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亮剑”精神

2007-12-29 00:00:00王大伟
中国教师 2007年4期


  回眸1977年恢复高考,弹指一挥间,已经30年了。回首往事,这30年感慨颇多。30年前,北京师范大学给了我们什么?事实上大学时上课的内容大部分都忘了,我们能记住的只有几句话。那时上中国教育史课,至今还能记起两句话:一句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句是“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我们今天回顾30年前的高考,所讴歌的就是那种青春的火焰和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恰恰是这30年来推动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原动力。
  
  高考回忆
  
  我高中毕业后在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做工人。那是一个生产秘密器材的工厂,我的工作就是每天扛木头,非常辛苦。忽然有一天,人们之间传说着一个未公开的消息,说是要恢复高考。对于我们来说,那简直是黑暗中见到了明灯。从得知这一消息到高考只有41天时间,我借了中学的21本书,也就是两天要看完一本书。白天扛木头非常辛苦,晚上六七点钟到家,母亲给我做晚饭,我会在床上睡一觉,醒来就开始彻夜背书。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此时才真正体验到这句话的含义。时间紧张到什么程度呢?两次小便要合到一起,这样就可以节省一次小便的时间。21本书就是这样背下来的。现在的孩子高考是很辛苦,家长都对他们深表同情和不安。但是跟我们那时比比,这些孩子有书念是多么幸福啊!他们根本不知道,在没有书读的漫长黑夜,什么叫幸福!
  那年文科的录取率是50:1。所以进考场,就意味着你要打败同一考场的另外49人。考试好像连考三天,从进考场的那一刻起,我的心脏就在剧烈跳动,心跳在加速,脸上发烫。就这样不停歇地写着,写着……慢慢地我发现两个监考老师总会长时间站在我身后,我自信我的答卷一定是这个考场里答得最好的那份。那年的作文题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我就从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逝世说起,说到天安门广场上如海的花圈,说到“四.五”运动,北京人的愤怒与沉着;讲到那年夏天工厂的拼搏,秋天金色的收获。青春就像太阳一样,有无限的光和无限的能量。青春就像严冬之后的青草,漫山遍野有无限生机,如火如荼浩浩荡荡。每考完一场,我都会算分,每次算分都在95分以上。也就是说41天,21本书,每科95分的成绩,这不是青春的奇迹吗?最后发榜时,每一科都不负我所望。出乎意料的是作文却不及格。其实我的作文不仅在班里第一,在整个中学也是数一数二,我老觉得那天给我判卷的老师肯定是孩子生病,没认真看我的卷子。
  那时高考家长是不管的,不会出现现在考场外万头攒动的局面。考场里又是一群什么人呢?农民、工人、兵团的战士、挖煤的矿工。他们穿的是蓝色和绿色的单色的衣服,每个人的膝盖上都有一尺长的补丁。就是这样一群人,几十年后成为了中国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脊梁。
  那年的录取点在崇内旅馆,母亲接到电话,让我迅速去崇内旅馆。门口有三五个人围着,里面出来一个带眼镜的老师,他就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祖二春。那时录取要单位医院开证明,证明里有一条说我小时侯得过面神经麻痹(就是歪嘴),所以祖二春老师要看看我的嘴到底歪不歪。为了证明我身体很健康,我母亲还照着我的肩膀狠狠的打了两拳。其实那年有好多伤残人士也上了大学,比如师大数学系有位同学每天架着双拐去吃饭。我真感激那个时代的宽容。那时电信业不发达,家PYpZen9dUM4YJD1z9jUP4w==里有电话的不多。当时要录取一位叫韩民的同学,他的父亲是北京军区的军官。而我们家也是军人,所以我母亲回家后整整一天什么都不干,每隔三五分钟给韩民家打一个电话,终于通知到了他的爸爸。那时大学生很值钱,不亚于清朝中举。我的脸上挂满笑容,无数家长充满喜悦,整个中国也看到了希望和光明。
  
  “亮剑”精神
  
  77界这一届大学生,历史应该永远记住他们。他们是从工农兵学员到以后的现代派大学生的过渡,是在荒漠中手持火炬的先锋,是在航海中最先找到陆地的水手。他们这代人,高考前知识并不多,很多人没上过学,所受的教育只有一本《毛主席语录》。以我为例,我连汉语拼音都不会,就连现在一写字,都会有连篇的错别字。可是他们却是一群有着英雄主义情结的人,他们认为人生最大的满足就是去堵枪眼,去炸碉堡,他们认为最崇高的感情是热爱祖国,而这30年,历史证明了他们不愧于时代所赋予的希望。
  我们特别能吃苦,我们是师范生,每月国家给18块5的伙食费,每月我父母再给10块钱的生活费,上了四年大学花了家里500块钱。伙食很差,一顿只有一个馒头。地下有个大笸箩,里面全是窝头,管够。每月10块零花钱,还能有节余。一次上体育课,我把毛背心挂在单杠上丢了。那个月用6块钱买了个毛背心,用4块钱过了一个月。充实并快乐着。
  那时班里的同学之间年龄能相差10岁,从应届生到老高三、兵团战士。很多大哥大姐孩子都很大了,两代人同上一个班。很多人在二十六七岁才开始学习英语,但他们能够以神奇的速度掌握英语。很多人在国外读了博士,成为中国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他们身上所体现的那种永不言弃、越挫越奋、后发制人、刚毅不屈的精神,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叫“亮剑”精神。这种精神已经很难在新一代大学生身上看到了。这些人是一些特别能创造的人,他们在极度贫乏的知识储备下,在各行各业进行了创造性、开拓性的研究,很多人成为某一学科的奠基人或引进者。我们班劳凯声同学后来成为我们教育学界学术上的领军人物,闵维方同学现在是北京大学的党委书记。那个伟大的时代是一个需要英雄,又哺育英雄的时代。我有幸成为这一群人当中的一分子,并深深地向我的师哥师姐致以崇高的敬意。
  这一代人心里只有一个情结,就是祖国。从矿工、农民、士兵、学生,他们从最基层走来,肩负着沉重的历史负担,谁也不知道他们能不能担负起这个担子。当时有人说,中国的教育耽误了20年。他们必须把这被耽误的20年时间夺回来。他们咬着牙,默默无闻地承受着,拼搏着,奋斗着,历史证明,他们出色地完成了时代给他们的答卷。他们并不是大人物,也没有挣到大钱,也许他们就是一个教师、一个干部。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步入中年甚至老年,30年后当同学们再聚会时,昔日的男孩头发已斑白,漂亮的女生也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但他们身上所迸发出的青春热度将永远载入教育的史册。他们的拼搏精神,吃苦意识也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宝贵财富。请允许我用我所记得的师大所教的话作为结尾,那就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