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市场经济只能与私有制相结合,排斥公有制。但是,中国却创造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相结合的成功范例。可以说,中国创造了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模式
中国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至今,已近30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全球影响力大大提升。2006年,中国GDP比1978年增长12.3倍,年均增速达9.67%,比同期全球经济平均增速3.5%、发达国家平均增速3%高一倍半到两倍,人均GDP已达2000美元。从2005年起,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对外贸易居世界第三位。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15%。中国已成为举世公认的新兴的经济高速增长的大国。“中国的奇迹”已成为全世界经济学家的重要研究课题。
为什么中国经济能实现比亚洲“四小龙”和日本在上世纪60至80年代还要长时间的高速增长呢?最根本的,是中国从1978年起实行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不断完善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取向加渐进改革,在保持社会稳定中实现体制转轨
中国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时期实行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缺乏活力和进取精神。“文化大革命”更使我国经济走到崩溃的边缘。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底,在邓小平领导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扭转乾坤的重大决定,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中国是一个大国,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1978年全国有2.5亿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各地发展也很不平衡,因此,改革经济体制既要坚定不移,又要十分谨慎,分地区分步骤推进,“摸着石头过河”,不能一步到位。
一是恰当确定改革顺序和着力点。改革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首先解放农村生产力,很快农业连年丰收,为改革创造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然后向城市扩展。先搞放权让利,随后强调制度创新。前期以国企改革为中心,进入新世纪后,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为关键、经济体制改革同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协调推进。
二是逐步放开市场和价格。先放开小商品和部分农副产品价格,这些产品价格一放开,很快它们就像泉水般涌流出来,增加供给,并在增加供给的基础上活跃市场、稳定价格,使老百姓亲身感受到改革给他们带来的实惠,使改革得到最广大群众的支持。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放开水产品、水果、蔬菜、肉禽蛋等价格和市场后出现令人惊叹的市场“魔力”说明了这一点。到90年代初期,绝大部分农产品、工业消费品、工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和市场已经放开,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力显著提高,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买方市场格局初步形成。
三是先体制外后体制内。改革开始不久,即允许和鼓励个体经济发展,接着允许和鼓励私营经济发展,在体制外培植市场经济主体。然后“倒逼”体制内加快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目前,个体、私营经济创造的GDP已占全国GDP的40%左右,提供了8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企改革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规模展开,进入新世纪后进一步推进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这就使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和控制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四是先微观后宏观。从1979年起,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城市扩大企业自主权,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逐步放活微观经济主体,在此基础上,改革宏观经济管理体制,从直接管理向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间接管理过渡。
五是从试办经济特区到全方位对外开放。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逐渐深入发展。顺应这一历史潮流,我国不失时机地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贸易,大胆利用外资。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不仅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对外经贸关系的发展,而且有力地推动了经济改革的深化,按国际通行的市场规则办事不断冲击着传统体制的陈规陋习。
总之,中国经济改革,既坚持市场取向,又采取逐步推进办法,避免社会震动过大。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后,改革步伐加快,在20世纪末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已开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公众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不断增强。2002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要在2020年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目的在于使新体制更加成熟、定型。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
中国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经济体制转轨、发展市场经济的,也就是说,中国发展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有的国家也实行过市场社会主义,但有的失败了,有的还在摸索。中国不同,中国是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大国,中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无论其成效还是影响,都是无与伦比的。可以说,中国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模式。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一般的市场经济的区别主要有两点,一是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现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有机结合;二是以社会成员普遍受惠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要求以人为本。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市场经济只能与私有制相结合,排斥公有制。但是,中国却创造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公有制之所以能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是因为我们找到了公有制能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实现形式,即股份制;也是因为我们实行了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还突出地表现为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上平等竞争。公有制经济的主干国有经济,控制着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导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非公有制经济改革开放后发展很快。私营经济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起步,1992年后获得迅速发展,其户数每年以两位数速度增长。目前,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最重要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壮大,却并没有影响国有经济继续发展壮大,真正做到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与此同时,社会结构出现重大变化,主要是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等六个方面的人员。据估算,新社会阶层目前大约有5000万人,加上在相关行业的所有从业人员,总人数约1.5亿人。他们掌握或管理着10万亿元左右的资本,使用着全国半数以上的技术专利,并直接或间接上缴全国1/3的税收,每年吸纳着半数以上的就业人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另一重要特点是以人为本,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以公有制为基础,分配方式以按劳分配为主,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改革初期,为打破长期实行的“大锅饭”体制,打破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还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方针,目的都在于尽快做大“蛋糕”,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由于种种原因,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出现经济和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所以,这几年,党和政府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采取一系列措施力图扭转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大力帮助困难地区和群体,使全国人民都能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两极分化”不行,“一极分化”也不行,要实行普惠制,即要使全体人民都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当前特别是要很好解决部分群众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就业难、养老难等问题。初次分配就要注重公平,再分配更要着力调节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缺陷,政府要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以完善和法治化为主题推进市场化改革,防止“权贵资本主义”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经济改革的主题,已从过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转变为不断完善新的体制,并走向法治化。
以完善为主题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一是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继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公司制改革,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放宽市场准入和解决融资困难为重点,继续支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