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生产性服务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有其重要作用,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应该从观念转变,体制创新,人才结构优化,实施品牌服务战略以及改善投资环境着手。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县域经济 大力发展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的转型,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面临传统优势弱化、竞争压力增大挑战,亟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推进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因此,积极探索生产性服务业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实现途径,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准确把握内涵,充分认识生产性服务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主要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细化深化专业化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中之重,发展现代服务业要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
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指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它涉及信息收集、处理、交换的相互传递、管理等活动,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商务组织和管理机构,其范围主要包括仓储、物流、中介、广告和市场研究、信息咨询、法律、会展、税务、审计、房地产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劳动力培训、工程和产品维修及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从制造业内部分离、独立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服务产业,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人力资本和高成长性等特点,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它主要体现在产业链的上游(可行性研究、风险资本、产品概念设计、市场研究等)、中游(质量控制、会计、人事管理、法律、保险等)和下游(广告、物流、销售、人员培训等)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全过程生产活动中。
生产性服务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有:
1、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推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县域经济的三次产业比重总体上还处于“二、三、一”的格局,第三产业滞后于第二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缓慢。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仅能加快县域经济传统工业的技术进步步伐,向工业企业提供更多、更专业化和更高质量的服务,还有助于改变工业企业将所需的服务内部化的倾向,提高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竞争力,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而且能改变县域经济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推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2、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转变县域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在我国人口规模大、资源能源紧张、环境承载力较弱的情况下,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利用新技术装备新产业,将区位劣势转变为后发优势,用知识化组合工业化,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其实质就是在工业领域应用信息技术并发展工业信息服务;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带动工业化,这同样离不开高质量的研发设计以及技术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等现代生产性服务。可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县域经济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的重要途径。
3、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重要动力。县域经济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不仅对于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特殊的意义,而且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有利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利于促进县域商品的扩张和市场竞争力上升,加快经济市场化进程;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应对加入WTO的挑战,加快国际化进程。
4、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外资引进力度。从产业政策的角度看,构成投资环境评价的基本要素,几乎都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有关。实证研究表明,随着高技术产业扩张,投资往往被吸引到县域经济发达地区,因为那里更容易得到熟练的劳动力、快捷信息和良好的商业服务。从宏观态势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区位模式更多是以集聚形式存在,在县域经济产业集群发展中,生产性服务业发达的县域经济的产业集群发展也较好。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然带来投资环境的改善和经济发展的飞跃。
二、当前生产性服务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生产性服务业产业总量比重较低,制约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我国服务业的内部结构来看,与国外相比,发达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已经占到全部服务业的50%以上,成为发达国家现代经济的主导产业。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仍处于非主导地位,发达地区比重也只有35%左右。目前,县域经济生产性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更低,既影响了县域经济第二产业的发展,又不利于县域经济第三产业的发展,制约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生产性服务组织规模偏小,高素质人才缺乏。随着县域经济中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对中介服务和市场要求快速增加,生产性服务企业发展迅速,但也产生盲目发展、数量膨胀的现象。很多生产性服务组织场所小、人员少、办公条件简陋是普遍现象,导致出现层次偏低、规模偏小、功能偏弱等问题。同时,县域经济中人才资源在质与量、专业与分布等方面也存在突出矛盾,已经成为制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瓶颈”。由于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还带来了服务手段落后、技术创新不足、业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3、政策环境建设不够充分,市场化程度还不高。尽管各个地方政府不约而同地越来越重视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型,但一些体制性困境让我们不得不对县域服务业的重复性建设而担忧。生产性服务业的新一轮无序竞争,不仅不利于县域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挥辐射作用,还将制约整个第三产业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由于体制因素,县域经济的服务业改革开放步伐相对缓慢,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还较低,在某些领域生产性服务业进入门槛较高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部门所有或行业垄断,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县域经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和扩张。
