垄断了锰矿的定价权。从全球范围而言,锰的生产经营正向少数几个跨国公司集中。1997 年世界4家主要锰矿联合公司为康密劳、萨曼克、BHP 和矿石与金属公司,其产量占世界产量的42%,而经过联合重组,到2001年4 家主要锰矿联合公司为CVRD、埃拉梅特—康密劳、BHPB和矿石与金属公司,其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49%,目前4 家主要锰矿联合公司控制了世界约一半的锰矿资源,对锰矿石市场的价格走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很明显的例子是:2005年2月上述4大锰矿生产商与日本消费商就2005财政年度高品位锰矿砂的价格问题达成协议,确定2005年出口到日本的锰矿砂价格比2004年上涨63%,对国际锰矿砂价格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另一件就是,日本新日铁与澳大利亚BHPB公司于2007年1月10日达成2007年度高级锰矿价格协议,46%-48%锰矿价格比2006年度降10%.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这些跨国企业正逐步向我国扩张。加上近年来全球范围的经济复苏,国际市场锰矿价格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一路上涨,并且一直在高位运行,大大地提高了我国进口锰矿的成本和生产锰系金属的成本。另外,我国锰矿进口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短期合同多,长期合同少;二是海外资源少,基本没什么海外投资矿山;三是缺乏自己的远洋运输船队,运费对矿石价格影响较大。因此,锰矿进口企业今后应逐步加大海外投资力度,争取购买国外矿山,增加我国的锰矿资源存量;或签订长期购买合同,这样可以保证资源国的长期收益,也能使我们获得价格上的优惠;也要设法建立自己的远洋船队,把海上运输费用对矿石价格的影响降到最低。以下是2005年我国进口锰矿石的国家和数量的情况以及2002-2005我国进口锰矿价格走势。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这四年中锰矿价格极不稳定(从2002年的80美元/吨有波动地上涨到2005年的160美元/吨),实际上这是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我国作为一个矿产资源消费大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一举一动都会对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影响,虽然价格趋高是一种长期态势,但是,我们的锰矿进口企业一定要考虑买方定价的权利和策略,尽量降低进口锰矿的价格。
  
   四、我国锰资源利用策略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要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和中国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锰矿资源短缺的制约和影响,如何有效利用国内外的锰矿资源就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第一,做好基础地质勘查工作,增加地质勘查的投入水平,在国内寻找更多新的锰矿资源,进一步改善采选工艺,提高贫矿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第二,实施全球资源战略,面对国内锰资源的现状和我国企业在国际锰矿贸易中的不利地位,我们必须走出去,采用直接购买矿山资源勘探和开采权、控股或合资开采、技术和设备合作等多种手段开发利用国外锰矿资源,开辟国外市场。
   第三,提高市场竞争优势,密切关注国内外锰矿资源的价格波动,准确判断其价格走势,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和风险。
   第四,根据锰资源短缺的现状,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有效控制锰系铁合金的出口,该行业属于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国家可以通过行业准入和出口证许可政策,也可以通过取消出口退税、提高出口关税税率等有效手段来控制,这样可以间接地控制该行业的环境污染和锰矿资源的消耗。
   第五,准确预测国际锰矿的价格走势,在价格处于低位时扩大进口,进行一定的储备,同时,利用我国对国际市场锰矿需求巨大这方面的影响力,进行合理的谈判,从而降低价格,减少成本。
   第六,利用人民币升值的机遇,适当增加锰矿的进口,增加锰矿的战略储备,以满足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需求。
   第七,在现有的锰矿开采和加工以及锰系金属生产的布局基础上,各区域根据自己的特色进行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产业延伸。
   第八,根据国家和各地区的宏观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条件的变化,对锰资源的实行优化开采,做到既满足需求又节约资源。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安建,王高尚.矿产资源与国家经济发展[M].地震出版社,2002.
  [2]2006 锰矿锰合金市场年度报告[EB/OL].亚洲金属网.2007.
  [3]本刊通讯员,2005年我国进口锰矿石的国家和数量,中国锰业,2006,2:1-3.
  [4]吕权恩.2002年铁合金生产经营分析及2003年工作要点[J].中国锰业,2003,2:9-12.
  [5]吕权恩..2003年全国铁合金生产经营分析[J].中国锰业,2004,4:1-5.
  [6]吕权恩..2005年全国铁合金生产经营分析[J].中国锰业,2006,2: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