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贷款的风险构成与控制

2007-12-29 00:00:00
中国市场 2007年48期


  摘要:高校扩招的压力迫使高等学校通过贷款来筹集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本文通过分析贷款资金的本质,探讨了贷款带来的各项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提出了科学控制贷款规模,双向调控财务风险,进一步强化贷款资金管理和期末审计的新思路。
  关键词:高校贷款;风险;控制
  
  近年来,全国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高等教育逐步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随着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的大幅度增加,学校办学条件差,软硬件设施落后的矛盾愈加突出。为了抓住高校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各学校都在努力扩大办学规模,争相改善办学条件,对资金的需求急剧增长。在财政拨款和学校创收收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银行贷款就成为各高校筹措建设资金的主要途径。据调查,河北省高校至2004年底银行贷款数额已超过22亿元,如何对这一部分银行贷款进行有效管理,降低财务风险,最大限度地发挥贷款资金的效能,对学校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着重对贷款资金在财务管理中如何有效控制财务风险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认识贷款资金的本质
  银行贷款是学校筹集资金的一个重要渠道,它与财政拨款和行政事业收入一样形成了学校资金来源。但是,银行贷款与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在资金性质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区别就在于银行贷款需要偿还,是真正意义上的“负债”。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对学校来说是自有资金,无需偿还,没有资金成本和偿债风险。学校必须按合同要求在未来偿还贷款本金和支付利息,这种法定义务迫使学校运用贷款方式筹资时必须考虑贷款的资金成本和偿债风险。
  由于高校多数都是依靠财政拨款,习惯于无偿使用资金,对银行贷款资金的有偿性认识不清,缺乏资金的成本概念和财务风险意识。所谓资金成本就是在获取和使用资金的过程中付出的代价,也就是利息费用,这就是利用贷款资金的成本。所谓财务风险就是学校贷款后存在着债务负担过重而影响学校正常财务支付和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可能性。如果不能展期还贷甚至还存在着被债权人起诉而破产还债的可能性。现在,有些学校还存在着侥幸心理,认为学校是国家的,即使不还银行的钱也不会破产。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想“赖账”的人不会得到政府的支持,近年来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破产案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因此,学校在决定采用银行贷款的方式进行筹资的时候必须考虑其负债的本质,在满足学校资金需求的前提下,合理贷款,努力降低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
  
  二、形成贷款风险的主要因素
  
  对大多数高校来说,办学经费的来源渠道主要有以下几项:
  1.财政拨款
  近年来,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财政对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虽然年年都在增加,但增长率一直在呈下降趋势,拨款的绝对数也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求。以我省某高校近3年财政拨款为例2000年3900万元,比上年增长5.3%;2001年4100万元,比上年增长5.13%;2002年4300万元比上年增长4.88%。除此之外,财政拨款是否可以用来偿还贷款,现在还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执行上也比较模糊,未来一旦出台明确的限制性规定,财政拨款就不可能用来偿还贷款了。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可预见的将来,我们既不能指望通过财政拨款的较大增长来偿还债务,也不可能寄希望于法规政策的根本性改变。因此,利用财政拨款还贷,无论是政策上还是数量上都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2.教育事业收入
  近十年来,高校的学费收入不断上涨,加上近几年的扩大招生,应该说高校的教育事业收入是相当可观的,但是随着在校学生数量的增加,学校对教学、教辅设施,师资力量的需求也在增加,而加大对这些项目的投资也是进一步扩大招生必然要求。但是,学校的事业收入不仅要用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还要用于学校人员经费、业务费、公务费等方面,以补足财政经费的不足,剩余的资金还要发放不断增加的“校内津贴”,这样算下来教育事业收入能有多少用来还贷就很难说了.此外,现在各高校都在进行“招生大战”学生上大学的选择面越来越宽,如果出现学校招生困难的情况,势必影响到事业收入的增长,学校也会出现严重的财政困难。由此看,事业收入中能用来还贷的收入也是很有限的,我们不仅要仔细分析和判断事业收入中能有多少可以用来偿还贷款,更需要慎重考虑贷款规模。
  3.校办产业缴款收入
  虽然目前各高校都有一些校办产业、经济实体,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仍然存在着产权不清,责任不明,管理思想落后,行政干预过多等问题,学校的科研成果也很难通过校办产业转化成真正的生产力。多数校办企业经济效益较差,实现自收自支都很难,更别说上缴利润了,有些企业学校还要每年专门拨款进行补贴。因此,寄希望于用校办产业的收入来偿还贷款的设想,显然是不现实的。
  4.科研创收收入
  对大多数高等学校来说科研创收收入在学校的总收入所占的比重还很小,以我省某高校为例,无论是在绝对数上还是在相对数上都还处于劣势。另一方面,多数高校的科研水平和科技开发条件并不具备科研产业化的条件,仅有的一些科研收入学校也只是作为短期“代管款项”也就是一项负债来看来待的,而且科研款还必须专款专用,在以后的一年或几年的时期内还要与科研支出配比,期末能用来偿还银行贷款的数额十分有限。
  5.其它收入
  这部分收入包括社会捐赠收入、其它杂项收入等。这些收入无论是从绝对数上还是在相对数上来说占学校总收入的比重都很小,用它来偿还银行贷款几乎不可能。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现阶段高等学校的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期末能用来还贷的结余资金也很有限,如果不精打细算,慎重考虑学校的贷款规模,盲目借贷,必然会给学校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使其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甚至会把学校推向破产的边缘。
  
