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民心中的“大国”印象等

2007-12-29 00:00:00然等
人民论坛 2007年1期


  北京市民对“大国”的总体印象基本属于不好战
  北京市民一向认为我国是热爱和平的。这一调查结果无疑使得“中国威胁论”不攻自破。无论历史还是现实,无论中国本身还是中国国民都爱好和平,要求在和平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发展
  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在“1995-2004北京社会经济发展年度调查”中对北京市民的“大国印象”进行了连续5年的概率抽样调查,从中得到了一些有意思的结论。
  
  “大国”基本不好战。由图1可以看出,北京市民对“大国”本性在“爱好和平——好战”这一维度上的评价历年来都徘徊在4分至5分之间。只有2001年、2002年和2003年这三年的分数由于受到种种国际事件的影响而稍稍下降。即北京市民对“大国”的总体印象基本属于不好战。
  中国比美国、日本更爱好和平。在北京市民对“大国”的总体印象的基础上,明确问及对某个大国的印象时,却凸现出了比较大的差距。图2是北京市民历年来对我国、美国和日本三个国家的“战争与和平”印象。
  很显然,北京市民一向认为我国是热爱和平的。这一调查结果无疑使得“中国威胁论”不攻自破。作为当今世界的主要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我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国际形势健康发展。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充满了对和平的思索。无论历史还是现实,无论中国本身还是中国国民都爱好和平,要求在和平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发展。
  根据2000年至2004年的调查,美国的“战争与和平”态度在北京市民心目中属于基本不好战类型,前四年的分数稳定在4-5分之间。美国的大国形象在国际社会中十分显著。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到2004年,对北京市民问及“美国是一个大国,您认为美国的本性是热爱和平的还是好战的?”,得到的回答平均分下降至4分以下非常接近4分的位置。这说明在2003年发生的国际事件影响了北京市民对美国的看法。最影响美国的国际形象的事件或许就是始于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
  
  在这5年间的调查中,北京市民对日本人“战争与和平”的评价保持在3.5分至4分之间。二战后,日本在金融、制造业等很多方面早已成为屈指可数的大国,但是在树立大国形象方面却并没能赢得一些国家对她的理解。在诸多国际事务方面,日本都缺乏积极的姿态。日本申请联合国常任理事国遭遇抵制,即说明了日本在国际角色和国际形象方面还未被国际社会所认可。同时,也说明北京市民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是与世界同步的。
  对大国持积极心态。虽然,北京市民对不同的大国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据调查,大部分北京市民仍然赞同大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一般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认为“大国”的本性不是吝啬的。连续调查的结果显示,北京市民关心国际时事的动态。总体而言,北京市民以一种求实的态度对大国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
  
  中国国民是否具有“大国心态”?
  蒋海洋
  
  崛起的中国需要更多耐心和创新,也需要更多自信心、责任心和宽容心
  央视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播出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较大反响,有关大国的诸多话题也引发了不少议论,“大国心态”以其独特意义而广受关注。那么,何谓“大国心态”?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所长傅梦孜认为,大国心态总体上说就是一国的国民既要有自信心,塑造自己的文化形象,又要有包容心,吸纳别人的文明。
  在国家复兴进程中,我国国民的心态如何,离大国国民心态距离还有多远?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持什么样的心态才能更好地促进国家的发展与民族复兴呢?
  近日,记者就这些问题对党政部门官员、中小企业家、大学生、媒体记者、退休职工以及专家学者等进行了采访和调查。
  
  国民心态更趋自信和包容
  调查结果表明:在转轨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地位的提高,国民心态更趋乐观、自信,更具责任心、包容心与忧患意识,大家抱着客观、理性、包容的心态看待中国与世界。
  目前,国民的心态处在一个转轨时期,相比过去,人们的自信心更强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给了人们更多的自信与发展空间,促使了人们更多的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八成的受访者表示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来自安徽的研究生彭利铭说:在这样一个太平盛世,如果自己没有更好的发展,不能怪社会、时代,只能怪自己。
  国民的责任心与过去相比大有提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调查中,八成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喜欢看新闻。中国政法大学的刘贞晔副教授表示,现在大学生与过去相比,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很多女生也关心时政关心国家的前途与命运,这在过去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国民的忧患意识非常突出。近九成的受访者认为我国要树立大国形象与大国责任,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他们对上学难、住房难、看病难、看病贵等社会问题深有担忧。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张海滨认为中国的大国之路不容过分乐观,中国为发展付出的高额环境成本让中国不堪其重,中国粗放型经济发展之路不能再走了。
  此外,国民能够理性、坦然面对胜负,更具包容心。近七成的受访者表示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大部分人比较理智平和,能冷静、客观地看待中国发展的成败得失与世界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中国改革》杂志社副主编董湘辉认为:中国人正在表现出其与大国地位相称的宽广胸怀。这种心态上微妙的转变是伴随着国力的强盛而发生的。
  
  浮躁、崇洋心态亟需修正
  当前,伴随着国家的发展与以前屈辱历史的积淀,有些人过于浮躁,有些人具有狭隘的民族情结,部分国民显得有点崇洋,脆弱的自卑与盲目的自大交织地存在于这些人身上。对此,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所长傅梦孜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大在于它的整个的国民素质。而中国人这些不良心态亟需修正。
  虽然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大步,但是其他领域还有待提高,与国际接轨,中国还有很多不足。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迷失与对西方的过于崇拜,近一成的受访者表示,我们技不如人,还很落后,于是,脆弱的自卑外化为盲目的崇洋。
  此外,个别人认为,中国已经强大了,在国际舞台上,我们应该强硬。由于中国尚未实现完全统一,历史遗留的屈辱感和受害意识仍未消弭,因而民众对外来压力和刺激的反弹心态依然强烈。这在涉台问题和日本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刘江永表示国民浮躁心态危害性最大,是最不可取的。
  国民的心态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晴雨表,就大国必须具备的形象与要求而言,塑造优秀的国民性格成为了当务之急。
  专家指出,崛起的中国需要更多耐心和创新,也需要更多自信心、责任心和宽容心。我们要从哲学层面提高国民的心理素质,塑造出中国“君子风范”的大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