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新探

2007-12-29 00:00:00周凤杰
中国市场 2007年40期


  摘要:旅游资源评价是旅游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它直接关系到某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文章主要针对目前在旅游资源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对旅游资源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进行新的探索,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关键词:旅游资源;评价标准;评价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赖以展开的物质基础,是旅游活动的客体。一个地区的旅游业要得到合理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对旅游资源的适当开发和利用。而适当的开发利用,则又依赖于对旅游资源进行正确的和科学的评价。作为旅游者,要想找到一个最理想的旅游地,也需要对旅游地的各种旅游资源进行比较研究,进行正确评价。因此,旅游资源评价工作是一项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工作。
  国外旅游资源评价工作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使用的方法具有三个显著特点,即指标数量化、评价模型化、标准科学化。我国的旅游资源评价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为适应旅游资源开发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刚开始基本上以定性描述为主,后来又开始探索更具有科学性的定量评价方法。
  在旅游资源评价方面,尽管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学术探讨,提出了多种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但是,很多情况下,它们提出的是评价者和评价目的无差别的标准和方法。而我们知道,对旅游资源的评价,首先是有一个明确的评价主体。评价主体不一样,当然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就大相径庭。比如作为旅游主管部门,如果要对各地不同景区进行级别评比,其评价的方法一定多采用比较法,评价标准更注重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国内外影响,综合考虑旅游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作为旅游经营部门,对旅游资源评价则重在其经济效益,评价的标准重在量化。作为旅游者,对旅游资源评价,惯常利用比较法,在同类资源中进行比较,选择对自己来说最满意的资源作为旅游客体。评价的标准一般主要在猎奇性、文化性、舒适度、可参与性等方面,同时还要考虑经济上是否划算,时间上是否适合自己,沿途是否可以游览更多的景物等等。所以旅游资源评价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评价主体,只有从不同的旅游主体出发,制定出的旅游资源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才更具有实践意义。
  
  二、关于旅游资源的评价标准
  
  综合游客、旅游经营者、旅游主管部门等各方面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的不同目的,在不区分评价主体的条件下,我们将其称为主体模糊条件下,可将旅游资源评价标准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知名度
  旅游资源的知名度是与其产生的历史原因即历史价值、存在的区位环境和状态、文化与科学内涵、美感强度等方面密切相关的。一项旅游资源,越和历史上著名人物、重要事件相联系,则其历史价值越高,从而其知名度也会越高;它存在的环境越好,区位优势越大,保存状态越完好,则知名度会越高;旅游资源中文化内涵越丰富,越能代表某一历史阶段的科学成就,知名度越高;而在美感方面,越具有雄、奇、险、秀等特征,吸引力就越大,相对而言知名度也会越高。一些名人故居,从建筑的角度并没有什么特殊,甚至不如很多同类建筑,却因其和名人的关系,而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北京的香山,与我国南方很多低山丘陵相比,单从美感方面讲并不及后者,但因为它在首都附近,区位优势大,所以知名度远远超过同类地貌。
  
   2.经济效益
  没有经济效益的旅游资源,很难成为旅游资源,即使是经济效益差的旅游资源,也很难成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经济效益的高低,是和这项资源的开发条件、环境容量、适应范围与其他资源组合情况等密切相关的。
   开发条件是指该项旅游资源保存的完好程度和所处区位条件、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各种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环境容量指的是该项旅游资源自身或其所在地,在同一时间所能容纳的合理的旅游者人数;而适应范围是指该项旅游资源能够吸引多大范围的不同地域、年龄、职业、文化素养的旅游者,能开展包括观光游览在内的多少种类的旅游项目,其旅游旺季有多长等情况。
  
   3.社会效益
   主要指的是该项旅游资源的开发,对当地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表现在人生观、 价值观 、个人行为 、家庭关系 、生活方式、 道德观念、 宗教信仰等方面 。一项旅游资源,如果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能够使旅游者陶冶性情、提高品行道德修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起到寓教于乐和寓教于美的作用,则它的社会效益就是积极的和良好的。反之,就是消极的和破坏性的。比如博物馆与赌场的区别,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一项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后,如果是败坏社会风气,有碍社会环境,毒害人们的心灵,即使它的经济价值再高,也要停止对它的经营,把它逐出旅游资源的行列。
  
