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主要由两个市场决定。成熟品种,如石油、有色金属、农产品等,价格基本上由英、美两国的商品期货市场所决定;对于尚未受到广泛认可的初级产品,其价格基本上由市场上的主要卖方和主要买方每年谈判达成,如铁矿石、铜精矿等。
今年上半年,中国钢铁产量超过2.3亿吨,占全球钢产量的一半左右。由于消耗巨大,全球铁矿石贸易重心继续向中国转移。中国成为铁矿石第一需求国,铁矿石的价格涨跌尤其牵动人心。
中国参与的与世界三大铁矿石巨头新一轮的铁矿石定价谈判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
澳大利亚矿石巨头必和必拓与力拓均表示,中国铁矿石需求不会下降。
外界对谈判结果的预测也几乎是一面倒——长期协议矿价格继续上涨。国际银行纷纷预测,2008年铁矿石价格将上涨,瑞士信贷投资银行预测2008年铁矿石价格上涨25%,麦格里银行预测上涨17.5%或更高,花旗集团预测上涨10%-20%,而矿山公司也存在对2008年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的强烈愿望。
作为全球初级产品市场的最重要买家,中国未能像美国、欧盟、日本那样影响大宗商品的定价。一直以来,老牌的钢铁大国——日本和欧盟国家都在谈判桌上占据优势,试图谋求定价权的中国钢企多次被迫接受议定价格。
2005年度由日本新日铁公司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达成首发基准价,面对近乎“阳谋”的71.5%涨幅的天价协议,中国钢企只能无奈地追随。
2006年度宝钢谈判地位明显提高,代表我国钢铁企业和外方公司经过半年多的艰苦谈判,但最后由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与淡水河谷公司达成了首发价,并加之亚洲钢企联盟破裂,中国钢企最后不得不以被动接受19%的涨幅。
2007年宝钢通过“闪电战术”,与淡水河谷公司达成涨价9.5%的“宝钢-淡水河谷”基准价,中国首次取得首发定价权。
铁矿石定价谈判是世界市场上通过寻求利益均衡来维护自身利益的一个长期、多方博弈,中国要增加自己的“话语权”, 并将“中国话语”最终转化为“中国定价”,仍有很多的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