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培养指挥艺术精英

2007-12-29 00:00:00卞祖善
人民音乐 2007年4期


  
  姗姗来迟的中国•2006深圳指挥比赛终于在年前拉开了帷幕,距首届中国指挥比赛,竟然相隔了13年之久,这一现象本身多少表明了中国音乐指挥专业最高比赛项目仍处于试验的阶段,远远跟不上中国指挥学科建立50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果与发展态势。
   经本届指挥比赛组委会资格审查小组审看录像后,筛选了20名正式参赛的选手,以确保选手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
   2006年11月20日至24日,参加此次指挥比赛的实到选手共17名,其中台湾选手(王靖和)首次参赛。比赛共设三轮:初赛、复赛与决赛。每轮比赛都采用考察选手指挥乐队排练的临场表现,作为评判其成绩优劣的依据。与首届中国指挥比赛不同的是,本届比赛不设“专业知识测验”(第一轮)和“听力测验”(第二轮)的比赛项目,从而强化了指挥艺术的实践性——比的是指挥艺术技巧的硬功夫;同时也避免了导致在总评成绩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偏颇。
   指挥家俞峰教授担任本届指挥比赛评委会主席,评委会委员有:于海、卞祖善、张国勇、韩中杰、曹鹏、谭利华、马克•吉布森(Mark Gibson,美国辛辛那提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意大利卢卡歌剧院艺术总监)和赫克•迈西斯•福斯特(Heiko Mathias Forster,德国慕尼黑交响乐团音乐总监)。这是我国指挥比赛首次邀请国际音乐家担任评委。
   以组委会顾问黄飞立教授为首,组成本届指挥比赛的监审组,监审委员有陈贻鑫教授和指挥家姚关荣,以确保比赛的公平、公正、公开,维护比赛的学术权威性。监审委员郑小瑛教授和黄晓同教授因故未能出席。
   在现场,对每一轮选手的参赛全过程均摄制了录像。如有争议,可重看录像进行复评。
   第一轮(初赛)指定曲目为巴托克《乐队协奏曲》第四乐章;自选曲目为贝多芬《第四交响曲》和《第七交响曲》的第三乐章,以及舒曼《第四交响曲》的第三乐章。规定参赛选手每人用25分钟指挥乐队排练上述曲目,以考察选手驾驭乐队的综合能力,和把握古典交响曲和现代管弦乐作品不同风格的专业功力与指挥技巧。经过初赛的激烈较量,中央音乐学院的陈冰、夏小汤、朱曼、陈琳、焦阳,上海音乐学院的留德在读生林大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军乐团的王登梅和深圳艺术学校的司马健楠等8名选手进入复赛。
   在第一轮比赛中,林大叶发挥正常,其指挥动作预示鲜明,既着眼于乐队的演奏技术,也注重音乐的表现,排练有效率,并富于艺术感染力。陈琳背谱指挥,对作品驾轻就熟,指挥干净利索,音乐流动感强。司马健楠具有一往直前的意志力,对乐曲的速度与力度的控制到位。焦阳的指挥棱角分明,点线清晰,音乐质朴流畅。其中陈琳的表现最引人注目。
   第二轮(复赛)指定曲目为弦乐合奏曲《二泉映月》(华彦钧——吴祖强);自选曲目为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至再现部之前)及第二乐章(前半部分),李斯特《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至第二部分前半)以及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至再现部之前)。组委会特邀旅美钢琴家茅为蕙、2006中国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金奖获得者金•玛莉(Mariya Kim)和旅美小提琴家刘扬担任现场独奏。赛制规定复赛选手每人用35分钟排练、指挥乐队,从而考察选手把握中国作品风格的深度和指挥协奏曲的技巧与应变能力。
  夏小汤在指挥肖邦和柴科夫斯基协奏曲的过程中表现突出,与独奏声部配合严谨,乐队全奏的乐段很出彩。他指挥的《二泉映月》有高屋建瓴之感,一再强调弦乐队必须充分揉弦,他的左右手分工鲜明,作品多声部的复调线条清晰,内心富于歌唱,乐曲的高潮具有催人泪下的艺术感染力,是一次不同凡响的演奏。 陈琳指挥肖邦及李斯特协奏曲的融合度好,乐队全奏的乐段虎虎有生气,指挥图式鲜明,给管乐的呼吸自如。《二泉映月》的尾声处理得从容不迫,意境深邃,令人回味。陈琳和夏小汤成为旗鼓相当的竞争对手,林大叶与焦阳顺利过关,四人一同进入决赛。
   第三轮(决赛)规定选手每人用60分钟排练、指挥指定的曲目:勃拉姆斯《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及理查•施特劳斯《梯尔•艾伦斯皮尔格恶作剧》。曲目的难度在于如何把握勃拉姆斯交响曲由短小的动机环环相扣,衍生出宏伟、稳健的乐章所特有的古典交响乐张力;而面对后者复杂的织体与自由回旋曲式的结构,必须善于灵活地掌握其内在的节奏规律,才能使乐曲生动活泼并富于连贯性。故选手在排练中如何抓住重点,解决主要矛盾,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使排练获得立竿见影的实效,成为区别选手水平高低之关键。
  
