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国,土地问题已经非常严峻。200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主要考察了国土资源的问题,足见其重要性。从分析我国土地问题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呼吁大家珍惜土地,坚持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土地问题 深层次原因 科学发展观
今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部分引用了河北省一个关于土地使用案例,主要考察了国土资源问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的土地问题已经非常严峻,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这也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另外,这几年集中爆发出来的土地问题,从表面上看,主要是地方政府行为问题,包括各种媒体也常说土地违法主要是地方政府违法。但是,深入探讨,便会发现,这里面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
一、土地问题的深层原因分析
(一)财政体制问题
土地问题就其本质来说,是财政问题,金融问题。我国财政体制从1983年开始,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划分收支、分级包干阶段(1983年—1993年)。该阶段实质是为进一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遵循“放权让利”的思路,实行改革放权。虽然它与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吻合的,使地方政府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但它从本质上看仍未摆脱集权型的财政分配模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财力分配的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问题,这为后来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分税制财政体制阶段(1993年以后至今)。实行分税制改革,划分国税、地税,逐步扭转了前一阶段财政困难的局面。分税制体制改变了原来多种体制形式并存的现象,通过“存量不动、增量调整”的原则,既保证了中央财力不断增强,又有利于实现对现存关系的逐步平稳调整。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中央和地方所得税收入的弊端日益显现,制约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客观上助长了重复建设和地区封锁,妨碍了市场公平竞争和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不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
到1999、2000年,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财政收入格局变为“五三二”,就是在全国财政收入中,中央财政占了50%,省市级财政占30%,县乡级财政占20%。有人曾概括这样的财政收入格局为:中央过的是美日子,省市过的是甜日子,县里过的是苦日子,乡村没法过日子。县乡两级财政供养人员占全国财政供养人员的67%,但是财力只占20%,所以县乡级财政普遍负债累累。而县乡是直接面向农村的,因而也有人指出,财政分配不合理,是“三农”问题的根源。其实,土地问题的根源也是如此。财政收入分配格局改变了,但事权没有改变,还不断地给下边出题目,提出加快城镇化步伐,提出东部率先现代化,提出西部大开发,提出振兴东北,提出中部崛起,等等。形成了你追我赶之势,大家都要加快发展。钱从哪里来?财政收入的主要税种,产业税、工业税等大头都归中央。
留给地方的税收,包括建筑税、房地产业税等。地方政府慢慢意识到,只要大兴土木,不仅能够显示政绩,而且能够财源滚滚,何乐而不为?1999、2000年以后,全国掀起建设热和房地产热,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财政体制的动因。除了税收,还有非税收入,主要是土地出让金。第三,还有与土地直接、间接有关的各种收费,有的是土地部门直接收的,有的是财政部门收的,有的是其他部门收的,反正你占着这块地就搭上一个费,五花八门,名目繁多。浙江有一个县的这类收费,一年就是2亿多元。面对这样的利益,地方政府能无动于衷?这就是财税体制的外在压力,使得各级地方政府产生扩张用地的内在动力。
(二)金融体制问题
总的来看,地方政府的建设资金,房地产商的开发资金,个人购房的资金,主要都来自银行的贷款,甚至上工业项目也靠银行贷款。银行放贷的依据就是政府信用和土地抵押,政府不会倒闭,土地是不动产,跑不了,自然是优良贷款。金融和土地相结合,导致城市建设热房地产热和工业开发区热。2003年、2004年,中央宏观调控抓两个闸门:金融和土地,就是这个道理。当然,银行也有难处,目前存贷差越来越大,不放贷就可能破产。存货差的背后又是老百姓不敢花钱,因为看病贵、上学贵、住房贵,加上老无所养,有钱只好存在银行,以备不测之需。
除了财政推、银行拉之外,政府职能、干部体制也是引导各地大干快上的深层原因。
(三)目前的供地模式不可持续
我国目前的供地结构,各地情况不大一样,大体上是“四三三”,甚至是“五三二”。就是说,基础性公益性用地,如政府办公楼、城市广场道路、医院、学校等等用地,在整个供地量中大体上占40%,甚至50%;工业性用地占30%;经营性用地占30%,有的地方只占20%。公益性用地,财政要贴钱。工业用地,特别是开发区用地,也是赔钱的。各类工业用地开发成本大体上是每亩10万元到20万元之间,但是在出让给企业的时候,多数是赔钱的,收不回成本。什么原因?招商引资的需要,地区之间竞争的需要。竞争,无非是软硬环境,软环境是各种服务,硬环境就是土地。大家互相竞争,竞相压低地价。作为地方政府,算大帐,把企业引来了,税收增加了,就业增多了,人气上来了,经济发展了,土地便宜点给他,在税收上补回来,很难说是非理性的行为。经营性用地招拍挂,价高者得地,土地卖高价,政府有了收益,可以用于城市建设,可以补补财政窟窿。这样的机制,在东部发达地区勉强可以维持,因为招商引资有效益,可以通过税收把这笔钱逐步收回来,达到平衡。但是中西部地区也学东部发达地区这么搞,引进的企业没有多少效益,没有多少税收,结果政府财政背上了很大的包袱,财政窟窿越填越大,这就孕育着政府的信用危机,隐藏着财政风险。即使是东部发达地区,许多地方政府也清楚,这里有很大的风险,一旦资金链断了,就会形成恶性循环:要填财政窟窿,就得征地卖地;产生新的窟窿,就得再征地,再卖地。这样就导致土地储备机构运作模式发生很大变化,背离了当年设立土地储备机构的初衷。
二、珍惜土地,坚持科学发展观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只有18.51亿亩,人均耕地仅有1.43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近七年来,全国耕地减少了1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量的5%以上。其中,生态退耕62%,农业结构调整18%,建设占用14%,灾害损毁6%。耕地总量的逐年减少,进一步加剧了土地供需矛盾。土地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一些地方,一手圈占农民的土地,一手用地做抵押,到银行贷款,作为寻租的手段。有的地方开发区设立过多过滥,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了建设用地需求的增加,大量耕地被占用和浪费。既侵害了农民利益,又影响了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也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用科学的发展观认识和处理土地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很强的针对性。科学的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牢固树立珍惜和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衡量一个地区的工作成绩和干部政绩,不仅要看经济指标,还要看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按照中央要求,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把好土地供给的闸门,正是为了促进节地挖潜、集约用地,建设节地型社会。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紧紧抓住参与宏观调控的机遇,认清所担负的任务,尽职尽责,坚决落实中央的宏观调控措施,始终坚持耕地保护和集约用地,科学调控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结构和布局。在治理整顿期间,对该暂停的用地要坚决停下来,同时,对确属急需的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要按规定要求审查报批,进一步改进服务,提高报批效率。要继续实行“部门联合、经常督促、及时通报、公开调查”的工作机制,从严查处重大土地违法案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土地资源的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大力盘活存量土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推进土地集约利用,是解决土地供求矛盾的有效途径。要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健全完善集约合理用地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珍惜和节约每一寸土地的良好风尚,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集约型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
(作者单位:交通银行客户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