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9年,法国人爱尔芒德·戴维(也作阿尔芒·戴维)在雅安宝兴(当时称穆坪)发现了大熊猫,不久,大熊猫标本被带回了法国,令国际生物界感到震惊。一个多世纪后的2003年10月9日,雅安市宝兴县人民政府与戴维家乡——法国比利牛斯省埃斯布莱特市,共同签订“戴维纪念馆”筹建协议。此后,宝兴县为戴维制作了身高2.7米的汉白玉雕像,以纪念这位向海外介绍中国大熊猫的法国人。
洋人戴维·大熊猫·中国
1826年,爱尔芒德·戴维出生于法国比利牛斯山区的一个小镇,他自幼热爱自然科学,喜欢野外探险,采集各种动植物标本,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博物学家”。22岁那年,戴维加入天主教会,成为一名神职人员,4年后他向教会提出,想去东方中国传教。这一要求至1862年才被获准,这时他已36岁。临去中国前,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爱德华兹教授(后任该馆馆长)找到他,希望他为博物馆采集各类动植物标本。同年,戴维得到清朝政府同意,前往蒙古考察旅游。在此期间,他收集了不少标本,利用回国休假机会,把所有标本带回巴黎。1865年,戴维作为一名天主教神职人员,被派往北京传教。在北京周边地区,戴维发现了不少欧洲少见的动植物,于是在传教之余,采集、整理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动植物标本,寄回巴黎,爱德华兹教授对此十分满意。经教授推荐,法国生物通讯协会吸收戴维为协会会员。这年夏天,戴维前往北京南部考察,在皇家猎苑里,他意外地发现一种从没见过的物种——麋鹿(即“四不像”),于是将其制成标本带回巴黎,经法国动物学家证实,麋鹿确为世界罕见,博物馆为此发表了戴维的科研论文。戴维的科研论文对中国物种保护和生物学发展很有价值,这意味着中国有不少外国没有、或者不同的珍稀动物。实际也是如此,戴维后来在穆坪又发现大熊猫和金丝猴,就是一个很好例证。
远涉穆坪
穆坪(即现在的雅安宝兴县)位于四川盆地山区。早在1834年,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就来到穆坪,1839年,他们在穆坪邓池沟秘密建立四川最早的天主教堂,后来还开设培训神职人员的“灵宝学院”。戴维是在上海意外得知这个情况的。当时,他为教会事宜正在上海,碰巧遇到来自灵宝学院的一名学生。
交谈中,戴维得知他们的院长在穆坪采集到不少标本,近期内将运回巴黎,这个消息令他心动和兴奋了几天,凭着多年野外经验,他意识到穆坪是自己长期追寻的梦想之地。戴维决定尽快前往自己的梦中之地。他从上海乘船,直抵乐山,辗转来到成都时,已是1869年2月。为找个向导,戴维请天主教堂帮忙。向导是成都古楼北街古董行的老板,名叫赖三耶(天主教徒)。赖三耶对穆坪十分熟悉,因他一远方亲戚是当地土司头人。两人准备就绪,便顺着临邛古道上路,沿途跋山涉水,穿过今天的雅安碧峰峡和上里古镇,整整走了8天。
1869年2月28日,两人在翻越过一座林木茂密的高山后,终于看到山下的穆坪。第二天(1869年3月1日)戴维就来到邓池沟天主教堂,并见到灵宝学院院长(法国人)。邓池沟在穆坪的盐井坪(今天的盐井乡),教堂约5000平方米,西方文献至今也以“穆坪教堂”相称。1840年以前,清政府是不允许天主教徒到四川传教的,只是穆坪山高路远,属于边地,清政府不便管理,只好交由当地士司自治。
戴维到了穆坪后,接受了院长职务,成为穆坪新任神甫。过了一段时间,对当地情况有了更多了解,他在日记中叙述了自己的感受:“这里的高山和河谷都被原始森林所覆盖,使得当地的野生动物得以生存和延续下来。灵魂转世、普度众生的佛家信念也是这些动物得到保护的一个原因。”
作为天主教神甫、灵宝学院院长,戴维在邓池沟任职5年(1867年-1872年)。除传教外,他还探索动植物的奥秘。他用钱收买当地猎人,为他猎取各类动植物标本。才几年时间,戴维先后就收集到金丝猴、绿尾虹雉(贝母鸡)、小熊猫(山猫蹲,戴维叫他“山童”),以及号称“植物活化石”的珍贵树种珙桐(穆坪人叫它“山梨儿”),把标本带回巴黎自然博物馆。
发现大熊猫
1869年3月11日是戴维来到邓池沟的第11天。这天,戴维从山上采集标本回来,一李姓庄主邀请他去做客。在庄主家里,戴维看到一张兽皮,这张兽皮他从来没有看到过:个头相当大,毛皮呈黑白色。最令他惊奇的是,皮掌下有许多毛(同类物种掌下是无毛的)。直觉告诉戴维:这是一个非常罕见、奇特的新物种。为叫起来方便,他临时为它起名叫“白熊”。第二天,戴维请猎人们上山为他捕猎“白熊”,过后十多天,戴维在异常焦急中度过。12天后,猎人们还真带回一只幼仔“白熊”。这只“白熊”和李庄主家的一样,头很大,嘴短圆,为携带方便,猎人们弄死了“白熊”。戴维惋惜之余,还是把白熊买了下来。又过了一个星期,猎人们终于带回一只活体“白熊”,戴维像小孩似的高兴极了。他把两只白熊作了比较:两只毛色相同,但第二只的黑色不那么纯,白色部分比较脏污。经过反复观察,戴维确信,产于中国的这只“白熊”,确属熊类中的新种。戴维依照皮毛特征,把“白熊”又重新命名为“黑白熊”。
新的发现令戴维极度兴奋,他伏案疾书,将这消息告诉爱德华兹教授,并附上描述黑白熊的书面报告。戴维寄出报告后,本想将这只活体“黑白熊”送回巴黎,没想到“黑白熊”经不起运送途中的颠簸和气候变化,不幸死于半途,戴维只好将毛皮标本送到博物馆。描述报告当年就在博物馆《新闻公报》上发表,报告是这样叙述的:“‘黑白熊’据猎人讲,其体形大,耳短,尾很短,毛较短,四足下有很多毛。颜色为白色,耳朵、眼圈、尾尖和四肢呈黑褐色,前肢黑白部分向肩胛延伸,在背脊上汇合成带状……我刚获得一只幼体,并见过成体的皮,毛色均相同,颜色分布也一致。我从未见过这种动物。就我所知,在欧洲博物馆里它显然算是最漂亮的动物了。这可不可能是科学上的一个新种呢?……在过去的20天里,我雇佣了20名猎人来猎捕这种奇特的熊的成体。”
“黑白熊”的模式标本在巴黎首次展出,立即引起轰动。但爱德华兹教授经过对“黑白熊”毛皮和骨骼的仔细研究,发现戴维在物种的判定上出现错误,“黑白熊”不是戴维所认定的熊属类,而是与小熊猫相似的另一种熊猫。爱德华兹教授在1870年发表的论文中这样写道:“就其外貌而言,大熊猫的确与熊很相似,但其骨骼特征和牙系统与后者的区别十分明显,而与小熊猫和浣熊相近。这一定是一种新属,我已经将它命名为‘大熊猫’。”从那以后.世界生物学界的专家学者,正式把戴维在穆坪发现的黑白熊命名为“大熊猫”。戴维——这个来自19世纪中叶的法国传教士,从此让世界把关注的目光转向中国西南这片森林密布的崇山峻岭。■
(魏芊荐自《老年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