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资深教授陈敏庄的部分学生自发出版了CD专集,深情地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挚爱和感激之情。
翻开CD,醒目的献词跃入眼帘:“我们是陈敏庄教授声乐从教五十年中不同时期受教的部分学生。基于感念师恩的共同心情,我们不约而同自愿组合起来,共同制作出这一套题名为《歌声的回应》的CD,献给一贯默默耕耘、甘为人梯、埋头教学而不求闻达的卓越的声乐教育家陈敏庄教授,以此聊表我们对恩师的敬意和无限的感激之情。”
感激之一源自于他们在声乐学习的初期都遭遇挫折,是陈老师向他们伸出了援手,并成功地引导他们一步步成为有所作为的歌唱家。陈敏庄老师五十年来在声乐教育领域默默耕耘、悉心奉献,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声乐人才。尤其令人钦佩的是将原本被认为难以成材的学生和在声乐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培养成出类拔萃的人材,如詹曼华、余佩敏、曹铮、王红星等在当今国际和国内声乐舞台上活跃的歌唱家。
詹曼华1979年从贵州山区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预备班(差生班)。入学后詹曼华因基础差,条件不太起眼,与同届新生差距太大而找不到声乐老师。当时的她因一时看不到学习前途与未来希望而深感失落。经陈老师的悉心调教,四年半之后,次女高音詹曼华以在校生的身份,代表我国参加1984年维也纳国际歌剧歌唱家大赛。她力克各国的强劲角逐者,夺得了大赛第一名,为祖国争得了荣耀。至今她还坚持认为当年她是站在陈敏庄老师的肩膀上才能得奖的。赴美国留学并居留美国的詹曼华活跃在国际声乐艺术舞台,在歌剧《卡门》《水仙女》《塞维尔的理发师》《浮士德》《湖女》等歌剧中担任主要角色,受到广泛的好评。俄罗斯音乐杂志上说:“花腔次女高音詹曼华以她那罕见的美妙歌喉、自然的音乐风格、艺术家的高雅气质和精湛的演唱技巧,赋予罗西尼歌剧咏叹调以新的魅力。”Die Opernwelt说:“从来没有人能像詹曼华那样把罗西尼的塞米拉米德(Semiramide)演唱得如此精彩绝伦。”
余佩敏、曹铮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时因为嗓音条件并不出色而一时找不到声乐指导教师,心急火燎的余佩敏与曹铮只能求助于声乐系的领导,系领导表示:还有一位陈敏庄老师尚在外地即将返校,等陈老师回来看是否能接受她们。不几天,陈敏庄老师回来了,她二话没说就同时收下了这两个“没人肯要的”新生。她们从此开始了幸运的声乐学习之旅。余佩敏、曹铮最后也都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如今都活跃在国际声乐舞台上。
1989年,走出校门的余佩敏在上海乐团的许多重要演出中担任独唱和领唱。她先后在《黄河大合唱》中演唱《黄河怨》、在奥尔夫的《卡尔米娜·布拉纳》、莫扎特的《安魂曲》、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海顿的《四季》、马勒的《第四交响曲》、东亚运动会闭幕式的音乐会上担任女声独唱和领唱。1996年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的演出。同年,经法国驻华大使馆的推荐,余佩敏应邀赴法国从事歌唱演出。在巴黎、里昂等地的几年中,余佩敏扮演了Chailly dechaungz创作的歌剧《秃头女高音歌唱家》中的主角“女高音歌唱家”、契玛罗萨的歌剧《秘密结婚》中的主角艾莉采达、普契尼的歌剧《波西米亚人》中的咪咪、古诺的歌剧《浮士德》中的玛格丽特等角色,她的演唱受到广泛的好评和推崇。
作为次女高音的曹铮曾先后在根特、欧洲歌剧中心、旧金山歌剧院扮演了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的凯鲁比诺;在华盛顿演唱《塞维尔的理发师》中的罗西娜;与纽约市立歌剧院合作参加了歌剧《格里菲尔金》的世界首演;与旧金山歌剧院合作演出歌剧《伊多梅纽》中的伊达曼特;与太平洋歌剧院合作演出歌剧《霍夫曼的故事》中的尼克劳塞;多次与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合作,在他指挥的歌剧《蝴蝶夫人》中扮演铃木;演唱《浮士德的沉沦》中的玛格丽特;不久将在休斯顿大歌剧院首次登台演出《卡佳·卡巴佳娃》中的瓦尔瓦拉……
王红星是我国歌坛颇具实力的新生代男高音歌手,入学时间上比詹、余、曹三位学长晚了近二十年,学习道路更为坎坷。他出身在淮北农村,家境清贫却又执着于声乐艺术。199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一进校,学习就很不顺利。一年级结束时,他的声带就长了两个小结,无法唱歌了。他觉得自己没前途了,在极度揪心焦虑之时,听说陈敏庄老师在声乐教学上具有使误入岐途、陷入困境学生“起死回生”的本领。他向系里提出更换老师的请求,求救于陈敏庄老师。经过曲折的过程,王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