  三、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双向调控财务风险
  
  把高校贷款的财务风险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开源”,二是“节流”。在当前的社会环境和政策条件下,“节流”应当是首先考虑的有效办法。无论是“节流”还是“开源”最终都可以增加学校的自有资金,提高还款能力,降低财务风险。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论证,控制贷款规模
  对学校来说贷款不可能是无限制的,“应该贷多少款和能贷多少款”始终是困扰学校的大问题。贷多了财务负担过重,偿债风险大;贷少了资金不足,影响学校发展。因此,对学校贷款规模的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笔者认为,学校有多少可用于偿还贷款的资产是衡量贷款规模是否适度的主要财务指标,也是衡量学校偿债能力的重要因素。
  由于高校财务制度与企业财务制度存在根本的差别,决定了学校资产的含义与经营性企业资产含义的巨大差异。因此,根据企业资产负债情况而建立的一套财务指标体系对学校并不完全适用。例如:学校的“应收及暂付款”构成主要是未列支出的借出款,其本质是已有特定用途的支出,最终会形成费用或各种设备等资产,不能变现为现金,因此不能用来还贷。此外,学校的固定资产由于不提取折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差很大,用资产负债率指标来计算贷款的数量显然不行。从上面的分析看,学校能直接用于还贷的资产基本上只有现金和银行存款,因此,通过匡算年现金结余量就可以计算出每年可用来还贷的资金量和贷款数量。
  年现金结余量=年财政拨款额+年事业收入额×增长系数+其它固定收入额-年均人员经费支出-年均学生支出×增长系数-年均水电暖支出-设备购置预计支出-其它固定支出
  
