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关于善后防务的认识、讨论与决策

2007-12-29 00:00:00贾小叶
人文杂志 2007年4期


  内容提要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国门,却没有引发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学界一般认为是传统的天朝观念和夷夏观念为其主要绊脚石。本文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善后防务入手,认为中国近代化难以启动的主要原因可以归为道光帝等人急功近利的心态,和地方督抚将帅因循守旧的官场作风。
  关键词 第一次鸦片战争 善后防务 近代化
  〔中图分类号〕K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7)04-0150-07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国门,使得素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政府遭受了割地、赔款的屈辱。战争的创痛与屈辱并没有使清政府就此走上图谋自强的道路。直到20年后再度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创痛,清政府才开始了图谋自强的洋务运动,是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然而,中国的近代化何以没有发端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而是延迟了20年之久?本文拟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善后防务问题入手,通过深入剖析清朝决策层对于防务的认识、讨论与决策过程,以期对解答此期中国近代化未能起步的原因。
  
  “权宜之计”与“经久之策”的思考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的战守决策经历了从理喻、威服到“羁縻”的转变。而且在屡战屡败之后,天朝君臣便对传统的驭夷路数作出反思。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初起之时,清朝君臣对西方的认识是无知的。在他们的观念里,西方唯一的优势就是船坚炮利。而且即使这一认知也是得之传闻,至于其船炮究竟如何坚利,无人知晓。可以说,清政府的战争决策是以种种关于西人的传闻与臆测为基础的。最初的茶叶、大黄之说,使朝野上下一致认为一旦断绝贸易,即可制服英国。之后,夷人腿脚不灵、不善陆战,夷船吃水过深,易于搁浅等陋见,就成了前线将帅制服英人的重要依据。1839年,林则徐、邓廷桢在会奏时,不无自信地说:
  夫震于英吉利之名者,以其船坚炮利而称其强,以其奢靡挥霍而艳其富。不知该夷兵船笨重吃水深至数丈,只能取胜外洋,破浪乘风,是其长技。惟不与之在洋接仗,其技即无所施。至口内则运掉不灵,一遇水浅沙胶万难转动,是以货船进口,亦必以重赀倩土人导引,而兵船更不待言矣……且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其腿足裹缠,结束紧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注:《林则徐集》奏稿(中),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676页。)
  然而,随着战争的进行,沿海将帅为其错误的认识付出惨重代价,其对西人的认识才渐趋真切。当东南沿海城池屡陷之后,刘NE021珂不无痛心地说,“论者本谓该逆不长陆战,而两年之中,该逆之掠地攻城,皆在陆路,且能爬越山岭,又有汉奸为之引导,各处路径较我兵反为熟悉。其阴谋诡计,复在出我所备之外,使我万难防闲”,“议者以尖山口内,水浅沙淤,恃以无恐。不知该逆之杉板船到处可达,原不论水势之深浅”(注:齐思和整理:《筹办夷务始末》卷四十四,道光朝,中华书局,1964年,第1680页。。战争结束后,刘NE021珂“又亲至该夷当日登山各处,逐一查阅”,发现夷人攀登之处“皆属崎岖险峻万难登陟之区”,因之慨叹道“初不料该夷竟能履险,该夷毫无畏惧,益信该夷仅长水战之说,实非笃论”。③《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六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37、653页。)两江总督牛鉴在战后写给刑部的供词中,也道出了成见之不足信:“或又谓夷匪腰脚甚直,能水战而不能陆战,能乘船而不能乘马,此又不然。当该逆围困江省之时,黑夷运炮,排设城外,各山白夷驰马山顶,上下如飞,始知人言不足为据。”在列举了种种从战火中获得的教训后,他感叹道,“凡此情形,非但局外者不能尽信,即江南沿海之民人,在事文武各员弁,非身经目击者,断不能道其详而知其难。”③在目睹了城池失陷、将帅捐躯之后,沿海将帅先后认识到,拥有“坚船利炮”的西人决非清军所能制服。英军攻陷乍浦之后,耆英、刘NE021珂等在会奏时,如是说:“此时战则士气不振,守则兵数不敷,舍羁縻之外别无他策,而羁縻又无从措手。”《筹办夷务始末》卷四十八,道光朝,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813页。)在战守不利之余,就只有“羁縻”之一途了。于是,驭夷之道便从“威服”转变为“羁縻”。
  2007年第4期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关于善后防务的认识、讨论与决策
  “羁縻”是战败后的不得已之举,此中的无奈,前线将帅屡屡言及。1843年,耆英、伊里布、牛鉴在被迫接受《南京条约》时说得更为痛切:
  伏思臣等此次酌办夷务,势出万难,策居最下,但计事之利害,不复顾理之是非……第念寇势方张,据我要害,四肢之患,渐成腹心之疾,若不藉此转机,速为招抚,该逆夷豕突狼奔,何所不至?且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