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句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话,真是既通俗又生动。说的是乾隆皇帝的宠臣、大贪官和珅家财万贯,富可敌国,获罪后从他家抄出金银财宝无数,从此,接任的嘉庆皇帝便不愁没钱花了。
和珅在人们心目中的第一印象就是个大贪官,他倚权仗势搜刮百姓,聚积了巨大的财富。这些年和珅成了大行其道的清史电视剧中的头面人物,经过演员王刚淋漓尽致的刻画,人们又看到了和珅诸多嘴脸:察言观色、曲意奉承、溜须拍马、苦心钻营、奸诈狡猾、阴险毒辣、拉帮结派、专擅朝政等等。
历史上的和珅其实也并不完全像电视剧里描绘的那样,几乎集天下丑恶于一身。他还是颇有些学问、有些本事的,变坏也是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和珅原名善保,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得势后抬旗为上三旗中的正黄旗(满洲八旗中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为皇帝亲自统领,称上三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称下五旗)。和珅的高祖尼牙哈那巴图鲁屡经战阵,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其子孙获袭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和珅的父亲名常保,曾任福建副都统之职,相当于今天的中将、军区副司令。其父虽官居二品,但在外省做官,开销也很大,所以家境并不富裕。但民间传说和珅出身卑贱,所以一旦有了权就极为贪婪,是毫无根据的。
和珅少年时读过私塾,11岁时进入咸安宫官学学习。咸安宫官学设在紫禁城西华门内,专门招收内务府及八旗官员子弟。和珅学习刻苦,兼之聪明异常,在这里受到了系统的儒学经典的教育,学习了满文、蒙文、汉文,听、说、读、写,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和珅勤奋好学,他与同学福康安来往较多,又从他家的一位藏族喇嘛那里学会了藏语。
在宫中学习的110名学生中,和珅成绩优异,出类拔萃。
20岁那年,和珅参加了顺天府乡试,考举人未中。22岁时,和珅经文武两场考试,入选三等侍卫,有了接近皇帝的机会。
26岁时,和珅的命运发生了急速的变化,官职一路飙升,原因很简单,乾隆皇帝看上了他。和珅缘何得宠?正史与档案中均无记载。野史与传说中则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一次乾隆要外出,仪仗中的黄盖却找不到了。乾隆喝问是谁的过错,众多侍卫皆紧张得不敢出声,只有和珅大大方方地回答说,执掌此事者难辞其咎。乾隆一看,眼前的这名侍卫面孔白皙,相貌俊秀,声音洪亮,顿生爱意。
还有的说法是,乾隆在行进的轿中看到一则边报,报告一名朝廷要犯从拘押地逃脱,随口说出《论语》中的一句话:“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谁之过欤?”随行的大臣、侍卫都不解其意,无人应答。只有和珅答道:“典守者不可辞其责耳。”乾隆见到这名侍卫不仅仪表堂堂,且背得出《论语》,心下大喜,觉得以此人充当侍卫,属大材小用,便有意提拔他。
说法多多,共同之处是和珅以自己的相貌、才华、勇气得到乾隆的赏识,为自己开出了升官之路。
乾隆四十年(1775)闰十月,26岁的和珅从负责皇帝外出仪仗的尚虞备用处的三等侍卫晋升为乾清门侍卫。1个月后又提升为御前侍卫,授正蓝旗满洲副都统。
乾隆四十一年一月,授户部右侍郎。三月,授军机大臣。四月,授总管内务府大臣。八月,任镶黄旗满洲副都统。十一月,授国史馆副总裁。十二月,兼总管内务府三旗官兵事务,赐紫禁城内骑马,旗籍抬入正黄旗。
此后,和珅不断加官晋爵,历任或兼任各类要缺、肥缺。
深得皇上信任、倚重的和珅,爬得高,升得快,个中原因,并非仅仅靠了他溜须拍马的本事,乾隆也并非无所作为的昏君,其手下名臣良将比比皆是,和珅若毫无才干,也很难侧身其间,与众大臣们比肩。
和珅自幼记忆力惊人,读书过目成诵,天资独具,加上他又肯下苦工夫。这就为他日后在众侍卫中脱颖而出做好了准备。被乾隆提拔起来之后,和珅不仅有理想、有抱负,精通满文、汉文、蒙文、藏文,立志要做一个清廉而且有作为的臣子,同时在处理复杂的宫廷事务中,又充分表现出他头脑清晰、才学出众、办事干练的才能。乾隆皇帝夸奖他:“唯和珅承旨书谕,俱能办理秩如,勤劳书旨,见称能事。”
为了讨得乾隆的欢心,和珅在原来苦练而成的颜体书法的基础上,极力模仿乾隆的字体,几可乱真,以至于乾隆老年时要书写的诗词、匾额,索性就交由和珅代笔了。乾隆喜做诗,和珅在这方面也狠下了一番工夫,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和珅在迎合乾隆的性情、喜好上,最让乾隆感到舒服的是他彻底揣摩透了乾隆的心理,说话办事总能切合乾隆的心愿。他虽贵为一品大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在乾隆面前,永远表现得恭顺体贴,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皇帝的全部欲望。到了老年,乾隆更是事事都离不开和珅了。
物极必反。位高权重、说一不二的和珅,在乾隆归天后,还没出半个月,就被嘉庆皇帝收拾掉了。个中缘由,嘉庆在江西巡抚张诚基所上奏折的朱批中说得明明白白:“朕若不除和珅,天下人只知有和珅,不知有朕。”
“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被赐自尽的和珅在临死前的哀叹中,似乎悟出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道理。
民间传说中对和珅的关注,似乎更多地集中在和珅被抄出家财的数量上。有说2亿2千万两的,野史里还有说8亿两的。当时国家一年的财政收入大约在7千万两上下,和珅为官20年多一点,且不可能上任伊始就大肆搂钱。若按8亿两计算,他每年贪污受贿的数量几乎可以赶上全国的财政收入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实际上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中和珅各处住宅抄家清单的记录,共抄出成色不一的银两300余万两,折算成国家标准的库银280万两,黄金3万2千两,土地10余万亩,出租牟利的房产1千余间,还有当铺、银号以及珠宝、衣物,总共折银大约将近1千万两。对和珅被抄家产的数量,民间传说与野史记载过于夸大了。
与此同样,现今电视剧里和珅与刘墉(刘罗锅)、纪晓岚的百般争斗,固然十分搞笑,但也无历史根据,档案与正史当中都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实际上,刘墉比和珅大30岁,纪晓岚比和珅大26岁,二人虽位居高官,分别为大学士、协办大学士,但都不曾担任过军机大臣,与和珅相比,还差一个档次。况且乾隆对刘、纪二人,并非如电视剧里表演的那样倚重,事事要与他们商量。乾隆还指责过刘墉处事圆滑,纪晓岚读书不明事理,他们两位还没有资格与和珅并列,在皇帝面前谋划军国大事,更没有机会与和珅共同追随在乾隆身边活动,日常也不可能与和珅有太多的接触,更不可能明争暗斗,闹出那么多让和珅出丑的笑话。再说,论才气的高低、思维的敏捷,和珅都不在二人之下,而且据说和珅性情诙谐幽默,爱与人开玩笑。如此说来,真正相互较起劲来,刘、纪二人还不一定是和珅的对手,起码尴尬、出丑、闹笑话的不会总是和珅。
无论是早年的民间传说,还是近年来的电视剧,其中对和珅的丑化不过是反映了老百姓对贪官的鄙视与憎恶。■
(吴亚兰荐自《龙门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