   4.环境效益
   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既有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有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影响;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积极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保护环境。优越的环境已经成为强大的旅游吸引物,要加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首先必须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尤其是良好的自然环境的保护。二是促进生活环境质量的改善。为了开发旅游资源,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地的基础设施会不断改进,为旅游者服务的生活设施也会增加,从而在客观上能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有利于当地人民生活的改善。但是旅游资源的开发,也会对当地环境带来消极的影响 ,主要也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旅游环境的开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多方面的。旅游开发初期对植物的覆盖率破坏最大。随着不断开发,旅游者增多,物种的多样性会下降,抗性弱的物种会消失。旅游活动中如狩猎、垂钓等,甚至是观看,都会对野生动物造成不良影响。二是对人文环境的影响。如垃圾污染、交通堵塞 、部分旅游者的高消费和不良个人行为对当地居民心灵上造成的负面影响等。
   因此,只有具备良好环境效益的旅游资源,才具有开发利用的价值,而且旅游资源所处环境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它的吸引力。
  
  三、关于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
  
  到目前为止,关于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案已经有了多个,如郭来喜、吴必虎《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与类型评价》,国家标准《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等等。但是这些方案在实践中还没有充分显示出其实际意义。这主要是因为评价主体不同,所以评价方法必然会有所不同,而大多数的评价方案并未考虑到评价主体的问题。
  从不同的评价主体和评价目的出发,在实践中采用的评价方法,通常有如下几种:
  
  1.比较法
  专家主体对旅游资源进行考察与等级评定时常用的方法。这一方法在专家们对某一景区或某一旅游资源进行级别评定时经常使用。主要是在一定范围内,对相同类型的景区或旅游资源进行比较,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才会将它们分出不同的等级。比较的内容就是以上述的几条旅游资源评价标准为主,即在旅游资源的知名度、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方面对同类旅游资源进行比较和排名,设立等级标准,从而分出不同的等级。
  
  2. 定性评价法
  这也是专家主体对旅游资源进行考察与等级评定时常用的方法。这是一种描述性的评价方法。但是目前国内外学者用这种方法评价时,使用的标准有很大的差别。例如有的学者从旅游资源本身是否具有古、特、奇、美、名、用等特点来进行评价,有的学者则提出了其他标准,如刘振礼先生在其所著的《新编中国旅游地理》中,对旅游资源评价提出了10条标准:美学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历史价值、环境质量、旅游容量、组合状况、区位条件、适应范围和开发条件等。定性评价不仅标准不一样,有些标准在评价时还有很大的主观性,方法使用上也有一定局限性,其评定结果缺乏直观性。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当某项旅游资源的某些因素非常优异,而另一些因素却很不理想的时候,这种矛盾就很难统一起来。
  
  游客主体选择旅游地时也常用定性评价方法。对游客主体而言,将以下几点作为评价内容,在实践中还是十分可行的。这就是:猎奇性、文化性、舒适度、可参与性和经济性。如果把同类旅游资源中最好的作为满分标准,其他的就可以以此为标准进行比较,得出自己的分数值。当然这种分数值是比较粗略的。因此,这种方法最适宜于游客对其所选择的旅游地的初步判断。
  
  3. 定量评价法
  此种方法比较适用于旅游开发和旅游经营为目的的评价。是旅游开发者与经营者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的结果是一系列比较精确的数值。量化是当今科学发展的趋势,定量评价的结果比较直观和准确的。如果确定了某种模式后,就比较容易地评价某一特定类型的旅游资源了。
  至目前,在定量评价方法方面,学者们也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模式。但这些模式大多比较繁琐,也没有区分评价者的身份和评价的目的,加之主观因素造成的模式上的巨大差异,因此在实践上的意义一般不大,此不赘述。
  在此笔者认为,定量评价法应该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量化:季节利用即一年中能够利用的天数;环境容量;适应范围;每年客流量人次;景区每人门票价值面额;每年可净获利;可解决就业人数。当然,如果有特殊需要,可随时增减定量评价的量化指标。
  总之,对旅游资源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目前仍处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探讨阶段,这种探讨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需要强调的是,对旅游资源的评价,首先一定要分清评价者的身份,分清评价的目的,然后才能论及其评价的方法和评价的标准。否则,笼而统之地提出来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在实践中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黄远水.简议我国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方案[J].旅游学刊,2006,2:9.
   [2]王大悟.论小康社会的旅游转型[J].旅游科学,2004,2:1-3.
   [3]金海龙.中国旅游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