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声乐教学主要是“模拟教学法”①;当人们总结了经验,编写了理论书籍,就有了“教材教学法”;到了19世纪下半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的发展,特别是喉头镜的发明,声乐教学产生了“器官教学法”等。这些声乐史上的发展与变革,说明声乐演唱和教学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时下,现代音像传媒的发展成为一种巨大的产业,它对人们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在声乐演唱教学上的影响也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它借助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传播媒介传播音乐、娱乐大众,通过音像传媒自身固有的“保留”、“复制”、“传播”、“反复再现”等功能以及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视听效果好、便于欣赏等特点,从音乐欣赏途径和方式、审美情趣、教学手段、感知能力的拓展等方面对声乐教学产生诸多影响。
一、现代音像传媒“记录”“复制”和“再现”功能对声乐教学的影响
因为没有“记录”功能的录音和录像,在我国音乐史书上记载的战国时的韩娥和秦青“余音绕梁,三日不绝”②、汉代李延年“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唐代开元年间的许和子“喉啭一声响传九佰”③等等歌唱传说留给后人太多的遐想空间,加之声乐教学的抽象性,使得歌唱传承蒙上神秘的色彩。早期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悲歌、颂歌、婚礼歌、祭祀歌,中世纪教会圣咏、格里高利圣咏、世俗歌曲,文艺复兴时期声乐艺术的飙起以及后来歌剧产生,美声唱法的风行等,歌唱艺术都占据音乐艺术发展进程十分重要的地位,但遗憾的是人们无法聆听那段古老历史的歌声,更不用说准确传承和教学了。直到1877年留声机的发明,1895年电影的产生为标志,出现了以“记录”和“复制”为主要特征的音像传媒业。人们以电磁模拟方式将声音和图像“记录”在唱片与胶带上,才使得歌唱艺术能够“保留”、“复制”、“传播”以及反复地“再现”,使得声音、图像这一听觉和视觉感受变成物质载体,能够遗留下来。现在的人们可以跨越时空欣赏到“歌王”卡鲁索美妙的歌喉、欣赏到20世纪上半叶吉里、夏里亚宾、卡拉斯等等歌唱大师沁人心扉、令人陶醉的歌唱。这些以保留、复制、传播及反复再现为特点的音像传媒,让世人感受到了歌唱的艺术真谛,这对声乐教学的传承和研究意义
无比重大。
1. 对歌声真实再现,使教师建立良好听觉
都知道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一名好的声乐老师首先要具备听觉良好的耳朵,如同医生把脉看病,声乐老师靠听觉来纠正学生错误的歌唱毛病。音像传媒给声乐教学提供听觉和视觉的歌唱范本,为声乐教师良好听觉的建立提供了重要条件。教师通过长期而广泛地欣赏世界顶尖歌唱家的演唱音像,逐步建立起正确、客观、敏锐的声音识别能力系统,如准确判断学生所属声部,鉴别发声过程中紧与松、明与暗,准确把握学生歌唱状态和声音的规格、标准等。通过对歌唱作品音像的反复再现欣赏,教师即便对某一作品没有唱过,也能够从听觉上熟知并掌握作品的艺术处理,为教学提供诸
多帮助。
2. 丰富的网络资源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同样,音像传媒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音像传媒带来的美妙音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有可能因为欣赏到某一首心爱的歌曲或某一歌唱家演唱,学生会从此喜欢上歌唱这一行。大中专学生是广播、影视、电脑网络、音像商业娱乐最大的受众群,通过因特网传媒途径可以轻松欣赏到风格迥异的歌唱艺术。在线音像传媒可提供的音像资料非常丰富,学生可以轻松地从网络中下载歌曲的演唱、伴奏、乐谱,与各地的学习者交流学习和演唱感受,使用电脑制作音乐在电脑网络传播宣传自己等。目前“中国音乐教育网”“音乐教育在线”“音乐天地”“中国音乐网”等以及个人音
乐教育网站、各种音乐搜索网等点击率都很高。
二、现代音像传媒改变欣赏途径和方式对声乐教学的影响
现代音像传媒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娱乐的途径和方式,人们通过广播电视等种类多样的载体使得欣赏文化艺术的方式由“在场欣赏”变成“媒体欣赏”。人们不必直接到演唱会现场,就可以通过媒体以间接的方式获得欣赏。“媒体欣赏”一开始就具有通过同一内容反复“复制”而“传播”的功能,这种用音像载体记录作品、通过复制而传播的特性,使“大众传媒”的概念得以出现,即:①音像制品进入千家万户;②音像制品成为大众消费对象;③借助音像作品娱乐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④音像作品的趣味日益世俗化、平均化以迎合大众。再以电视转播演唱会的形式为例:看电视可以欣赏到歌唱者全方位、多角度甚至是特写镜头下细微的面部表情。与现场演出相比,演员的化妆就会更加生活化,歌唱表情也会更细腻。另外,因为有电声扩音,看电视转播的演唱会时音量大小是可以调节的,歌唱者的音量并不是最重要的,声音的美感放到了首位。而现场欣赏时,歌唱者首先要有足够的音量使观众清楚地听到,也就是常说的“让歌剧院最后一排观众听到”④,这是传统歌唱对歌唱音量的要求。电视欣赏时观众随意性大,不要求与歌唱者互动,不必顾及演员感受,不必鼓掌叫好,还可以随时换台,欣赏的主动权掌握在欣赏者手上。在唱法上,发达的音乐传媒极大加速了各种演唱风格与流派的交融,不同国家和地域的演唱差异得到相互学习和认同,使得唱法因流通而逐渐一致,在统一中形成个性,从规范化走向多元化,这些都表明人的审美情趣发生
