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写我史

2007-12-29 00:00:00徐昭宇
人民音乐 2007年4期


  由上海市第二期重点学科(特色学科:音乐文化史)主办,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协办,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承办的“2006音乐美学专题笔会”于2006年12月10—11日在上海音乐学院隆重召开。
  本次笔会以“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问题研究”为主题,希望透过与会专家的交流讨论,提出对于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研究发展的反顾与反思,并汇集意见,凝聚议题,发为专论,编撰成书。
  与会代表有:韩钟恩(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茅原(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牛龙菲(音乐学家)、宋瑾(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副所长)、赵宋光(星海音乐学院前院长)、杨和平(浙江师范大学音乐研究所所长)、萧梅(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科研处长)、金兆钧(《人民音乐》编辑部主任)、范晓峰(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孙佳宾(吉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马卫星(哈尔滨艺术学院教授)、蒋存梅(福建师范大学)、郭树荟(上海音乐学院)。列席者有来自北京中央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各四位音乐美学专业研究生以及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美学专业研究生8人。
  第一天会议围绕在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问题的讨论上,每位代表发言15分钟,之后并展开讲座会议开始由萧梅教授以上海音乐学院在作为“上海市第二期重点学科:特色学科——音乐文化史”的基地所开展的,由此重点学科的学科建设规划、研究队伍建设、学科研究、举办活动、已有的科研成果、学科发展设想、学科管理各项工作做了简介。
  之后,韩钟恩作为会议发起人,为此次会议的主轴定调。他希冀“通过我们自己的手来撰写我们自己有部分亲历的历史”,对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的研究作一总体的反思,并深掘问题,以此研究成果探求未来发展的方向。他提出以下9个问题,提供与会者的发言依据:
  1.历史断代问题;2.类别划分问题;3.学会历史;4.学校共同体;5.基本问题;6.专题研究;7.争鸣问题;8.教学问题;9.学科发展史
  韩钟恩最后总结说,音乐美学学科要想在现有条件下取得长足的进步,必须在学科基地、人才队伍、科学研究、学术活动、教学辐射等方面不断明确建设目标,持续加大建设力度,不仅依托一个个常态体制而且要依靠一个个可行的长效机制。
  之后,罗艺峰关于研究之课题范围亦提出其具体的归结:
  1. 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问题史;2. 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观念史(感受还是美丑学);3. 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范畴史(如“临响”、“观乐”等);4. 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方法史;5. 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交流史;6. 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出版史;7. 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史。并在他认为的问题史里提出两项重要基点:一是哲学基础的观察,这是个重大的问题,也是音乐美学如何生存下去的问题;二是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的范式表述问题,如二元对立观等。
  以下就与会代表发言略作整理。
  一、历史断代问题
  罗艺峰认为断代问题不仅在实际操作上需要解决,而且非常重要的是反映出我们当代人对历史的一个基本认识问题,比如古代音乐史的断代就没有很好地解决,朝代史和社会史作为音乐史的架构的大框架始终没有突破,一个很显然的道理是朝代变了但是音乐却没有突破,音乐思想也楞能没变,反过来讲一样,音乐思想变了,但是朝代没有变。所以对20世纪如何断代,罗老师的结论是要高度地学术化、问题化,而不是以表面的音乐之外的现象作为我们断代的标准。
  赵宋光则提出简明而具体的断代建议供与会者参照。他认为在20世纪上半有两块:初期的王国维等和萧友梅等,20世纪后一半是三块还是二块还有待讨论:建国后到十年动乱比较零散和各种各样的情况;80年代后以音乐美学学会成立为标志;还有在90年代是否可以找到标志性的新的起点。
  二、教学问题
  教学问题是此次会议上交锋最激烈的议题。对于是否该有一放诸四海皆准的本科生音乐美学教材,大家相持不下。首先发难的是杨和平,他对于目前已出版的音乐美学基本理论教材提出反省,认为想把这个学科建设好,本科生音乐美学教材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因为它是传播、传承音乐美学的重要载体和参照。在研究音乐文化史的过程中,如何做出一本概念清晰、范畴明确既能讲得生动,又能提供参照的教材,是个重要的课题。
  牛龙菲提出,从教学出发,给学生介绍那么多未定的概念、未定的命题、未定的思想、未定的见解,是有些冒险的,确实需要不论在章节结构上、体例上和基本问题的梳理上和学科定义上都比较明确的一个教材,这就有点类似孔子标准像。但这个学科本身是不成熟的,有很多问题是没有定论的,不可能像物理学、化学、几何学一样有成熟的教材,但是它却正迫切需要成熟的教材。现在社会一方面需要标准化,一方面又需要张扬个性,究竟从体制上如何保持这种标准化与个性的必要张力,可能是这场音乐美学笔会的题外之意。
  黄汉华认为我们现在的教材没有比较稳定、比较清晰的概念体系,之间的从属关系、逻辑关系不明确,这是我们在教学中碰到的最大问题。
  郭树荟、马卫星及蒋存梅都提出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经验供大家参照,且大多数与会者都同意罗艺峰所说的“暗度陈仓,偷梁换柱”,选一本架构较好的教材,塞进自己的“私货”,丰富它的内容,调整它的视角。
  三、学科建设与发展问题
  对于音乐美学学科发展问题,是与会代表讨论最热烈的一个议题,总结大家的发言,可归纳出由两个视角来思考,一是对于音乐美学自身发展的深化研究,一是与别的学科相互交往的开展。
  杨和平认为应对20世纪美学基本问题的梳理、总结与发展的研究,做出我们自己的理论评判和价值判断。孙佳宾认为音乐美学的研究除了一些基础的必要工作之外,还要关注音乐的创造、音乐本体、音乐实践、音乐审美。对搞原创的人的关注有助于对音乐美学本身问题的思考。罗艺峰则认为除了保持音乐美学自身的品格以外,很有必要打开视野,对历史学和音乐美学的关系以及其它相关学科与音乐美学的关系做广泛的研究。而就音乐美学自身的思想性来说,他认为应把20世纪的思想史作为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研究的一个必要的参照来考虑。金兆钧从一个音乐杂志编辑的角度来看待学院与现实社会现象的问题。他认为音乐学界面对全方位的,几乎是所有音乐家都卷入的音乐现实,应该给出一个学理上的剖析、回答或解释,且应该旗帜鲜明地提出意见和引起争论。马卫星也认为音乐美学要关注现实,应与社会其它门类,各种艺术思潮相结合。
  由于新葛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第二版取消了“音乐美学”(Aesthetics ofMusic)词条,代之以“音乐哲学”(Philosophy of Music),引起与会学者对于音乐美学学科未来何去何从的讨论。牛龙菲认为中国音乐美学家对此问题不能回避,究竟是音乐美学的史学化,还是音乐美学的哲学化,还是哲学的美学化等等,可以提出很多命题,但是归根结底必须有我们自己的回答。宋瑾认为这是一个学科约定问题。美学从感性学感受学出发,哲学是终极抽象。范晓峰在对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学科界定做了梳理之后发现:对学科性质的理解和阐释各有不同。大致有三种认识:1.音乐美学即音乐哲学;2.音乐美学偏重于审美;3.音乐美学是交叉学科,既是艺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同时又是音乐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对于学科发展的基础,茅原以这几年潜心读书的心得提出,音乐美学学科的持续发展应该建立在哲学方面及音乐技术工艺方面的积累。牛龙菲跟着提出“恶补说”,一是哲学上的恶补,从哲学的最根本基础来恶补;二是乐养上要恶补,并强调音乐美学家必须做到,在哲学界可以跟第一流的哲学家对话;在音乐技术理论方面能跟音乐家对话。宋瑾提出作为一个音乐家应有的基本条件——音乐学“四大件”:1.音乐的体验。说什么必须要确实品味过,像局内人那样;2.大量的阅读,并内化成知识;3.思考,有思考才有创见;4.写作。孙佳宾认为培养人才要有结构化的知识,我们学习音乐美学的人应该精通技艺、搞通作曲技术理论、大量聆听音乐作品,另外在上层还要有哲学、大美学、艺术学、音乐史,这些建立好之后,回头再来说音乐美学的问题。如此才能掌握系统化的方法和研究。
  
