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市场矿钢利益分割的痛楚,推动了钢铁生产及其上游产业链的整合,“矿钢一体化”成为暗潮涌动的激流。
在铁矿石谈判正式拉开序幕的前夕,从铁矿石巨头必和必拓与力拓公司传出消息,要求2008年铁矿石合同价格上涨50%,其理由之一是预计中国铁矿石需求不会下降;理由之二是中国购买澳大利亚铁矿石运输成本低于其他供应国,供应方应分得节约下来的成本的一部分。
面对澳大利亚铁矿石巨头要求涨价50%的要求,中钢协会长张晓刚警告铁矿石巨头必和必拓和力拓,不要滥用其主要供应商的地位提出具有破坏性的涨价要求。
中钢协已经确定,2008年依然由宝钢集团代表中国钢铁业进行谈判。中钢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罗冰生表示,从中方来讲,价格谈判难度加大。
当“钢铁第一大国”在为“矿钢博弈”而积极备战的时候,国际上却显现“矿钢融合”的迹象。
国际矿钢深度联姻
一些钢铁产业大国,正在加紧自己的资源储备步伐。日本钢铁企业早就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参股了巴西、澳大利亚、加拿大、智利乃至印度的铁矿。几乎所有的澳大利亚铁矿都有日本企业参与开采,巴西的主要铁矿石企业中也都有日本企业的身影。韩国钢铁企业也雄心勃勃进军国际铁矿石资源,今年在海外资源开发投资达31美元,投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亚和东南亚,如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印尼和越南等。
7月19日,阿赛洛-米塔尔公司表示,将在塞内加尔耗资约17亿欧元,拟开发法莱梅地区铁矿,储量估计高达7.5亿吨,计划2011年投产,全面达产2500万吨/年。
就在同一个星期内,在新德里召开的印度钢铁部会议协商委员会议上,印度国家钢铁部官员表示,一旦国内的需求能够满足,印度将只允许过剩铁矿石的出口。
不仅国际钢铁巨头纷纷投资铁矿山,逐步兼具矿企身份,而且巴西、印度等铁矿大国也纷纷出台限制铁矿石出口的措施,并计划大力发展本国的钢铁产业,使本国矿业巨头兼具备钢企身份。
今年年初,澳大利亚矿业企业EWLPP公司开始研究投资570亿澳元建立钢铁厂,计划规模达到4400万吨,包括3000公里的铁路和12座高炉,尝试邀请全球主要钢铁厂参与。
4月,继征收铁矿石出口税之后,印度钢铁业代表又提出将每年铁矿石出口量限制在9000万吨以内的要求,并建议政府逐步减少出口量,以保存国内钢铁生产的原材料。据统计,今年1-5月份印度钢铁产量达到1740万吨,增长16.67%。
5月,巴西总统卢拉在出席全国钢铁工业会议时表示,巴西不能坐视中国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不能眼睁睁看着淡水河谷公司将铁矿石装满货船”,应该加大投资新建钢铁厂,对外出口更多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
矿业巨头全面抢滩上游
2006年,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当年共出口钢材4301万吨,同比增长110%。
出口激增已经引发了新的问题:近期,大量低价钢材的出口引发与美国和欧盟的钢铁贸易摩擦,2006年共有11个国家采取了27项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对我国钢铁企业进行调查。国际市场对中国钢材的抵制情绪正在蔓延。
从短期来看,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是抵制中国钢材的重要手段。从长期来看,国外媒体认为,“整合产业链”才是与中国钢铁竞争的长远之道,因此,包括安赛乐米塔尔在内的钢铁巨头试图加速资源控制,从产业链上游阻击中国钢铁业的资源和市场扩张。
作为中国铁矿石进口主要供应商之一,今年5月,力拓集团北京代表处相关负责人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