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人口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
2007年末,预计全国总人口不超过13.24亿人,自然增长率6‰左右,保持了低生育水平的稳定。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西部地区“少生快富”工程等各项政策的逐步落实,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初步形成。迄今为止,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基本覆盖全国范围,惠及绝大多数符合政策条件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目标人群扩大为219.4万人。“少生快富”工程惠及7万多个家庭。坚持把基层管理和服务网络建设作为重要基础工程来抓,积极推进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安排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5亿元,支持756个农村基层服务站建设,进一步强化了农村基层服务能力。
(二)提高人口素质机制得到加强
加强优生监测,努力减少出生缺陷发生的风险因素,全面启动“出生缺陷干预工程”。目前,全国40%省(区、市)成立了出生缺陷干预工作领导小组,60%以上县级计生服务机构不同程度开展了优生实验室筛查。
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全国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上升到98%,初中毛入学率提高到97%,青壮年文盲率目前已降到4%。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大覆盖面工作进展迅速。群众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面启动。目前,我国人口平均期望寿命72.95岁、婴儿死亡率17.2‰和孕产妇死亡率十万分之41.1 ,三项指标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优于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
(三)人口结构变动平稳
针对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的问题,继续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计划生育女儿户家庭的经济社会政策,初步建立、完善有利于女孩及其家庭发展的有效机制。同时,严厉打击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非法进行选择性别的人工中止妊娠等行为,努力营造有利于女孩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采取综合治理措施,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势头。老龄化水平进一步提高,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11%。老龄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
二、当前人口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稳定低生育水平面临较大压力
有关抽样调查数据显示,3/4以上农村妇女、61.8%的城镇妇女都希望生2个以上孩子,理想孩子数为两个的妇女绝大多数想要至少一个男孩,表明现行生育政策与群众生育意愿之间的矛盾依然十分尖锐。
预计近一个时期全国生育水平总体稳定,出生人数有增加可能。究其原因:一是政策内生育水平有所回升,独生子女政策内生育率将有所提高。二是政策调整效应开始显现,部分省区取消生育间隔规定,短期内二孩出生人数增加。三是流动人口政策外生育问题突出,管理难度大。四是人口结构性增长压力持续增大,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期时期的新增人口大量进入婚育期,将形成一个出生小高峰。
(二)人口出生缺陷发生率有升高的趋势
近年来我国出生人口素质状况令人担忧。据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的出生缺陷监测结果显示,2001-2006年全国出生缺陷发生率分别为104.9/万、111.2/万、129.8/万、128.4/万、139/万和145.5/万,上升趋势明显,需要认真研究,高度重视,并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三)出生人口性别比仍然偏高
据国家统计局2006年度人口变动抽样调查,2006年出生性别比为119.25,大大超出国际公认正常值范围。
(四)老龄问题逐渐显现
由人口年龄结构决定的老年人口规模和比例正在迅速增加。迅速、大规模的人口老龄化,可能在若干年后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五)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大
1亿以上的流动人口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的常态,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相对不足。由于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使流动人口成为管理和服务盲区。目前全国政策外生育中流动人口约占2/3。同时,流动人口中青壮年比例高,使一些农村地区形成特有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现象,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三、应对措施和建议
(一)坚持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高度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从农村和流动人口等薄弱环节入手,大力加强基层和基础工作,继续完善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提高计划生育服务能力,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切实保持低生育水平的稳定,为实现2020年比200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提供必要的人口环境。
(二)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提高人口素质
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加大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视和加强群众体育,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加强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全面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建立完善的满足育龄群众生殖健康要求的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尤其要抓好农村基层服务设施建设,为农村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大力实行出生人口缺陷干预措施,尽快实行免费婚检制度,广泛普及出生缺陷预防知识,做好优生优育咨询指导,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提高育龄群众优生优育的知识水平和行为能力,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干预,减少出生缺陷人口。
(三)加快薄弱环节建设,着力改善人口结构和分布
高度重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口计生委等部门关于广泛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行动计划的通知》精神,继续采取有效措施,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老龄服务体系。巩固居家养老的主体地位,建立以家庭为核心、社区服务网络为依托、基本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在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的同时,强化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尤其要以高龄失能老人为重点,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步伐。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为老服务,增强全社会敬老、爱老、养老意识。
深入研究人口流动与迁移问题,把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作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定科学的与主体功能区相衔接的人口政策。建立适应人口流动的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将流动人口纳入正常的社会管理体系。
(四)建立系统科学的社会政策体系和稳定的资源支撑体系
进一步完善与人口问题密切相关的户籍制度、计划生育、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劳动力市场、流动人口管理、城市建设等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加快各项改革进程,做好相关社会政策的衔接,形成合力,避免政策抵触或削弱。加大政府财政对这些领域的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基层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技术条件,共同构筑我国人口安全网。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