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同盖章是合同当事人在经过协商确定权利义务内容的合同书上加盖印章的行为。合同盖章与否不仅影响合同成立,也将直接影响合同的效力。合同盖章的复杂性决定了合同效力的复杂性。借用和盗取他人印章或合同专用章与第三人签订合同的,一般应以表见代理制度为依据认定合同为有效,以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合同;合同盖章;效力
在交易活动中,“签字盖章”是许多法律的基本要求。合同盖章与否不仅影响合同成立,也将直接影响合同的效力。合同书盖上自然人名章或法人公章就具有法律效力。但对于借用或盗用他人公章或合同专用章与第三人签订合同的,其效力如何?无论理论上和实践中对此都有不同的认识,本文试就借盗印章所签订合同的效力问题进行探讨。
一、当事人借用公章、合同专用章与他人订立合同的效力认定
对于当事人借用他人公章或合同专用章与第三人订立合同的,其合同效力如何,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
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经济合同纠纷案件中具体适用<经济合同法>的若干问题的解答》在“关于借用业务介绍信、合同专用章或者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签订的经济合同应当如何认定问题”的司法解释中指出:“单位的业务介绍信、合同专用章和合同书是单位对外进行活动的重要凭证,不得借用,更不得借此非法牟利。对借用其他单位的业务介绍信、合同专用章或者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签订的经济合同,应当确认为无效合同。出借单位与借用人对无效合同的法律后果负连带责任。出借单位收取的‘手续费’、‘管理费’,应作为非法所得予以追缴,上交国库。”“借用人与出借单位有隶属关系或者承包关系,且借用人签订合同是进行正当的经营活动,则可不作为无效合同对待。但出借单位应当与借用人对合同的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负连带赔偿责任。” 从上述司法解释的规定来看,一般来说,借用合同章所签订的合同是无效的。我们认为,上述解释确有可商榷之处:
1.不符合合同相对性原理
所谓合同关系的相对性是指合同关系只能发生在合同当事人之间,只能由合同当事人一方(债权人)向另一方(债务人)提出请求或者提起诉讼。其中内容之一即是合同主体的相对性。在合同书上盖章,不仅表明该书面内容是法律主体的意思表示,更表明该意思主体具体为何人。因印文与印章所有者姓名或名称的同一性,以及印章受其所有者控制,所以,以合同书形式实施法律行为的主体推定为印章的所有者。在合同书上盖上公章或者合同专用章的人将是合同的当事人,它将承担合同约定的义务,享受合同规定的权利,不履行合同义务时将按照合同约定或者法律规定承担违约责任。所以,当借用人与合同另一方当事人发生纠纷时,该纠纷应当视为公章或者合同专用章所有人与相对人的合同纠纷,相对人要求其承担法律责任时,如果人民法院经审查确认其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公章或合同专用章所有人应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出借人在向合同相对人承担法律责任后,有权向公章或合同专用章借用人行使追索权,要求其向自己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
2.不符合表见代理的精神
由于印章具有识别与区分主体身份的作用,印章所有人基于自己的意思将印章借与他人使用,就具有授予他人代理权的法律效果,起到了代表行使代理权限的作用。首先,单位的业务介绍信、合同专用章是单位对外进行活动的重要凭证,实际上完全可以作为代理权凭证,足以使相对人相信其为出借人的代理人,而构成表见代理,让出借人对当事人承担有效合同的责任。这样认定有利于交易安全。其次,上述司法解释根据借用人与出借单位是否具有隶属关系或者承包关系,而规定了不同的法律后果。从表见代理的角度而言,出借单位与借用人是否具有这些关系不会造成构成表见代理的差异,因此,对于两种情况的法律后果不宜进行区分。
这就是说,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如果相对人提出要求按照合同书的公章或合同专用章的所有人承担责任的,人民法院应当按照合同相对性原理支持其请求;如果相对人提出借用人有代理权,出借方作为合同当事人应当承担法律责任时,人民法院应当按照《合同法》第49条的规定,认定相对人有理由相信借用人有代理权,借用人与相对人订立的合同有效,出借方作为合同当事人应当对相对人承担法律责任。
需要指出的是借用公章与代盖公章不同。借用公章时,相对人往往是不知情的,而代盖公章时相对人是知道的,仅是为了某一特定目的而代盖一下公章,因而所代盖的公章既不具有证明代理权的意义,也不具有担保意义②。
二、行为人盗窃法人印章后以法人名义签订合同的,其合同效力如何认定?
