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接受诺贝尔奖的三位作家

2007-12-29 00:00:00吕迎春
世界文化 2007年2期


  诺贝尔文学奖自1901年12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颁奖以来,因为规模宏大、奖金丰厚而成为当今世界文学界的最高奖,世界上许多作家都以能获得此奖为殊荣。100多年来,除去因两次世界大战而停颁了7年,共有90多位作家获此殊荣。
  然而,在诺贝尔文学奖史上,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却有三位作家拒绝接受这举世瞩目的荣誉和丰厚的奖金,他们别分是英国的萧伯纳,前苏联的帕斯捷尔纳克和法国的萨特。
  
  萧伯纳:干嘛要在一个老头子的脖子上系上一个金铃
  
  萧伯纳(1856-1950),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家,被认为是继莎士比亚之后最伟大的剧作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有名的幽默大师之一。他用幽默讽刺的手法创作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剧,代表作有《华伦夫人的职业》、《巴巴拉少校》、《真相毕露》等。鲁迅对萧伯纳十分欣赏,说他在作品中“撕掉了绅士的假面”。
  1925年,诺贝尔文学奖降临到他的头上。当70岁高龄的萧伯纳接到瑞典文学院以“他那些充满理想及人性的作品——它们那种激励性的幽默常常蕴含着一种高度的诗意美”的评价而获得大奖的通知时,他没有像往届的获奖者那样欣喜若狂,而是出人意料地表示出一种冷漠的态度。他非常幽默地说:“干嘛要在一个老头子的脖子上系上一个金铃?这件事情我实在有点想不通,我想我之所以获奖是由于我今年没有写出半个字。”从这位大师的幽默感中,我们可以窥见他对于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据说,萧伯纳对其他荣誉和头衔也是这样,他始终认为,追求名誉和头衔有损于自己的人格。
  一位朋友对他说:“亲爱的萧,你这样做是不行的,瑞典文学院要奖励你,你却以侮辱来回报他们,将诺贝尔文学奖像小石子一样丢进波罗的海。”在朋友的劝说下,萧伯纳最终收下了得奖证书,但那笔高达6500英镑的奖金却没有领取——他用奖金建立了一个英瑞文化基金会,以奖掖和扶持本国的青年作家。
  萧伯纳没有去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文学奖,却于5年后,访问了十月革命后的苏联;紧接着于1932年,他又来到中国访问,在上海会见了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人,并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
  
  帕斯捷尔纳克:我不得不拒绝此项奖颁赠于我
  
  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前苏联著名作家。他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著名的画家和哲学家,母亲弹得一手好钢琴。
  1958年,在前苏联盛传《静静的顿河》的作者萧洛霍夫将夺得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时,瑞典文学院却将它颁给了一位不受前苏联政府和文学团体欢迎的诗人、作家帕斯捷尔纳克。
  帕斯捷尔纳克获奖的作品是他的带有一定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这部作品的故事发生在十月革命后的1918年,出生富家的日瓦戈医生原来在沙皇军队中服务,十月革命后,他被红色政权遣送到远离莫斯科的乌拉尔,在乌拉尔又遭到红军游击队的“绑架”,被迫在游击队中为红军服务。最后他历尽艰辛,逃回莫斯科,而此时,他已是妻离子散,莫斯科在他眼中是一个“阴沉、饥饿、黑暗的莫斯科”。有一天,他在电车上意外地发现在战争年代结识的情人从人行道上走过,他慌忙跳下电车去追赶,不料却导致心脏病发作,倒毙在街头。
  这部小说由于对十月革命和前苏联社会流露出怀疑和反感的倾向,被苏联各出版社拒绝发表。1957年11月,帕斯捷尔纳克请人翻译成意大利文在意大利发表。不久,该作品就被译成了英、法、德、瑞典等多国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与此同时,前苏联文学界则对这部小说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瑞典文学院的常任秘书厄斯特尔林评价这部作品有“一种强烈的爱国精神贯穿全书,毫无空洞的政治宣传的色彩。……我真难以相信,苏俄竟会禁止这么伟大的作品在它的诞生地出版。”但是,瑞典文学院在颁发给帕斯捷尔纳克诺贝尔文学奖的评语中,却只字不提《日瓦戈医生》的书名,而只是笼统地写道:“由于他在现代抒情诗和俄罗斯小说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帕斯捷尔纳克在颁奖仪式举行之前,用法文给瑞典文学院发了一份电报:“由于考虑到对此项荣誉的用意所作的解释,我不得不拒绝此项奖颁赠于我,而我也不配荣获此项奖。请你们不必误会,请勿因我自愿拒绝而不快。”尽管如此,瑞典文学院仍然按照既定计划把帕斯捷尔纳克的名字列入了获奖者的名册之中,那笔巨款也按规定存入诺贝尔的基金中。
  获奖消息传到前苏联后,在全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帕斯捷尔纳克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威胁,甚至有被开除国籍的危险。帕斯捷尔纳克被迫终止了创作,两年后,在莫斯科郁闷病死。那一年,他70岁。
  1986年6月,在第8次前全苏作家代表大会上,大会主席正式宣布,为帕斯捷尔纳克恢复名誉。而此时,帕斯捷尔纳克已离世26年了。
  
