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中国经济在扩张性运行中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流动性过剩,而且由于其特殊的形成机理和 独特的金融环境,传统的调控手段已经力不从心。防止流动性的进一步泛滥,需要在经济发 展战略、外汇管理体制和金融工具的创新等方面深耕细作。
关键词 流动性过剩 双顺差 货币政策 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 X(2007)04-0087-07
截止到2007年4月底,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超过35.9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同比增长25.5%,A股市值突破17万亿元——一系列重磅数据说明持续了三年之久的流动性 过剩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还暴露出可能恶化的趋势。消除过剩的流动性成为了时下中 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必须破解的最重大现实课题。
一、流动性:过剩与泛滥
“流动性”一词首次出现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宏观经济学奠基人罗纳德•凯恩斯名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中。1930年代初期,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一场灾难 深重的经济大危机,刚刚走上美国总统位置的罗斯福以开明的姿态向社会征询拯救经济的良 药秘方,凯恩斯及其经济学理论应运而生。这一包含着“流动性陷阱”、“扩张性财政”等 一系列政策范畴的所谓“凯恩斯经济学”最终上升成为了“罗斯福新政”,并将美国经济从 悬崖边上拉了回来。不过,中国经济目前所面对的严峻挑战不是“流动性陷阱”,而是凯恩斯和罗斯福时代所没 有碰到过的“流动性过剩”。对于这一金融学名词,英国出版的《经济与商业辞典》解释说 ,这是指银行自愿或被迫持有的“流动性”,超过健全的银行业准则所要求的通常水平。在 笔 者看来,认识流动性应该看基础货币。从企业、公司的角度来看,都有一个头寸的问题,个 人也是,钱被用来购房,或者买了股票,就没现金了,就是流动性不足;但是我们所说的流 动性不是指微观场合,而是指整个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整个国民经济体系流动性的标 志则是基础货币。所谓基础货币是指流动当中的现金,还有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就 是存款准备金,这两个数额若比较高、比较大的话,就意味着流动性过剩问题比较突出。
由于视域的不同,人们在实际中对“流动性过剩”的判断又有不同标准,自然对于流动性的 过 剩程度就得出了差别很大的结论。如有学者在衡量流动性过剩量时,用了如下方法:即外汇 储备1万亿美元相当于获得8万亿元人民币,央行发行票据对冲掉2万亿元,再乘以乘数,就 得出中国存在30万亿元过剩流动性这个数字(吴敬琏)。又有学者用商业银行存贷款减去银 行购买的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和企业短期债以及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方法,得出了中国 的流动过剩的资金只有1.1万亿~1.2万亿元的结果(钟伟)。还有学者通过计算央行到期 票 据以及新增外汇占款,推算出其可能释放的流动性在3.6万亿元左右(巴曙松),等等。
的确,数字游戏在不同人的手中有着不同的玩法,但中国“流动性过剩”确实是一个无法否 定 的客观事实。笔者通过对最常用的衡量流动性的指标即M2(广义货币)与GDP的比率计算后 发现,这一指标在中国目前高达165%(按照2006年底数字,GDP为20.9万亿元,M2为34.6 万 亿元)。而根据世界银行和美联储的数字,2006年美国GDP总值为12.9万亿美元,M2为7.1 万亿美元,美国货币存量相当于GDP的55%。中国的货币存量已相当于美国的60.6%,GDP总 值却仅相当于美国的20.2%,如果换算成同等经济规模,中国的货币存量就是美国的3倍, 或比美国整大出2倍。
我们还想指出,尽管中央银行针对流动性过剩问题频频出拳,但结果却收效甚微。资料表明 ,在去年扣除经济增长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出现约6000亿元左右的过剩资金的基础上,今年的 流动性过剩状况仍然还在恶化。来自央行的统计数据显示,5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 为36.97万亿元,同比增长16.74%,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3.03万亿元,同比增长1 9.2 8%,增幅比上年末高1.8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0.73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 为2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