对行为人盗窃法人印章后以法人名义签订合同的,其合同效力如何认定?理论上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不适用表见代理。因为盗窃行为是一种严重违法行为,代理人主观上通常具有恶意,此时由无过错的本人替代理人承担责任,难谓公平。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审理经济合同纠纷案件中具体适用<经济合同法>的若干问题的解答》也对此持否定的态度。该规定指出:“合同签订人盗用单位的介绍信、合同专用章或者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签订经济合同的,应当确认为无效合同,一切责任应由盗用人自负。构成犯罪的,应及时移送公安、检察机关处理。”二是认为应根据被代理人对其所有的印章是否有过失的情况,分别适用不同的法律制度来认定合同的效力,从而公平地保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④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理由是:
一是由印章本身的特殊性决定的。由于印章是与人身相分离的人造物。因此印章的名义所有者(即印文所表示其姓名或名称的印章拥有者)与实际控制者极易分离,极易被伪造。为了提高印章与其所有者之间联系的确定性,印章的所有者必须依法对印章进行注册备案。这一制度意在表明并实现这样一个情形:注册备案的印章与其所有者之间的联系具有唯一性,因而某个特定印章与某个特定主体之间的联系具有确定性。虽然我们不能认为注册印章的证明力就大于未经注册的印章,进而认定注册印章的使用效力大于未经注册的印章。但是,印章的使用者是否依法进行注册备案,对控制印章的被盗用及判断使用者的真伪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是从表见代理制度设立的目的看,是为了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制度,立足点是保护动的安全即为了保护交易活动的安全。换句话说,保护第三人与保护被代理人毕竟体现在不同的层面上,表见代理首先是保护第三人,保护第三人就是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其次才是保护被代理人,这里的“被代理人”仅仅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即“私人利益”。本着公共利益大于私人利益的原则,此时,当然应该保护不特定的第三人的利益,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安全。就盗用印章与他人签订合同的盗用者主观来说故意非常明显,明知自己不是印章的所有者还与他人订立合同,其结果必然损害第三人或被代理人的合法权益。但对第三人来说,其主观上根本无法预见到持有印章者非印章的所有者。
当因印章使用问题产生争议时,使用的印章是否经过注册,可以成为举证责任分配的依据。当印章名义人(即印章上刻制的姓名或名称所表示的主体)否认某书面合同对自己的约束力,如主张该印章不是自己的或者是与己无关之人所加盖,该印章经过注册与否,决定举证责任如下分配:如果该印章是注册的,该印章与印章名义人之间的联系可视为确定的法律事实,印章名义人必须证明了该印章是无权使用之人加盖并且相对人有恶意时,才能免责;如果该印章没有经过注册,印章与印章名义人之间的联系就是一个待证事实,相对人必须证明:该印章就是印章名义人所加盖或授权他人加盖;或者该当事人有明知争议合同文本的存在而不予否认、或者在其他业务中使用或明知他人使用伪造、变造印章而不予否认等⑤,即印章与其名义人之间存在确定联系的法律事实后,才能进一步要求印章名义人根据书面合同的记载承担责任。当然,证明一个未经注册的印章与印章名义人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困难的,但也不是不可能的。
三是应考虑印章所有人在印章的保管上是否存在着过失,否则对第三人不公平。在盗用的情况下,即使一般认定为不构成表见代理,但在印章的所有人对印章的保管上存在疏忽等过失,第三人善意不知情或不应知情时,认定为无效不利于保护第三人的正当权益。印章作为单位对外活动的重要凭证,印章的所有者理应对印章进行严格的管理,因管理不善公章可以轻易地为本单位职工偷用与他人签订合同或为盗窃者窃取与他人签订合同,公章的所有者以单位内部职工擅自使用公章或公章被盗用者与他人签订合同为由,主张合同无效而不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不仅是对印章所有者梳于管理行为的放纵,更是对第三人利益的漠视和侵犯。因此,司法机关应该在全面考量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基础上,从维护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权衡利弊,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取舍。
综上所述,借盗印章所签订的合同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需要法律或司法解释就此做出相应的规制,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一律以认定合同无效的方式简单处置,以促进交易活动安全和市场经济秩序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政法系
参考文献:
[1]孔祥俊.合同法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
[2]吕伯涛.适用合同法重大疑难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