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卫平:
从某种角度讲,涨价不一定是坏事。
中国还是有底牌的,但我们的底牌运用得不好。
2008年铁矿石也许会保持在10%左右的涨幅。
在08年国际铁矿石谈判战鼓已经擂响的时刻,《中国市场》记者就铁矿石谈判问题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卫平。
二十年前赴欧留学归国后执教于人民大学的黄教授在国际贸易研究方面颇具权威,曾长期任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美经济学教育交流委员会执行主任。黄卫平曾在2005年5月以“经济全球化趋势与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为题,为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授课。
中国市场:2006年,中国钢铁产能达到4.2亿吨,同时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在面临巨大的铁矿石进口压力的情况下,中国的钢铁也在国际市场上面临不同程度的抵制。日、韩等钢铁产业大国在国际范围内加紧资源储备步伐。您怎样看世界铁矿石及钢铁市场的基本情况?
黄卫平:世界市场上铁矿石的供求关系没有改变。没有看到逆转的曙光。很多人判断说供需平衡,实际上忽略了能影响这种所谓平衡的众多因素。三大铁矿石巨头在国际市场占有的份额太大,已经形成垄断,从而导致铁矿石价格很难在供需非平衡的情况下降下来。其涨价的借口也比较人性化,如发展要可持续、保护环境等,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同时,各个铁矿石生产国还有各自作为民族国家的利益,依靠自己的铁矿石资源发展自己的钢铁工业是其利益诉求的必然要求。而资源大国发展自己的钢铁业,可出口量降低,会严重挤压我们的谈判空间。
世界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非洲摆脱困境,拉美渐入佳境。除了我们熟知的“金砖四国”(中、印、俄、巴),现在还有韩国、马来西亚等“新钻十一国”的提法。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后跟中国的竞争,尤其是在钢铁冶炼能力、铁矿石资源获取等方面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在三大巨头垄断市场的情况下下,通过减产,可以调配供给。在限产保价和薄利多销的选择中,资源性产品的趋势是选择前者,而不是后者。
从某种角度讲,涨价不一定是坏事。涨价压力下,冶炼技术提高的关注应该胜过生产能力扩大,这是积极的方面。转换经济增长模式,下游产品的利用效率会提高,同时促进新的替代品的出现。
中国市场:中国在铁矿石谈判及国际钢铁市场上面临怎样的问题和挑战?最优的应对策略和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黄卫平:现在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出现了“中国卖什么,什么降价;中国买什么,什么涨价”的奇怪的现象。这是一种很不好的趋势。“中国势力”在国际铁矿石定价权中似乎一直没有占到重要的位置。
在短期看,铁矿石的整体市场格局不会有重大变化。这是一个挑战,但也给中国的企业留下一个时机,能不能走出去,跟铁矿石生产者合作,避免产生这样的困局。宝钢等中国钢铁企业与澳大利亚、巴西等矿山的合作就是这一个战略很好的体现。另外,在下游,炼钢在国内是一个耗能大、排污多的产业,不太符合我国产业政策调整的目标,以及节能减排的要求,应该加以改变了。
我们应该双管齐下:一方面获取资源走出去,另一方面把生产能力转移出去。中国在上世界八十年代开始接受欧洲在钢铁工业的转移,拆了钢厂搬回中国。现在到了生产能力外移的时机了。我们跟印度、巴西的合作可能在双方利益的平衡上存在一定的问题。非洲有一定的铁矿石资源,但其炼钢能力较差,而且未来是钢铁消费的一个潜在的大户,可以考虑以合作开发加生产的形式与其合作。
中国还是有底牌的,这就是焦炭。我们是世界焦炭第一生产大国。欧洲曾经一度要求中国保证焦炭出口以维持其钢铁工业的发展,可见我们的焦炭出口对欧洲的重要性。但我们的底牌运用得不好。一方面产能外移可以伴随这个底牌的运用。另一方面,用焦炭跟发达国家换取先进冶炼技术。这些技术花钱不一定能买到,但通过焦炭供给,利益平衡后也许可以得到。但是国内钢、炭是对冤家,整合的不好。焦炭应服务于铁矿石谈判。用焦炭供给影响欧洲钢厂,进而形成铁矿石需求方的联合斗争。
日本、韩国的对外资源获取方面投入应该值得我们学习。资源所有权的问题应该作为支撑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应当从这个高度考虑铁矿石在其中占有什么份量。
中国市场:自中国钢铁企业参与国际定价谈判以来,2004-2007年铁矿石的价格涨幅分别为:18.6%、71.5%、19%和9.5%。国际铁矿石涨价是否有规律可循?
黄卫平:总体来看,2008年就一个涨字。国际市场上钢铁及铁矿石都是看涨的。推动这个涨的行情,有各方面的因素。供需一定是一种博弈。买方有买方的博弈力量,卖方也有其博弈力量。
中国在市场上作为买方的一个大国,应该有自己的话语权。但现实上却做不到拥有相应的话语权。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第一,中国国内的钢铁需求一直很强劲。全球近三成的钢铁需求量在中国,这是一个最客观的现实。第二,中国巨大的钢铁生产量却在铁矿石资源上有很大的对外依赖性,受制于上游原料供应方。这是一个令人头疼的事情。
但是,在全球资源性矿产普遍上涨的情况下,铁矿石的涨价应该说是不奇怪的,它跟石油价格的上涨一样。这是资源价值提高在市场上的必然反映,是符合经济规律的。铁矿石作为枯竭性资源,不具有可持续性。同样面对这样情况,别的国家也在采取一定的行动。在钢矿博弈的图景下,从全球看,各个国家的发展战略已经由博弈走向融合。产矿大国不再满足于仅仅以出售资源的形式获得利益,也开始在下游布局,以获取更的利益和话语权。比如印度,作为铁矿石生产大国,其拥有的米塔尔钢铁公司也是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的。
从长远看,包括巴西、澳大利亚、印度在内的主要铁矿石生产国,肯定会在矿石冶炼方面有更多的投入。
中国市场:对2008年国际铁矿石价格的上涨幅度,国际投行纷纷预测:高盛预测将涨价5%,德意志银行预测涨10%,瑞士银行预测涨25%。2008年铁矿石谈判的总体情况您认为会是怎样的
黄卫平:2008年铁矿石也许会保持在10%左右的涨幅。目前情况看,世界市场的资源需求强劲,尤其是中国的需求已经给资源价格的上涨形成了较大的抬升力。考虑到综合因素,比如劳工成本、煤炭成本、运输成本等都得放入涨价的筐里,应有的价格上涨因素都存在。所以这种价格上涨是市场决定的。
从谈判的角度,中钢协今年做的工作还是比较好的。比如提高钢企参加谈判的资质,减少参加谈判的钢企数量,这样就比较容易形成一个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