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力资本投资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而劳动力转移本身就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需要政府在市场主导基础上适度干预,逐步形成劳动力转移与人力资本投资良性互动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劳动力转移 人力资本投资
一、新农村建设的本质决定劳动力转移与人力资本投资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国工业化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线索和核心内容,由此内生出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高度集中的资源计划配置制度和没有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与之相伴随的是忽视农业,忽视农业的市场贡献,忽视相应劳动力转移的现实及潜在意义,甚至把农村作为转移城市失业的渠道,人为地扭曲了经济发展中工、农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阻碍了国民经济有机体中农业功能的正常发挥,损害中国的经济持续增长潜力。
新农村建设体现了新时期社会经济统筹发展战略思想。统筹发展战略不同于重工业化战略,后者重视工业和城市,忽视农业、农民和农村;前者重视农业,但不忽视工业,重视农村,而不忽视城市。后者有利于工业和城市,前者既有利于农业、农民和农村,也有利于工业和城市。其实,劳动力转移及农民人力资本投资所导致的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业的进步以及农业剩余的增加,归根到底是更有利于工业的持续发展。这是一种全新的,农村和城市双赢的经济发展战略,是正和博弈,绝非零和博弈。
新农村建设本质上也是对经济结构的改变,包括劳动、土地与资本等要素和产品在不同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在资源约束条件下获得一个最大可能的产出,更好满足人们的需求。新农村建设的过程是生产可能性边界不断向外推移的过程,而不是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移动。因此,要求我们进一步把农业部门边际生产率为零、甚至为负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这既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也由于节约了剩余劳动力所需食物而增加了农业剩余,同时充分利用闲置的劳动力资源。还需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以最大化社会稀缺资本的收益,并充分利用物质资本,增强农民抓住有利的市场机会以及信息的能力,提高生产率并增加农业产出。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经济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业剩余,促进产业之间(主要是农业与非农产业)、地区之间(主要指城市与农村)的平衡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发挥农业在农业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劳动力转移,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民的收入水平,进一步发挥农业的产品、要素与市场贡献。人力资本投资则从根本上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产出及农业剩余的增加及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提供了保证。
二、人力资本投资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
(一)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处处体现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每一句话都潜含提高农业劳动力综合素质的要求,都意味着需要对农民提供在职和学校教育以及保健、娱乐设施和服务等,这些都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内容。最具有经济意义和核心地位的是发展生产,这有利于增加农业剩余,为工业发展和劳动力转移创造前提条件。
(二)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人力资本投资
无论经济发展,还是社会文化事业发展;无论是物质文明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无论立足当前,还是着眼长远;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最主要直接受益者。因此,农村人口的发展及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与新农村建设息息相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三农”问题是新农村建设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因为农民问题解决了,农业和农村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制约了先进技术和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制约了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也制约了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没有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三农”问题将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培养新型农民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没有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没有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就缺乏根本的支撑。
(三)新农村建设本身离不开人力资本投资
新农村建设需要资金投入,主要包括人力资本投资和物质资本投资。物质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对于扩大农业的市场贡献,消化部分工业行业产能过剩的压力,增加农民收入,为农业劳动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及产出,释放农业多功能效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对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比对物质资本投资更为重要,因为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更高的回报率。尤其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也是配合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和客观需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转移剩余劳动力、发展农村教育和培训、改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构成了最大程度地开发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四驾马车”,也是从机制上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和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条件。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农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总人口的39.1%,远低于城市人口占65.4%的水平;小学程度的占42.8%,15岁以上文盲率为8.3%,高于城市的23.8%和4.0%的水平。总体上看,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明显不高,缺乏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尤其是在吸纳农业劳动力的非农部门或发达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正在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非农产业就业岗位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就业人员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而没有技术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弱,就业空间也越来越小。因此,新农村建设要让农业劳动力更多转移和充分就业,就必须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切实加强农民的劳动技能和其他相关政策、法律及市场知识培训,提高其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
