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音乐在中国大地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一种为作品服务、表现更为丰富多彩的“新人声”演唱方式。本文在提出新音乐下的“新人声”概念之后,具体结合叶小纲《大地之歌》中出现的“新人声”的一些表现特征进行阐述,最后对“新人声”提出了几点思考,希望引起广大声乐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进而共同推进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
新音乐①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以其惊人的速度在中国大地上发展起来,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之内,涌现出大批优秀作品,如《离骚》《广陵散交响曲》《西江月》《多耶》《蝶恋花》等。但其中真正把人声作为乐曲一个重要部分的新音乐作品却很少,中国新音乐的领军人物之一叶小纲所写的《地平线》《长城交响曲》以及《大地之歌》当属其中的典范。作为一名女高音歌唱演员,笔者非常幸运地有机会演唱了叶小纲的这三部交响乐。本文想把笔者在演唱《大地之歌》后所引发的对新音乐下的“新人声”的一些思考进行一番梳理,希望引起所有关心现代声乐作品的演唱与教学的同行们的共同思考。
一、“新人声”及其由来
“新人声”的产生是与新音乐的创作密切相关的,因此在提出“新人声”这一概念时,首先必须对新音乐再作论述。新音乐是一种极富个性的音乐,它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创新”,不仅表现在形式上也表现在音乐的内涵上。新音乐常常让人感到陌生和怪异,不迁就听众的欣赏习惯,它们大多是为表达作曲家自身感受和独特体验而创作出来的。
回顾中西音乐的发展,人们可以看到,任何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出现都会使人声的表现特征产生新的变化。这一点在20世纪中外新音乐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作为20世纪西方“新人声主义”的代表人物,意大利著名作曲家贝里奥率先在其作品中运用无调性、多声部、超难度的写作方式来表现新的人声。中国新音乐的发展尽管晚了几十年,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其前进的势头异常迅猛。不仅出现了大量的器乐新作,也出现了以人声作为“乐器”融入交响乐的新的演出形式,在中国“新人声”这一概念正是在这基础上提出的。作为被作曲家器乐化的、符合音乐发展要求的一种新的声音表现形式,这种“新人声”对技术的要求更高,更富于变化性、多样性,它完全是新音乐下的产物。
以这样的观念来处理人声的作品很多,如台湾作曲家马水龙的《窦娥冤》、刘健的《盘王之女》、瞿小松的歌剧《命若琴弦》、郭文景为女高音与管弦乐队而作的《远游》、陈其钢的《蝶恋花》等等。这些作品中出现的“新人声”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它们都是以人声作为主导声音媒介,但器乐部分与人声之间并不能简单地看作伴奏和主旋律的关系,而是包含人声声部的器乐作品。如瞿小松的《命若琴弦》演唱发声和传统的西方发声方法有很大区别,演出时,包括外国演员在内的所有演员全用四川方言演唱,使音乐性和表现力比普通话强出很多。
陈其钢的《蝶恋花》,原名为《女人》。这个词在法文中,是一种蓝色的花,可指彩虹或美女,同时它又是中国古词的曲牌,很有中国特色和古典意境。传统民乐器在大乐队的环绕中衬托着柔美的女高音(美声)咏叹和中国京剧中青衣女声的行腔与乐队互相呼应、渲染,把人带入诗情画意的境界中。以上这些作品中对人声的独特处理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综上所述,中国“新人声”概念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它是在中国新音乐作品中出现并随着新音乐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其次,它运用了非常规人声效果,突破了单一的、传统的演唱方式,有时被当作一件乐器使用,因此,演唱与伴奏形成一种新的合作模式。再有,“新人声”力求打破各种唱法与风格的界限,体现对多元文化的融合,正因如此,其声乐艺术的表现力也就不再受到原来的局限。
从笔者的个人角度来看,叶小纲的《大地之歌》正是一部鲜明地体现出“新人声”特征的作品。
二、《大地之歌》创作背景及风格
提到《大地之歌》人们自然而然会地联想到马勒的《大地之歌》。中国的听众对马勒的这个作品一点不陌生,因为马勒用了中国唐代著名的诗篇作为歌词。但其德语语境、语意以及内含的哲学、美学思想却与中国这些古典诗词的风格相去甚远,因此,并非是真正意义的唐诗。作曲家叶小纲在中国爱乐乐团音乐总监余隆的建议下,决定对由马勒的《大地之歌》进行一次“中国式”的重新诠释。叶小纲的这部作品虽用同一个名称,即《大地之歌》,但它却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文化的体现,以至被媒体认为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作曲家叶小纲在创作时不仅是写出了古诗的意境,更是把戏曲的行腔与现代西方音乐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相融合,从而创造出了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国际化音乐语言风格。作曲家在注意大块整体风格的同时更非常注意细节,比如:“悲来不吟还不笑”,“君有数斗酒”,“琴鸣酒乐两相得”等诗句的京腔吟诵以及川剧锣鼓的运用等等,效果出人意料的好。
三、叶小纲《大地之歌》中“新人声”的表现特征
1. 美声唱法为基调
按作曲家的要求,《大地之歌》的演唱基调是建立在美声基础上的。如第一乐章李白的《悲歌行》。“悲来乎,悲来乎”要重复数次,笔者在演唱时从诗的情感出发,有的重复中一个词就体现了强弱,有的带有哽咽之声,有的在强音上拖长唱足“悲”的气势,以体现出悲而不伤的意境。“天虽长,地虽久,金玉满堂应不守”这句的旋律性很强,非常抒情。按传统美声唱法会唱得字正腔圆,声音饱满,音色会显得“厚重”一些,但这种声音却失去了此时此刻古诗词的意境要求。为了更接近唐诗的风格,让音色稍显“薄”一些、“透”一些,因此我在每个音的音头咬字上特别注意,靠字头带动,使声音位置放高不变,音色透亮柔美,唱出诗韵的味道来。和下面一句“富贵百年能几何?死生一度人皆有”的豪迈气势形成了鲜明对比,并随之把第一乐章往高潮部分推动。
从技术上来看,全曲最难的就是第三乐章钱起的《郊古秋夜长》。这一段对音色的要求特别高,既不能唱得“厚重”又不能唱得太“单薄”。作曲家在人声出来的前一小节给出了一个长长的弱音,人声在这个弱音结束后进入。这句要唱得线条精细柔美,音色干净,尤其字要吐得非常清晰。接下来“北风”是一个八度大跳音程,唱起来要不能留有音区转换的痕迹,同时又要把“风”的高音弱控制延长,这对演唱者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接着作曲家更是写出了声乐作品中极少出现的弱音持续13拍H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