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济”的汉服演绎

2007-12-29 00:00:00
中国市场 2007年50期


  
  当风俗成为了市场动力,思想成为了产业资源,梦想成为了产品内容的时候,“文化经济”时代到来了。
  
   “文化经济”发轫
  
  当你劳累一天回到家中,从冰箱里掏出汉堡包或寿司,拧开一瓶可口可乐,打开电视欣赏着好莱坞大片或NBA大赛,聆听着麦当娜悠扬动听的歌声,还时不时用英文唱上几句时,你是否意识到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地走进了“文化经济”?
  当你身边的朋友激情万丈地发动起“抵制日货、爱用国货”运动并最终失败后,你是否意识到自己已经逃不出“文化经济”?
  当你的爱人温柔地对你说:“亲爱的,我想穿汉服举行中式婚礼”时,你又是否意识到自己也开始演绎“文化经济”?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浪潮日趋汹涌,多元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加快了融合与互动的进程。“文化”一词由此从全球经济体系的边缘走向了经济的中心:从好莱坞大片对全球刮起的文化风暴到《哈里·波特》创造的经济奇迹,从巴黎、米兰时装周对世界审美倾向的改变到NBA篮球的视觉征服和经济震撼,从巴塞罗那启动的奥运经济到数字传媒平台的崛起等,这一切促使人们在巨大的经济效益面前重新审视“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
  如果说“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形态,那么“文化经济”则是对“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深化,它不但包含科学、技术等智力因素,还应当包括文化艺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以及娱乐休闲等精神因素。从这一角度来看,如果说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是一座火山,文化经济化时代的到来则是使之喷发的原动力。
  那么,绵延千年的汉服及汉族礼俗又能否演绎出一个经济化的成功模式呢?
  
  汉服如何定位?
  
  2004年11月,中国第一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挂牌,这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境外设立的一所教授汉语的学校。从此,中国的语言文字第一次通过国家设立的教学机构向外国传播。2005年年底,“汉衣坊”的设立也许并没有如此重大的意义,但这家私营小企业通过制作和销售传承了千年的汉服,而开拓了一个行业,激活了一个尘封的文化宝藏。相对于语言文字来说,一个民族的服饰在国际传播中的见效更快,也更易于被接受,人们对服装之美的欣赏是不需要书写和发音的。
  尽管单独依靠汉服业务无法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搞汉服市场的开拓,尚需“多条腿”走路。但“汉衣坊”的特许加盟计划似乎回答了企业向何处去的问题,同时也给出了文化复兴运动如何发展、辐射的答案。
  然而,汉服行业肇始于对文化理念的追求,却也受阻于社会文化理念、生活习惯的改变。西方的服饰观念、穿衣习惯从民国初年进入中国,直到今天也已经有百年的历史,其影响之大之广,用“深入人心”来形容并不为过。而汉服虽然几千年来一直是正统的民族服装,但自明朝之后就几近绝迹,在后面的几百年中完全让位给了清朝的满族服饰和后来的西方服饰。因此,在民族文化日益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扩大国际影响力的“软实力”之时,位置尴尬的汉服到底应如何确定自己的文化定位和市场定位,确实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