三、劳动力转移与人力资本投资互为条件
(一)劳动力转移本身就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
劳动力转移以及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进而农业的推动作用和工业的拉动作用均得到充分发挥,这是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意义。根据舒尔茨的观点,人力资本投资包括五个方面:(1)保健设施及服务,包括所有影响人的力量、持久力及活力和生命力的支出;(2)在职培训,包括老式的企业中的学徒制;(3)由初级、中级和高级教育层次构成的正规教育;(4)企业不愿意提供的有关成年人的学习项目,包括农业部门中一些明显的影响长期收益的扩展项目;(5)个人和家庭为适应工作机会的变化而进行的人口迁移,也即劳动力转移。因此劳动力转移越多,意味着农民的人力资本形成越快;阻碍劳动力转移的任何因素也就是不利于农民人力资本形成的因素。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通过职业和身份双重限制制约了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其实质是抑制了人力资本的形成,降低了农民的收入及其获取收入的能力。限制劳动力流动带来的收益或许远小于其潜在人力资本流失所造成的损失。以新农村建设为标志的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正是从根本上促进劳动力转移及其相应的人力资本形成,把中国庞大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并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同时提高农民收入,保证部门与地区之间的协调关系以及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二)人力资本投资增加了劳动力转移能力及其收入
释放和吸纳农业劳动力,实现劳动力转移和充分就业,是农业国工业化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也是当前新农村建设及凸现农业多功能最重要的任务。但是,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与技术的升级以及就业空间的扩张,农业劳动力能否实现充分就业,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尤其是非农产业的扩张能为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充分就业提供足够的机会;二是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业劳动力本身的素质和就业能力,提高农民充分就业的职业和技能要求。前者决定了我们要采取什么样的基本原则和政策,确保就业机会的提供,也就是要创造充分的劳动力需求;后者则表明,供给的劳动力要具备怎样的人力资本,才能满足就业岗位所需的素质及技能要求。从新农村统筹发展战略角度看,要创造足够的农业劳动力需求,在产业的发展及技术的选择方面,要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比较优势,实现我国制造业大国的目标,扩大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容量;同时,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比较优势产业都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潜在资源优势变成现实的人力资源优势。
(三)劳动力转移与人力资本投资的良性互动发展
劳动力转移与人力资本投资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劳动力转移与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业剩余,促进工业与城市的发展。劳动力转移本身也增加了农村及城市的人力资本存量,促进农村庞大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的形成过程,把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低档物品的“劣质”劳动转化为稀缺要素,利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这一正外部性决定工业、城市部门及政府需要在劳动力转移与人力资本方面进行投资。同时,劳动力转移与人力资本投资又具有私人物品的性质。劳动力转移与人力资本投资所导致的劳动者收入增加及其就业能力的提高等收益直接为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庭所有。因此,农业部门及农民自身也需要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积极主动推进劳动力转移。
劳动力转移与人力资本投资之间既有一致的地方,也有冲突的地方。前者体现为劳动力转移本身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而人力资本投资又促进劳动力转移。冲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转移增加了工业或城市部门的劳动供给,若劳动力需求的增长慢于其供给的增长速度,将导致工业部门的工资的降低,从而在两个方面不利于人力资本投资,一是农业部门转移劳动力收入减少限制了其进一步的人力资本投资,二是工资降低制约工业部门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意愿和能力;另一方面,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不能立竿见影,需要政府与私人部门,农业与工业部门着力于长期进行大量的投入,这些投入本身所创造的就业机会可能少于其短期内在非人力资本投资方面所增加的就业机会,从而减少劳动力需求,短期内不利于劳动力转移。
因此,需要分析政府投资的长期收益与短期成本,社会收益与私人成本。强化政府在基础设施及人力资本方面的投入行为,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企业参与的形式,将钢材及水泥等物质材料直接投入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健康设施等新农村建设中去;在不增加新的投资情况下,适当进行技术更新和工艺改造,生产农业和农民需要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用品,既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又创造了就业机会,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运用补贴、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调动农民参与兴修农田水利等等农业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建立农民投工投劳的劳动积累机制,既增加农村就业,又增加物质资本存量,利于人力资本投资。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以市场为主导,以政府为导向的劳动力转移与人力资本投资良性互动发展的长效机制。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