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离我们还有多远

2007-12-29 00:00:00人民论坛《千人问卷》调查组
人民论坛 2007年24期


  ■ 76.4%的受调查者迫切要求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 受调查者普遍认为,基本公共服务最应该在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率先均等化
   ■ 78%的受调查者认为,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着力点在于降低行政成本、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财力与事权相匹配
  
  近期,为配合本期《特别策划》,人民论坛杂志就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如何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调查采访,并与人民网、人民论坛网进行了联合网络调查,参与调查者总计达1056人。
  76.4%的受调查者迫切要求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你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有多大相关度?”人民论坛与人民网联合网络调查结果显示:75.9%的受调查者认为“密切相关”,14.1%的受调查者认为“有一定关系”,10%的受调查者认为“关系不大”。
  面对“你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展程度的态度”的提问,76.4%的受调查者认为“亟待加快”,23.6%的受调查者认为“应该循序渐进”。由此可见,受调查者对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遍抱有很大期望,迫切要求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至3000美元时,就进入了矛盾凸显期,有可能出现贫富悬殊、失业增多、城乡差距拉大和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对正处在这样一个时期的中国来说,人民群众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以及公共服务的不到位,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突出矛盾之一。
  38岁的毛瑞华在北京一家IT企业工作。月收入几千余元的他告诉记者,虽然不至于为生计而发愁,但是想到孩子上大学、父母要看病、自己要养老等问题,他还是不敢随便花钱。加之工作不算太稳定,住房、社保等压力让自己有点“没着没落”的感觉。
  由此可见,在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民众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遍抱有热切期望。
  学者指出,过去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失业、贫穷、社会服务不足等社会问题还无法避免。在公共财力已经有了巨大增长的情况下,政府有条件也有责任保障社会成员及各类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近年来公共服务的供给缺位往往都同未能充分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求有关,这些公共需求单纯靠市场化是无法彻底解决的,必须主要通过公共财政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来满足。
  受调查者普遍认为,基本公共服务最应该在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率先均等化
  
  在“你认为基本公共服务最应该在哪些方面率先均等化?”的多选题中,居于前四位的事项依次为:住房(28.4%),教育(24.1%),医疗(20.6%),社会保障(14.5%)。这些答案真实地反映了百姓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求。
  对此我们展开了更加具体的调查,对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受调查者选择了“全免费义务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保障体系”、“低收入群体生活补助体系”、“在全国农村建立起完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分别占31.7%(335票),28.5%(301票),22.2%(235票),17.5%(185票)。
  由此可见,受调查者普遍从自身需求的角度出发,形成了自己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短板”的理解和愿景。一位中学老师接受记者采访说,有统计显示,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算起到大学毕业,一个孩子的教育费用至少为13万元左右。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众分享均等化的教育公共服务。
  有专家认为,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到不久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较大幅度增加对社会保障、卫生、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出”,表明财政支出将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逐渐对接。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公共财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抽象的词语,在公众的心目中,离人们的现实生活似乎很远。调查中有一组数据值得重视,对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实意义”的提问,排在前三位的是“有利于缩小社会差距”(40.5%),“有助于改革进一步深化”(39%)、“促进区域协调发展”(18.5%),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调查者对此问题的清醒认识。中部某省贫困县的一位干部如是表达了自己的期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普罗大众的福音,也为中国未来发展描绘了令人憧憬的美丽图景。
  调查显示,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受调查者更多地是从改善民生的角度来理解。“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他们对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最直观的理解。
  78%的受调查者认为,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着力点在于降低行政成本、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财力与事权相匹配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面对着巨大的资金缺口,“钱从哪里来,怎么花”是绕不过去的问题。对于“如何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提问,78%的受调查者认为,着力点在于开源节流、降低行政成本(36%)、加大转移支付力度(22%)、财力与事权相匹配(20%)。
  就调查中涉及的降低行政成本问题,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任玉岭指出,由于行政管理经费增长缺乏规范和制约,个别地方财政收入几千万元时是“吃饭财政”,当财政收入达几亿元时仍然是“吃饭财政”,许多百姓期待的事还是做不成。
  受调查者还提出了诸如加强财政预决算管理、防止地方政府滥用财权等具体可行的措施建议。在采访中,有学者特别指出,既得利益者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最大的阻碍,必须加以重视研究。
  面对“你认为如何才能保证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财政把钱花在民众最需要的地方”的提问,排在第一位的是“公众参与预算”(61%)。
  
  你认为如何才能保证
  财政把钱花在民众最需要的地方?
  
  公众参与预算,就是政府将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公共项目建设资金,交给公众讨论,并由公众决定。近年来,江苏省无锡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等地进行了试点。在加强人大监督方面,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指出,现在有些地方,人大代表对财政预算具体事项“真刀真枪”的质询,体现了现实生活中具有很重要启示意义、可能以后会有越来越大示范效应的公共事务决策方式。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宋福范用“蛋糕理论”来分析这一调查结果: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人们一直在关注蛋糕怎么做大的问题。现在则需要面对一个新的问题,即蛋糕怎么切分的问题。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是一个系统课题,不等同于“均贫富”,也不意味着“撒糊椒面”,应该积极聆听老百姓的心声,拓宽公众与社会组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参与途径,更加注重公平正义,这样才能既做大蛋糕,又切好蛋糕。(执笔:人民论坛记者 曾金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