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济一体化、市场全球化以及技术创新速度的加快大大改变了当今企业的生存环境,使之从相对静态向动态方向转化。作为竞争优势源泉的核心能力呈现出动态特征,从而引发动态复杂环境下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讨论。本文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能力动态性特征的讨论,分析了企业传统静态管理模式的不适应性,并对动态环境下企业战略管理实施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动态环境;核心能力;竞争优势
一、 企业经营环境从静态向动态转变
进入21世纪以来,以数码科技为核心的IT业所创造的新经济彻底地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环境。企业生存环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复杂而不确定的未来,企业所面对的是飞速扩展的信息、飞速扩展的市场。企业外部环境正在从相对静态向动态的方向变化,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经济国际化导致资源更加容易地跨国流动。当今企业面对的是一个真正开放的市场,市场全球化正在消除各种市场进入障碍,使企业面临着全球范围内同行业、类似行业以及不同行业企业的竞争,导致竞争更为激烈,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其次,信息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使现代社会成为一个信息化社会,网络带来了商业环境的革命性变革。在信息化社会,信息传递的速度加快,电子商务的发展使企业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同时也给竞争注入了新的活力。再次,信息的爆炸性发展使经济从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跃进,企业竞争重点已逐渐转向知识竞争、知识工人的竞争。谁能在知识竞争上取得优势,谁就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外界环境呈现出变化速度越来越快的显著特征,这对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了新的启示与要求。要能与快速变化的动态环境相适应,企业必须加快战略目标实现的速度,必须用不同的商业模式来进行资产组合,缩短其战略周期,创造市场进入的柔性,加强竞争的创新性。
二、 竞争优势的动态性特征
核心能力理论是1990年普拉哈拉德 (C.K.Prahalad) 和哈默而 (Gary Hamel) 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核心能力》一文中提出的。通俗地说,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形成的,寓含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的关键能力。核心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最终来源。核心能力理论随后被发展成为动态核心能力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一种动态的能力,它会随环境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核心能力来自于组织的知识积累,来自于经验规范和价值观的传递,来自于组织成员相互交流和共同参与,这种能力具有路径依赖性和动态的非均衡性。动态核心能力处于企业能力结构的最高层,更具抽象性。它使企业在面对变化的市场环境时,能够迅速整合,建立或重构其内外部资源、技能和能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核心能力理论要求在核心能力的维护管理上实行动态的管理方法,它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观点,这符合环境变化导致竞争优势变化的现实。
许多学者认为,竞争优势的持续不是静止地保持某种具体的竞争优势,而是处于动荡环境中的企业能够持续地随外部环境的变动适时有效地实施为企业创造超额利润的战略,同时这些战略难于被现有或潜在的竞争对手所仿效,并能使企业实现良性发展。企业并不是单纯地被动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而是在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的同时,也要制定有效的策略在市场环境中取得主动的竞争地位,甚至改变市场竞争规则。在静态竞争条件下,制定竞争战略的目的就是要保持长期竞争优势。而在动态竞争条件下,制定竞争战略的目的是要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三、 传统静态管理模型的不适应性
现代企业面临着一个动态的、全球化的、复杂的环境。它彻底击毁了传统管理模型的三个假设:?假设组织是一个简单封闭系统,组织决定采取的行动都会发生,不受来自外部事件过多的干扰。组织的内部决策是影响企业经营的主要因素。?假设组织的经营环境是足够稳定的。管理者能充分理解企业的环境,并能充分预测它,从而能够制定出相关的详细战略,故战略的执行与环境相关。?假设组织系统中存在一系列明确的杠杆效应,管理者能应用它来引导已知的反应。而实际上,现实的企业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企业经营既深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外界环境,管理者所采取的行动经常会受到外部事件、组织自身内部政治或文化的干扰而偏离方向。同时,现实环境的变化是非常迅速的,不断出现新的机会和威胁,以至于管理者在没来得及对正在发生的情况做足够的了解时,环境就发生了变化。另外,环境对企业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简单的线性因果模型已不再成立,许多行动常常导致根本无法预测的后果。表1列举了静态竞争条件与动态竞争条件的比较。