  萨特: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
  
  让-保罗·萨特(1905-1980),法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萨特的父亲是一名海军军官,在萨特1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随母亲一直住在外祖父家。萨特16岁时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Yx+IlxyuUCvFiTO1fEmQKf2cmiigmKVVMiZIm+3smlI=学习哲学,毕业后当过多年的中学教师。
  1938年,萨特发表了长篇小说《恶心》,在这部作品里,主人公罗康丹是一个典型的存在主义人物,他感叹道:“一切都毫无道理,这花园,这城市,以及我自己。一旦你认识到这一点,就会使你反胃,晕头转向,这就是‘恶心’。”在这部作品里,呈现在读者眼前的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虚无的。这部小说为萨特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从而奠定了他在法国文学界的地位。
  萨特在哲学领域的扛鼎之作是1943年发表的《存在与虚无》。这部著作的思想体系和小说《恶心》所表现的思想主题基本是一致的,它强调人生“存在先于本质”,人生的课题就是选择,而这种选择是绝对自由的。萨特所宣扬的这种存在主义思潮,由于迎合了饱受战争之苦的知识分子对自由的强烈渴求,在20世纪40年代风靡一时。
  萨特还是一位非常活跃的戏剧家。他从1943年开始,陆续发表了《群蝇》、《密室》、《肮脏的手》、《死无葬身之地》、《恭顺的妓女》等剧本,在这些作品中,他为剧中人物同样注入了存在主义的思想。
  1964年,当萨特发表了别具特色的自传《文字生涯》后,瑞典文学院决定授予他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由于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对我们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是,这位具有奇异思想的作家,在没有任何外界压力的情况下,即刻向全世界发表了一个声明,拒绝接受此项桂冠。他的理由也很简单:“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他认为自己取得的成绩已经“随风而去”,只有“未来在吸引他”。
  在萨特拒绝领奖的声明中,还有一段话颇令人费解,他提到了1958年第二位拒绝领奖的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他认为把奖项颁给一部在国内禁止而在国外发行的作品,是非正常行为,对《静静的顿河》的作者萧洛霍夫未能获奖感到遗憾。这个声明含蓄地表达了萨特对诺贝尔文学奖评价标准的指责。
  不知是不是萨特的这番声明起了作用,第二年(1965年),瑞典文学院就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萧洛霍夫。有人说,这是为了弥补1958年颁奖的过错,但在两份提交瑞典文学院的研究报告中,除了对萧洛霍夫的煌煌巨著(四部)《静静的顿河》极力推崇外,仍然没放松对帕斯捷尔纳克的赞颂:“无论从抒情诗的造诣上,还是小说的成就上,帕斯捷尔纳克都要显得优秀些。”
  萨特于1980年4月15日去世,时年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