4、生产企业认识还没到位,生产性服务总体需求不足。目前,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少部门和企业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些地方重生产、轻服务,重视工业发展,忽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一些企业还是以企业内循环服务替代理应外包的战略合作。这些认识上的偏差,严重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生存与发展的空间,限制了生产性服务体系的规模化发展和量的扩张,导致县域经济生产性服务总体需求不足的状况。
三、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若干对策
1、转变观念,明确重点,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后,提供中间需求而非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生产服务业作为一种服务活动,在工业化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生产服务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到生产制造过程中,其角色应该逐渐从具有“润滑剂”效果的管理功能转变为一种有助于工业生产各阶段更高效地运营,以及产出价值提升即高附加值的间接投入。特别是后工业时代,生产服务应该更全面地参与到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而成为新型技术和创新的主要提供者和传播者,更应该具备“推进剂”效果。
当前,要在对县域经济生产性服务业的现状和结构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地方工农业发展的产业特色,从战略高度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进行科学规划,提出发展重点、发展策略和发展政策。围绕服务生产企业,积极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非政府机构的职能转换和体制改革,面向企业和市场需求,主动为企业做好金融、保险、法律、信息等相关服务,大力发展中介、咨询服务业。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要积极调整面向“三农”的服务业态度和服务方式,以提供快捷方便的生产资料服务、技术中介服务、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售后服务等新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来促进农村经济的结构升级和提速发展。
2、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打造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生产性服务业是今后服务业发展最重要的方面,推进县域经济的工业化进程,必须立足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和带动。要以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精神,以更加开放的力度,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机制和制度保障。一是加大财税支持政策。将生产性服务业纳入相关产业政策的扶持范畴。二是制定合理的市场准入门槛。继续深化生产性服务业事业单位的市场化改革,将适合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事业单位职能彻底推向市场,允许不同所有者资本进入相关垄断性行业。三是建立健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标准体系。尽快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等行业和领域的统计指标体系,使作为新的产业态势的生产性服务业资源、信息、数据得到有效的获取和共享;建立预警、预测和信息发布制度,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四是加快设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对产业集群内重要且薄弱的生产性服务行业,设立专项资金予以鼓励和支持。五是有序承接国内外服务业转移。政府应将招商的重点逐步放在生产性服务业上。
3、拓宽渠道,优化人才结构,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知识性、专业性和创新性等特征,因而对人才有比较高的要求。目前,在县域经济一线人才匮乏问题十分突出的情况下,亟需突破生产性服务业方面人才的瓶颈约束,拓宽渠道,努力集聚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一是落实和完善人才政策,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采取措施吸引急需的专业人才。大力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注重策划人、经纪人、中介机构、服务品牌等商业智力的引进工作。二是加大人才开发的力度,自己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加快培养社会急需的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现代传媒、现代物流、中介服务及国际贸易等管理9dozctIpP8lgHzNUC55GrBTA0XT+O6xuezprZyY5IeA=和经营方面的人才。加大职业教育力度,积极发展职业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三是进一步完善人才信息库和人才服务机构建设,健全生产性服务专业技术人才从业资质、职业资格制度,不断提高生产性服务从业人员素质。四是建立一批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市场维护、行业自律、沟通信息和加强合作的积极作用。
4、实施品牌服务战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在推进县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培育和树立服务品牌,通过培育服务品牌,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一是制定生产性服务业品牌战略发展规划,确定县域经济生产性服务业品牌战略的近期发展目标和中长期发展目标。二是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扶持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向创品牌企业倾斜,加快创品牌企业做大、做优、做强的步伐。如对新确认为国家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和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的生产性服务企业,要给予奖励。三是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品牌意识。要增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品牌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引导企业树立生产性服务业品牌也是县域经济发展重要支撑的意识;动员全社会力量创品牌、保品牌、壮大品牌服务,形成独具特色的“服务品牌经济”,提高县域经济生产性服务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
5、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开放领域,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不断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的投资环境,扩大开放领域,可以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一是以研发服务、成套服务和系统集成为突破口,加强与发达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合作,积极引进并借鉴世界先进生产性服务业的管理方式、经营理念和发展模式。二是主动承接服务业的转移,加快物流、科技、金融、商务、信息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大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企业进入,吸引著名公司的采购、营销中心等分支机构落户,重点引进高知识含量、高技术密集度和高附加值的技术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法律服务、国际商务服务项目。三是扩大服务贸易份额,支持有条件的生产性服务企业“走出去”,使生产性服务业在更广阔的空间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泉州市委讲师团)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