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潘基文身上所体现的那种东方人特有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耐心和精心,会有助于他在国际关系的旋涡中保持平衡
自吴丹1971年从联合国秘书长职位离任之后,时隔30多年,又一位亚洲人——潘基文,于2007年1月1日正式出任联合国秘书长职务。新秘书长上任后将有何新举动,自然备受全球关注。
作为联合国秘书长,受不同会员国和国家集团的压力,其发挥独立作用的余地不会太大。除国际大环境和联合国组织结构方面的制约因素外,个人背景、经历、性格等方面的因素会使每位秘书长都具有各自的领导风格和价值倾向。
与安南秘书长相比,潘基文则深受韩民族文化和其30多年政府外交官经历的影响。根据上述个人背景条件,其新政风格会呈现出与前任不同的特点。
来自韩国方面的评价认为,潘基文是一位工作非常努力的政府外交官,而且谦虚、随和,人缘很好,几乎没有什么人与他过不去,他也从没有出过什么大错。可以推测,在潘基文身上所体现的那种东方人特有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耐心和精心,会有助于他在国际关系的旋涡中保持平衡,有助于缓和会员国之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许多分析家也认为,新秘书长的性格对营造联合国各会员国之间的“和谐与团结”是非常必要的。潘基文能在安理会各轮预投票中获得压倒多数的支持,也充分说明他具有平衡各方面关系的技巧。
潘基文表示一方面要努力工作。以身作则,多听取各方面意见,做好一位“组织管理者”份内的工作。另一方面,他也认为“管理者”和“领导者”是分不开的,他自己同样具有做一位领导者的才能,而不仅仅是管理者。但总体看来,潘基文对联合国秘书长的定位是“协调者(coordinator)”、“和谐促进者(harmonizer)”及“桥梁建设者(bridge-builder)”。潘基文自己经常说,在几十年外交官任职期间,他穿梭于大国之间,致力于南北朝鲜问题的处理,使他积累了大量应对各种复杂关系的经验,这对他今后做好秘书长工作是非常有帮助的。在他看来,韩国本身也正好处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可以在沟通各方面关系上发挥关键性作用。因此,人们期望他能够在处理朝鲜半岛问题、伊朗核问题,以及消除大国间矛盾,平息南北双方在发展问题上的分歧等方面做出贡献。
和安南相比,他可能更倾向于做一种“实干型”领导,少说而多做,少讲未来而更多关注眼前。组织管理和秘书处改革是潘基文谈论比较多的问题。他认为联合国改革是必要的,但目前来说联合国的力量和资源已经过分扩张,因而不宜再开拓新的疆界,应将重点放在已经启动的改革问题上。看来他会努力解决眼前存在的、尚未完成的或者是迫在眉睫的工作,尤其是秘书处的改革和一些管理方面的工作。他表示要改变联合国的管理文化,促进秘书处人员的责任感及道德水平,使秘书处工作更透明,更专业化,防止腐败问题的发生。
安南带有较多理想主义和超国家主义色彩。尽管潘基文也曾在欧美国家工作过,但与几位前任秘书长相比,他显然缺少与欧洲国家的联系。潘基文是一个务实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他非常强调多边主义的重要性。表示要使联合国在“多边外交中发挥中心作用”,“使多边主义在联合国大厅里运行”。但或许不会有太多北欧式的全球社会民主思想,不会对一些欧洲国家所热衷的联合国下的全球治理投入过多的热情。
在安理会扩大问题上,潘基文的态度不如安南那么积极,安南在许多场合强调安理会改革的必要性。而潘基文更多强调安理会和联合国会员国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的分歧。作为“团结谋共识”集团的成员,韩国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无疑会影响潘基文的态度。从目前潘基文的表态看,他把反对恐怖主义、防止核武器扩散、建设和平、人道主义援助与干预、千年发展目标和人权作为五大重要问题。他呼吁早日缔结全面反恐怖公约,对目前尚未达成一致表示沮丧。他主张联合国在面临人道主义危机时采取果断行动,以防卢旺达事件的重演。并呼吁各国在达尔福尔问题上达成一致,防止那里的人道主义灾难加剧。他将和安南一样,继续支持人道主义干预行动。同时,他也呼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推动联合国改革等一系列问题上达成协议,共同实现千年发展目标。
对一位刚刚当选的新秘书长进行评估显然太早,以上也只能是推测而已。相信潘基文会启动一些新的改革措施,尽力为联合国做出自己的贡献。(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