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心系民生 一曲怀颂神州

2007-12-29 00:00:00
人民音乐 2007年4期


  2月2—4日,中国交响乐团在三场新春交响音乐会上,隆重推出了由王益作曲的大型交响乐《神州颂》。中国交响乐团的演奏家们用他们精湛的技巧和心中的激情,把《神州颂》作者对伟大祖国的那份热爱与自豪之情,以及当代中国人的自信、勇气和力量演绎得淋漓尽致。伴随着中国交响乐团首席常任指挥李心草手中的指挥棒缓缓落下,音乐会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一时间整个北京音乐厅沸腾了,鲜花与掌声似乎都很难表达观众们的那一份振奋与感动,所有人都怀着激动的心情把目光投向了《神州颂》的作者——知名的金融家王益同志,人们急切地想知道对于一位从未接受过任何系统专业音乐培训的人,是如何实现自己独特的音乐创作道路的。
  王益,北京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中国证监会副主席,现任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2002年开始在业余时间进行音乐创作,迄今创作的作品已有《香格里拉》《梦丽江》《火红鸟》《家乡》《要让北京更美丽》《好男儿》等十几首声乐作品,在2005年出版发行了名为《意·外》的个人音乐作品专辑;2005—2006年,其作词作曲的合唱曲《去远方》由中国交响乐团分别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音乐会和纪念李德伦先生逝世五周年音乐会上演出,并被专业人士称之为“中国的安魂曲”;交响乐《神州颂》是作者初次涉猎的大型交响作品,题献给正在复兴之中的伟大祖国,此曲在去年12月份中国交响乐团50周年庆典交响音乐会上首演后,又经过作者更加精细的修改,方成就了后来更为精彩的新春音乐会上的演出。虽然他曾坦率地说:“配器不是我自己能做的,我只是对配器提出合理的要求。”但是他在结构此曲时,对人声何时进入、每段的具体音色、声部之间的力度等等甚至更多细微的处理都有非常具体的思考,而且每次演出之后都会有新的调整。整首作品听起来结构清晰、紧密,配器丰富,声部层次分明,交响性、器乐化的音乐语言与歌唱性旋律的交相呼应使此曲具有很好的演出效果,走向真正的“雅俗共赏”。
  对于一位没有任何学习音乐的背景、只凭着天生对音乐的敏锐感觉和利用仅有的业余时间自学音乐创作的金融界人才来说,谱写如此大型交响乐是何等的不易,可贵的是作品还具备了较强的专业水准。笔者浅析了几点以供大家探讨。
  《神州颂》由四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都有自己的文学主题。第一乐章《春晓》:“在经过数百年的落后、苦难和挫折后,中华民族迎来了冬去春来、万象更新、百花争艳、生计盎然的伟大复兴。”第二乐章《奋进》:“春天来了,但前进的道路还很曲折,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我们必须以坚定的信念,无畏的精神和锲而不舍的毅力去战胜困难,完成历史使命。”第三乐章《宝岛》:“祖国统一是民族复兴大业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牢记在心。”第四乐章《腾飞吧,中国!》:“从不同角度歌颂当代中国人的梦想和追求,自信和力量以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势不可挡!”首先,这样的主题架构给音乐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使音乐具备了向戏剧性、交响性思维发展的条件,这也是交响音乐的一大特征。笔者认为除了运用交响性手法之外重要的就是应该注意音乐的戏剧性,对于自学交响音乐写作的人来说是容易被忽视的,但王益凭借着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多年来对音乐的感触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早在结构作品时就将戏剧性与自己想表达的主题进行了结合,而《神州颂》的音乐也体现出了这一特征。所以从整体来看,这部交响乐是成功的。
  鉴于作者考虑到《神州颂》并不以强调详尽描述过程为主要目的,而强调以提炼和颂扬民族精神为最高艺术境界,所以他没有盲目地在所谓“交响性”上大做文章,用音乐来细化标题性情节,而是注意以抒情性为基调,注重主题旋律的创作,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以及颂扬伟大的民族精神。选择这样的创作角度和表达方式,正符合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欣赏习惯,也很具有所谓的“东方艺术情趣”。
  《神州颂》的旋律性很强,一条具有可听性的旋律背后是创作者的多次写作、修改,同时也需要通过学习前辈们优秀的作品来使自己具备很好的旋法感觉,所写的每个音都需要像古人对待古诗词中的每个字那样经得起推敲。王益的旋律流畅、雅而不俗,每条旋律似由心生却又各具韵味及特点。笔者还有幸听过他的一首合唱作品《去远方》,音乐清新,飘渺而有生气,动心而寻味,让人久久难以忘怀。在《神州颂》中优美动听、饱含深情的旋律比比皆是,朗朗上口。但更引起我注意的是,虽然每一乐章都有自己的主要旋律,每条旋律贴切地表达了作者构思的文学内容,在具有不同的、鲜明立意的同时也具有内在风格的统一,使听众在进入每个乐章时都能感觉到耳目一新,也能感受到内在联系的紧密。
  音乐交响音乐源自西方,尽管有很多人为普及交响音乐做出了努力,但距广泛普及还是有距离的,所以比起纯器乐性音乐创作,用声乐性体裁来创作更容易使普通民众所接受。而《神州颂》选择了声乐与交响乐队相结合的形式,更容易获得与群众直接对话的机会,使更多普通听众通过人声吟唱的旋律在他们不熟知、线条复杂的交响乐中抓住音乐发展的主线。千年的古国文化使我们对艺术有自己独特的品味习惯和标准,而中国人民本来就有欣赏含情节性内容和综合性艺术形式的传统,所以在西方的交响音乐中注入本民族熟知的音乐形式及语言,能让听众特别感到熟悉和亲切,同时也能引领他们慢慢适应以至完全接受这一外来音乐形式。《神州颂》也正因为有了声乐部分的抒情性与交响音乐的戏剧性的不断穿插对比,使得整曲布局跌宕起伏,体现了该作品音乐艺术表现的深度和广度。
  王益已经不止一次与中国国家交响乐团联手推出自己的作品,这样高频率的演出证明了其作品是受到广大群众喜爱的。其作品成功演出之后,我听到很多观众在感慨,有的是被他的音乐所感动,有的是被他执著于音乐的精神所折服……王益曾说过,音乐是人与生俱来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家,他的作品一定是要给老百姓听的,是需要大家产生共鸣的。
  在这里也非常感谢中国交响乐团给我们带来了如此精湛的演出,正因为他们这一很有眼光的举措,听众才有幸欣赏到如此令人激动人心的作品。在国内现时的音乐文化市场主要着力于通俗、流行音乐和“前瞻性”的专业音乐创作、演出、多媒体宣传,而可供一般音乐爱好者和知识阶层需求的音乐供给则较少,尽管我们可以继续听《黄河》《梁祝》或外国经典的交响音乐,但我们也需要自己的新作。《神州颂》推出后所受到的各方高度关注和热烈欢迎都显示了中国交响乐团艺术定位的成功。
  笔者还认为让更多的音乐爱好者直接参与到音乐的表演或创作中,更能丰富现时的音乐文化,有力地推动国内音乐文化的发展,也有助于建立真正的中国自己的主流音乐文化。相信王益这位金融界领导的身体力行将影响其身边的人们甚至更大范围的人群选择用音乐这种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怀,让音乐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从而推动、发展中国的音乐文化。
  
  刘洁 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音乐系讲师
  
  (责任编辑 于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