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彻底改变战略的制定假设,把环境可预测的观念转变为环境不确定性的观念。从而不再追求制定详尽的计划,而只是确定一个战略意图,让战略执行者依据环境情况来向战略意图靠近。
四、 动态环境下企业战略管理实施原则
1. 简单的愿景式管理规则
现代企业为了保证本组织战略的顺利实施,经常会采用一些复杂的机制来监督控制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这些机制的采用大大地限制了组织的灵活性,使得管理者和员工不能依据环境的变化来自动地调整自身的行为。而一些简单的愿景式管理规则却只是给管理者和员工提供一些指7/Tjym8BGl8r9dTBpU4DFzdSS6C7AS3zXGTvTI9T3Ms=导性规则,具体如何去实行则靠管理者与员工依据具体的环境来灵活执行。因此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要依据环境的变化来给企业确定愿景,同时拟定恰当的简单行事规则,来指导组织成员的行为。
2. 组织管理柔性化
组织的投入、环境、资源、历史共同决定组织的战略制定,而组织战略又决定组织结构设计与组织运营。研究发现,组织的复杂性与承载变异的能力是成反比例的。组织成员依据简单灵活的规律行事,组织将会表现出柔性,目标也会灵活地实现。而具体的、刚性的规则常常使企业表现出刚性,不能灵活适应环境。面对全球性的工业结构和世界范围的竞争,已有的战略模式已不再适用,需要寻求新的,能给处于动态不安环境条件下的企业、组织生存与发展提供指导的新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斯特思和利维等提出了混沌战略管理。这一战略管理思想的主要观点是指把企业看成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长期的战略计划、规划成为不可能,因而管理者需用政策来影响企业的组织方式,从而使企业形成有活力的组织结构。
企业“柔性管理”的概念在知识经济市场竞争中应运而生,它讲求管理软化,以管理的柔性化更加激发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以适应知识经济“刚性竞争”的需要。“柔性管理”的意义在于,充分利用知识经济全球化经营与市场竞争中企业“柔性”的因素,从实际出发,改革企业组织与经营结构,突出“人本经营”思想,创新企业管理模式。
3. 创建学习型组织
在当今全球化的环境中,全球范围内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而资源既包括有形资源又包括无形资源。知识是一种关键的无形资源,有学者认为企业之所以形成是为了能更有效地分配与利用知识。不仅公司间的知识转移是重要的,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也十分关键,沃尔玛、麦当劳公司的成功就依赖于它们的知识转移能力。而知识的分配与转移与组织学习是分不开的。
随着知识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组织知识传递、知识积累也要求组织向柔性化转化。而最有效的知识积累组织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有赖于三个层级学习战略的实施:个体学习战略主要是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培训战略来增强个人经验,增强其知识吸纳能力,同时有利于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与协作精神,为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提供支持。团队学习战略集中在创造社会资本、发展团队的能力来预期变化并提升组织的柔性。组织学习战略主要集中于利用团队学习与团队处理变化的能力来增强组织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4. 自我负责的激励机制
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多变,竞争也更为激烈。这要求员工能灵活地应对动态的环境与激烈的竞争,而强迫式的管理方式并不能帮助企业完成这一要求。依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个人的成功与他内在的自我约束是成正比例的,因而员工的自我管理对企业目标的达成更为重要。这就要求企业实行自我负责的激励机制。而自我负责的激励机制要求企业管理者把企业的绩效与员工的自我目标设定联系起来,要求企业能够把组织愿景同员工个人愿景联系起来,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让员工融入到组织的价值体系中来。通过自我约束、自我负责来对组织成员进行灵活的管理,从而使组织管理充满柔性,使员工能依据环境的变化来不断调整自身的行为,完成企业的愿景式目标。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美]C.W.L.希尔,G.R.琼斯.战略管理[M].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37-62.
[2][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中译本)[M].上海:三联书店,2003.28-55.
[3]赵昌平.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形成机制与管理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134-158.
[4]赵骅,李德玉,陈晓慧.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动态模型[J].中国软科学,2004,1: 85-87.
[5]吕绿绮.赢得竞争优势的企业组织变革之道[J].福州大学学报,2006,2: 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