   夏小汤对总谱熟记于心、了如指掌,排练有条不紊,驾驭乐队游刃有余,既能把握作品总的风格,又能在速度、力度以及声部平衡方面进行有效的调节,表现出一名指挥家较为成熟的风范,最后夺得本届比赛的第一名。陈琳是本届指挥比赛夺魁呼声最高的选手。她是一位很敏感而又富于激情的指挥家,可惜的是她在指挥强有力的乐段时,动作过于紧张,从而直接影响到乐队演奏的音色,因此屈居第二名。焦阳的指挥中规中矩,流畅自如,但欠丰富,因而位居第三名。林大叶获指挥优秀奖,林与其在第一轮中的出色表现相比似乎判若两人,他在决赛中对作品心中无数,排练不得要领,故未能获得更好的成绩。
  为表彰深圳交响乐团在本届指挥比赛中杰出的表现与贡献,经评委会讨论,一致通过授予深圳交响乐团评委会特别奖。
   按组委会规定:第一名获奖金人民币20000元,奖励音乐会三套;第二名获奖金人民币15000元,奖励音乐会两套;第三名获奖金人民币10000元,奖励音乐会一套。
   2006年11月25日晚八时,在深圳大剧院音乐厅举行的颁奖音乐会上,由获奖者林大叶指挥《二泉映月》,焦阳指挥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陈琳指挥勃拉姆斯《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夏小汤指挥《梯尔•艾伦斯皮尔格恶作剧》,为本届指挥比赛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11月24日上午,举办了本次指挥比赛的研讨会。组委会顾问吴祖强教授、评委会委员、监审委员以及有关媒体记者出席了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此次比赛较之首届比赛的水平有很大的提高,获前两名的选手明显的优势在于已具备相当水平的乐队实践经验;而对大多数选手来说,主要症结恰恰是缺乏乐队实践经验,反映出我国当今指挥教学急待解决的一个课题。福斯特先生介绍,慕尼黑高等音乐学院与慕尼黑交响乐团有协作关系,每年为18名学生提供包括排练和音乐会指挥的实习机会。而在德国,有八个乐团与音乐学院有这样的协作关系。吉布森先生希望与中央音乐学院互换留学生,辛辛那提音乐学院交响乐团相当职业化,可以为指挥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机会。陈琳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她近年来受聘该院任教;而冠军夏小汤则得益于几年来担任中国青年交响乐团指挥的艺术实践经验。像参加本届比赛年轻而有才华的选手朱曼和司马健楠等均具有良好的素质与发展之潜能。如能给予不断的艺术实践机会,定会更快地使其获得成长,并取得理想的成就。司马健楠可谓本届比赛中横空出现的一匹“黑马”,他的出现表明我国指挥专业教学的师资资源有待拓展和运用。在司马健楠身上,我们看到通过姚关荣教授耳提面命的指导,指挥大师赫尔曼•谢尔欣(Herman Sche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