  上述公式中,假定各项收入与支出均匀发生;增长系数可以通过学校最近3到5年的在校生每年递增数量环比计算取平均值;由于各学校实际情况不同,计算时会有一些调整变化。考虑到资金周转因素,年末用于还贷的资金一般不能超过年现金结余量的50%,假如年还贷资金都用来偿还借款利息,那么银行贷款的本金最大限额可以用下公式计算:
  贷款本金=年现金结余量×50%/借款年利息率加权平均数
  通过上面的公式我们可以大致计算出学校的贷款规模的上限。以上公式在实际运用中还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分析考虑各种因素灵活把握。总之,学校必须严格控制贷款规模,避免出现财务负担过重情况,保证学校各项资金的正常运转。
  2.慎选贷款种类
  银行贷款种类繁多,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学校借贷数量和还款压力,注意贷款的组合合理调度资金均衡负债,对降低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是十分必要的。一般来说贷款期限越长,资金成本越高,但财务风险小;贷款期限越短,资金成本越低,财务风险大。要综合考虑建设项目投资需求与学校资金结余量,慎重选择筹资组合。做到贷款类型长、短呼应,远、近结合,运用财务管理中资金成本分析的方法,找准贷款数量与最优资本结构的最佳结合点,优化贷款结构,尽最大努力降低财务成本和财务风险。
  3.严格控制贷款用途
  目前高校贷款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设施建设。如新建教学楼、实验室等教学、实验实习场所直接改善教学环境。(2)后勤设施建设。如投资兴建学生公寓、餐厅等,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生活设施。(3)弥补经费不足。比如用于学校日常开支和职工津贴、补助的发放和各种日常开支等。(4)对外投资。比如有一些高校正在进行的大学科技园的投资,以及其他联营合资活动等。贷款的使用必须坚持“经济效益”的原则,注重投资质量。注意分析投资后是否会为学校带来更多的资金回流,也就是是否能创造新的更多的收入。例如,将贷款用于增加学生公寓和教学楼面积,改善后勤服务设施等,这些投资可以直接影响到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和提高办学质量,可以为学校带来更多的学费和住宿费收入,也为偿还银行贷款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保证。而用于人员经费支出和对外投资等项目,不但不能构成资金回流还可能形成更高的财务风险和损失。因此,学校在使用银行贷款时,必须量力而行,自觉控制使用项目和基本建设规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做到“专款专用”。贷款资金的使用应经过严格、合理的专家论证,避免出现个别人的“拍脑门工程”和无效投入,避免给学校财政造成新的更大的困难。总之,学校在贷款资金使用上必须坚持效益原则,既要努力扩大收入,又要严格控制办学成本,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4.增加收入渠道,增加资金回流量
  从1999年高校扩大招生以来,全国的高校表现出了空前的积极性,院校合并、调整专业、后勤社会化等改革措施也不断出台,以前从不做广告的高等学校现在也频频见诸报端,大力宣传自己。这些行为归根到底是为了能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最终能招收到更多的学生,可以说高校“招生大战”已经拉开了帷幕。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各学校只有通过深化教学改革,调整落后专业,大力发展新兴学科,改善教学设施等方式来适应社会教育需求,在稳定原有入学率的前提下实现招生人数的增长,尽量避免在招生上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为学校的基本财政收支创造一个宽松稳定的环境。同时注重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发挥高校在科研方面的优势,使学校成为教育、科研基地和高新技术辐射源,提高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收入在学校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改变学校收入单纯依靠学费收入和财政拨款的局面,拓宽收入渠道。
  
  四、加强对贷款资金的审计监督
  
  由于贷款资金成本高,财务风险大,因此学校在资金的日常管理上应更加细心,并且要建立健全贷款使用的内部控制制度,对贷款资金实行更为严格的审查和监督措施。对内部审计机构比较完善的应设立贷款资金的专项审计组织,对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审查,督促财务部门对贷款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人负责。对每一项支出都应仔细记录,并严格履行各项签字手续,做到“来源清,去向明”,避免出现贷款资金的“意外损失”。另外,还应注意加强对贷款资金的期中和期末审计工作,全程监督和了解资金的使用方向和使用效益。通过定期审计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调整及时处理,另一方面定期审计制度的建立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震慑潜在的犯罪分子,使他们有所畏惧而不敢实施犯罪。加强对贷款资金的财务、审计监督不但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更可以进一步维护贷款资金的安全完整,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对学校来说有效控制银行贷款带来的财务风险是十分重要的,是关系到学校长远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大问题,同时也关系到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通过以上措施相信可以规避借贷风险,并把它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从而达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的目的,促进学校资金的健康稳定运行。
  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财务处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 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EB/OL]. 中国皮书网. 2005-12-20.
  [2]卿文洁.浅议高校贷款的风险监控[EB/OL]. http://www.studa.net/jinrong/070322/11271097.html.2007-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