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煤电铝企业的转型之路

2007-12-29 00:00:00曾金胜
人民论坛 2007年1期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数量庞大,但各自为政,缺乏紧密的合作,这需要政府加大力度,促进企业间的沟通、合作,建立起企业间互惠互利的机制,使资源利用达到最高效应
  在山西省孝义市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中,涌现了大量的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企业,东义集团就是其中一家。东义集团“吃煤矸石”、“吃煤气”,变废为宝,形成了完整的循环产业链条,而且其循环“触角”延伸至工业园区内的其他企业。作为一家典型的煤电铝企业,其循环经济转型走过了什么不同寻常的历程?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孝义市梧桐焦化工业园区的东义集团总部,与东义集团总经理管振旺就循环经济展开了一段对话。
  
  “吃干榨尽”的产业链条
  
  人民论坛:请您描绘一下企业的循环经济图。作为煤电铝企业,东义集团在“小循环”方面是怎么做的?
  管振旺:几年来,东义集团已经形成了两条完整的产业链条:煤矸石发电-硅铁-金属镁-环保建材,煤-焦-化-气,横跨电力、冶金、煤焦化和环保建材多个行业。
  1999年,我们利用煤矸石,建成了山西省第一座真正的煤矸石发电厂;利用自身发电的优势,上马耗电大的硅铁项目,每吨硅铁节省180元电费;硅铁是生产金属镁的主要原材料,借此“上马”了金属镁生产。以往,生产金属镁一般是用煤作燃料,而利用工业园区机焦企业产生的副产品煤气作燃料,消化了周边企业过剩的焦炉煤气,也降低了生产金属镁的成本;2000年组建的环保建材公司把发电厂产生的粉煤灰和灰渣制成免烧路面铺地砖、墙体砌块、矸石砂、空心砖等多种新型建筑材料;而2004年投产的粉煤灰水泥生产线使企业自身及本地小电厂排出的粉煤灰、废渣变废为宝。今年已经申请立项建设的年产5万吨镁合金锭生产线正在抓紧实施,项目完成后将使煤矸石、焦炉煤气等废弃资源得到更深层次的转化增值。
  集团拥有自己的煤矿和煤气化公司,从而形成了第二条循环产业链条“煤-焦-化-气”:煤矿采掘的原煤经洗煤厂洗选加工输出精煤;精煤入焦化厂生产焦炭,产生的煤气供应城市居民(吕梁市离石区);从煤焦油中提炼化工产品。
  人民论坛:在产业链条延伸的同时,在资源节约上如何着力?
  管振旺:在延伸产业链条的同时,我们也在资源节约上用足了功夫,不断加大技改投资力度,对水、气、电、煤矸石消耗各个环节全面治理。目前,已实现了废物、废气、废水零排放,工业粉灰回收率达到99.2%,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意味深长的“变废为宝”
  
  人民论坛:在来到梧桐工业园前,我们听说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其他企业的煤矸石是免费给你们用的,是这样吗?
  管振旺:集团3公里范围内的年排煤矸石量达200万吨以上,如果不用来发电,焦化企业每年就要花钱买沟地堆放。所以集团发电所用煤矸石,全部是南周边企业免费运来的。几年前,在梧桐工业园区,不少煤焦化企业还在为怎么处理产生的洗煤废弃物煤矸石而发愁,现在,我们可直接消化煤矸石60万吨,节约矸石占地50多亩。
  以往,焦化企业产生的煤气因为无法利用,为避免污染空气,只能“点天灯”白白燃烧。现在集团生产金属镁所用的能源,就是免费利用“邻居”金岩集团产生的煤气。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我们又从另外两家企业接进了煤气管道,不过这次却是有偿的。
  人民论坛:循环经济的发展,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切实的效益?
  管振旺:我们的生产流程基本体现了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利用周边企业的废弃资源变成自己的能源,结合技术创新和改造,推行清洁生产、绿色管理和“零排放”、“零污染”,实施“物料闭路循环”,建立“三废”的控制与综合利用良性循环系统,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能量的梯级利用,通过“线”的中循环和“点”的小循环,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据估算,东义集团以煤矸石为主要能源原材料的发电产业链,以及以焦炉煤气综合利用为特征的煤焦产业链,不仅可以年节约标煤消耗60万吨,而且通过一系列链条加工转化增值,使吨标煤增值达547.59元。2004年,东义集团年实现销售收入8.5亿元,同比上涨121%,实现利税2.8亿元。以企业为单位的“小循环”为点,连起了以园区为单位的“中循环”的线,不仅消化了其他企业造成污染的废弃物,而且从产业链的源头降低了自己的生产成本,从始至终保证了自己产品价格的竞争优势。由于延伸了产业链,企业在不增物耗的基础上实现了效益几十甚至百倍的增长。
  
  东义循环经济之路的启示
  
  人民论坛:在发展循环经济中,你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这种循环链条对于其他企业和地方发展循环经济有什么启示意义?
  管振旺:更多的企业应该联合起来,走区域间循环的“中循环”之路。的确,企业“小循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能源消耗高的问题,使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使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有所增加,效益增长。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宜搞“小循环”,而应依据相关产业的关联度以及企业自身的资金实力、人才储备等等。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数量庞大,但各自为政,缺乏紧密的合作,这需要政府加大力度,促进企业间的沟通、合作,建立起企业间互惠互利的机制,使资源利用达到最高效应,减少环境污染,从循环经济中寻找到共同快速成长壮大的空间,推动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