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模式:人类文明发展多样性的一种探索

2007-12-29 00:00:00常修泽
中国经贸导刊 2007年22期


  一、人类现代化发展的大趋势与历史的多样性
  
  综观二战以后人类发展理念的演变,大体可以看出一个基本的脉络:一开始都强调经济总量的增长,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社会矛盾的突出,人类发展增添了对“社会结构”和社会问题的关注;继而到了七八十年代,随着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又增添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80年代后,随着人权保障的兴起,人类发展又增添了更多的“人文关怀”,“人类发展指数”应运而生并受到普遍关注。60余年来,由“物”到“人”,由经济发展到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人自身的发展,这是当今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总体趋势。
  在中国,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其基本内涵是在以人为本的宗旨之下,实现“四位一体”的发展,即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人自身的全面发展。这次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核心、要求和根本方法做了深入阐述,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中国化的发展理念体系。
  科学发展观的贡献,并不在于超越人类共同发展理念,“原创”一套新的发展理论体系,而在于结合中国自己的国情,寻求一条具有中国特点的发展道路。
  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模式是可以多样化的,或者说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这是研究有中国特点发展模式的基本背景。有中国特点发展模式是人类文明多样性中的一种。
  
  二、对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国情特点的几点思考和概括
  
  “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五个远景特征”国家的论述,对我颇有启发。我思考了中国向现代化迈进的五个“起点特征”,概括为以下五点:
  第一,中国是一个经济不发达且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显著的国家。第二,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尤其是农村人口占很大比重,而且自然资源禀赋并不丰裕、环境承载能力也不够宽松的国家。第三,中国曾经是一个经历过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又没有经历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充分洗礼,民主传统比较薄弱的国家。第四,中国曾经是一个计划经济体制根深蒂固,现在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需要 “攻坚”的国家。第五,中国曾经是一个长期闭关锁国,改革开放以后才“睁开眼睛看世界”,正在寻求与世界“亲和”的国家。
  同时具备以上五方面特征,在世界190多个国家中,比较罕见。中国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推进现代化事业的。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和理性的把握。
  
  三、基于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建设的几个着力点
  
  (一)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主题
  1、推进中国特色的工业化
  现在中国的工业化到了什么程度?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大体判断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基于中国制造能力较强和劳动力丰沛的特点,中国大力推进制造业发展。以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04年数据进行计算:在全部工业总产值22.2316万亿元中,制造业产值19.386万亿元,占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