  四、基础问题
  杨和平从教学的角度提出,音乐美学界对一些基本问题至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例如内容与形式、音乐形象问题、音乐存在方式、阶级性、自律和他律等问题,应该对这些问题重新作深入的研究。牛龙菲也认为一些音乐美学上的基本问题,如一与多,变与不变,确定与不确定,“音心对映”等问题都尚未有明晰说法。黄汉华认为用什么视角,什么时代新的话语去阐释,赋予它新的内容,这涉及到音乐的边界在哪里的问题,用任何一种新的视角肯定会有不稳定的东西,需要过滤。范晓峰从各方对学科界定观念上的差距,引申出如果不做对前涉可行性分析,而直接从逻辑和概念开始去研究和关注问题,就会造成相同概念理解不同、做出不同抽解释,造成音乐美学研究界在基础理论概念的界定上缺乏共识。
  五、其它专题研究
  蒋存梅就音乐表演美学在20世纪研究不足之处提出看法,认为:第一,领域必须要拓宽;随着20世纪表演样式不断增加,以及民族音乐学的迅猛发展,对音乐表演的美学研究传统上限定在以乐谱为依据的音乐,而未涉及如仪式音乐或是20世纪出现的大量音乐表演现象。第二是研究待深化;音乐表演的本质是忠实与创造,对此二者研究的深化还需加强。第三是评价的问题;音乐比赛比比皆是,音乐美学对比赛应如何评价?孙佳宾提到从事表演艺术的人要比搞创作理论的人多得多,对他们来说,音乐的理解、解释和表现是最重要的问题。音乐美学对这些问题的研究需要做大量文章,为他们在理论上建立一些观念,然后在理论上提高我们的水平、能力和成果,影响操作层面对音乐的表达。宋瑾阐述了现代与后现代不同的思维方式,认为在传统的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上提出“音乐是什么”或者“什么是什么”的表达方式,与20世纪形成非常大的反差。进一步提出他对音乐体验与表达问题的看法,认为美不难,美学难。美在实践层面非常简单,而言说它是难的,要言说不可言说者,这就是美学的无奈。黄汉华从符号学来看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一是存在作曲家脑中意欲表达的存在;二是外化为乐谱符号的存在;三是实际音响的存在。从主观想象的音响存在,经乐谱中介存在,通过演奏转化为实际符号的存在,这其中还牵涉到三者之间的转换,即音乐作品原作的问题。最后归结到音乐是人的文化产物,所以我们应该从文化系统和它的行为当中去寻找它的本体隐含的有待转化的意义。
  此次专题笔会举行之际,正逢中国音乐学网站两周年庆,特别安排在2006年12月11日上午,举办“中国音乐学网两周年站庆暨专业音乐网络传媒发展战略研讨会”,详情可上网察看。(http://musicology.cn)
  徐昭宇 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金兆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