了改变,从而影响到声乐教学培养目标的改变。
三、现代音像传媒丰富声乐教学手段,拓展学生感知能力
在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中更多的是口传心授,面对面一句句教唱。声乐教师之间缺乏交流,这对于学习、借鉴他人优秀教学成果,扩展视野,活跃教学和科研氛围都是不利的。而音像传媒产业派生的影音视听产品极大丰富了声乐教学的手段。声乐教材从一本本书面的文字图谱衍生出配套的视听资料,如:世界经典的歌剧、德奥作曲家声乐作品、意大利艺术歌曲,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声乐曲选集》配套的《声乐钢琴伴奏》音响系列等等。得到知名声乐专家亲自面授的学生为数总是有限的,而将名师教学成果录制成音像传媒产品,通过现代音乐传媒途径在社会上传播,极大地丰富了声乐教学手段和内容,规范了声乐教学行为,为广大声乐学习者和教育者提供了珍贵的学习和参考资料。⑤以前只有音乐学院为数很少的在校生有幸学习声乐,如今普通老百姓也可以模仿着学。特别是歌唱爱好者,他们很容易获得可以直观学习的途径和易于接受的效仿对象,声乐学习人群成倍增加,声乐教学形式和方法得到多元发展。如今音像传媒制品在多媒体音乐教室的使用使得音像教材引入课堂,声乐课堂教学不仅听觉上拥有悦耳动听的音质,而且视觉上拥有逼真形象的画面,教学变得更加直观。音乐电视作品(MTV)、电脑网络传播的音乐动画(FLASH)等多种多样的歌唱诠释方法不断拓展声乐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良好的视觉效果能带动其他的感官刺激,从而使音乐能够触及人们的内心感受。
四、现代音像传媒对声乐教学的消极影响不可忽视
1.防止声乐学习中的简单模仿和过度依赖现象
音像传媒通过在大众中传播,扩大了声乐学习受众人群,名家的声乐教学经验和方法也得以推广,但是声乐课堂教学实践中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要求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因此如何把握模仿音像歌唱的度、如何鉴别音像作品好坏、如何避免错误效仿等就难以控制。例如音乐电视MTV因视觉需要把精力过多放在画面效果上,歌者也为了视觉形象的自然美观,往往过分强调表演成分,或者采取假唱(对口形)方式演绎作品。这样就存在一种虚假误导的可能。而声乐初学者很容易被迷惑,不能真实了解演唱者歌唱状态,简单模仿不利于专业技能提高。现实中“歌星模仿秀”“千人一面”等歌唱不良现象与音像传媒的传播影响是不无关系的。一概的简单模仿不论从艺术贵在个性、贵在有创新角度来讲,还有从歌唱方法的科学性来讲都是不可取的。
另外现代音乐传媒传播音乐的过程是先“录制”后“再现”,演唱者会从适应录音环境到依赖录音技术,歌者在现场演唱的能力会不知不觉降低。失去了现场歌唱时观众产生共鸣会情不自禁地热烈鼓掌叫好,反过来掌声激励演唱者信心,演唱者和听众能够产生互动那种相得益彰的绝妙效果。
2. 防止不良音像内容的侵袭和音像噪音对听觉的生理影响
声乐学习也是一个对美的追求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防止不良音像内容的侵袭。一些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片面追求眼球吸引率,大量发布格调低下、低级趣味的内容。有人形容时下一些媒体的文化娱乐版是“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⑥传媒具有影响和引导舆论的功能,在大众欣赏和鉴别能力并不很高时,不能一味地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更
不能以自己的低级趣味去污染广大受众。
还有一种关于噪音的消极影响。一位英国医生通过精心的测试和分析发现,电视机和高保真音响所发出的喧闹声会使1/5的孩子发生语言和听觉障碍。长期配带耳机大声欣赏音乐或是听低劣音响的同学一定要注意听觉健康,要在欣赏音像作品的音质上把关,把音像视听和歌谱阅读、歌唱表演等艺术实践相结合学习。
五、 结论
人们在从事艺术活动时总是会烙上时代的印迹,如十六世纪假声歌唱盛行,为了获得较大音域与灵活性,出现阉人歌手;十八世纪初到十九世纪中,由于意大利歌剧演唱风格和声乐教学法的发展形成美声唱法(Bel canto)等等。如今声乐教学活动也不可避免地烙上现代音像传媒的印迹,现代音像传媒对声乐教学和演唱影响已是客观的事实。我们要做的是在声乐教学中正确引入音像传媒手段,在教学
曲目、欣赏内容、艺术实践中科学运用。
①刘新丛、刘正夫《欧洲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