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交响曲》中“帕萨卡利亚”的成功运用

2007-12-29 00:00:00
人民音乐 2007年4期


  在文化部举办的第十届中国交响乐作品比赛中,作曲家郭文景教授创作的《英雄交响曲》获得殊荣。这是一首成功的交响音乐作品,音乐主题是以表现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国富民强的伟大事业而奋勇前进的精神。以“英雄”作为这首交响乐的标题,正反映出此作品的深层意蕴。“英雄者,为民族解放而反帝反封建的每一个中国人是也!英雄者,为祖国富强而工作劳动的每一个中国人是也!”(引自郭文景的创作题解)作曲家把他这种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融入作品中,倾注满腔爱国主义激情,将娴熟高超的复调技术与史诗般的宏大题材完美结合,使整个作品达到极高的美学境界,音乐气势恢宏,鼓舞人心,荡气回肠!演出的音乐会上,当合唱与乐队唱(奏)出帕萨卡利亚原型主题——《国歌》最后的和声进行时,剧场里群情鼎沸,那雷鸣般经久不息的掌声,正是作曲家心灵深处燃烧着的激情火焰的回响……
  这首交响乐作品,作曲家为表现内涵深刻的重大题材,采用具有历史意义的《东方红》(第一乐章"烈火"的主题)、《义勇军进行曲》(第二乐章"祖国"的主题)作为素材进行创作处理。在这部交响曲中作曲家保留了《东方红》《义勇军进行曲》的完整形式,同时还精心创作了其他多个独具特色的对比性主题与之进行复调性结合。这部作品做到了艺术性和创作技巧的完美结合;音乐的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
  《英雄交响曲》第二乐章——《祖国》采用"帕萨卡利亚"形式将《义勇军进行曲》变奏,并对这一古老的创作原则进行了拓展。帕萨卡利亚——是一种舞曲形式,基本特征是运用三拍子,小调式写作,其主题主要出于低声部并不断重复出现;与之结合的上方旋律是对比及模仿复调写作的,这些旋律本身也是不断进行变换发展的,与固定主题形成复调变奏曲的特征。帕萨卡利亚形式的基本特点是,主题旋律的不断重复出现,极为适合《英雄交响曲》这首作品所涵盖的深远、广阔的主题内容。反映出作曲家希望表现从上个世纪20年代起,炎黄子孙在那艰难岁月中的奋斗历程。反映出在伟大祖国幅员辽阔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一个中国人都在为祖国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作曲家抓住帕萨卡利亚的形式特点,巧妙地运用到他想要表达的内容中。这首作品遵循了帕萨卡利亚三拍子的节拍原则,但为了表现内容的需要而运用的是大调式,从而保持了基本主题《义勇军进行曲》的气质。
  《祖国》的第一部分:引子是辽阔的小广板,管钟以《义勇军进行曲》的动机材料——纯四度音程轻轻敲响,仿佛预示着一切生机的复苏,伴随着这阵阵声响的到来,温柔的弦乐和圆号缓缓进入,在C大调主和弦的基础上奏着舒缓的旋律,弦乐的层层进入和竖琴同时唱响了《义勇军进行曲》的主题片断,虽然力度很弱,但听者一定会去努力地捕捉这令人觉醒,振奋的乐声。从49小节开始,进入帕萨卡利亚变奏部分:
  变奏一,庄严的行板(=64 )木管组与弦乐组变奏的《义勇军进行曲》的主题描绘出中国人民巨人般的前进步伐,在此基础上小提琴奏出了一条长线条的旋律,仿佛翻开了往昔的长卷,作曲家要向听众娓娓叙述那段难以忘却的历史。这是作曲家创作的一个新主题,与《义勇军进行曲》主题形成对比二声部复调,整段力度为mp (例1)。
  
  变奏二延续着变奏一的基本手法,将前一变奏中木管组与弦乐组所奏出的基本主题《义勇军进行曲》旋律相互替换了,对比性的长线条旋律主题交给由英国管吹奏,对比主题的又一次出现体现了复调写作中固定对题的思维,整段力度与变奏一相比增强为:“f”。
  变奏三,在主题旋律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小提琴奏出了第二个对比主题,它与第一个对比主题在性格上有明显的差异。第二个对比主题是由短小的动机不断向上模进构成,使得音乐情绪逐渐高涨(例2)。
  
  变奏四,与基本主题结合的对比主题的是引子中陈述的音乐主题,这是一条极宽广的旋律,在短短几小节的进行中,旋律的音程迭宕起伏跨越了三个八度,加之这一变奏的整体音响加强了,此时音乐已经呈现出波澜壮阔的画面,整段一直保持强力度,可视为此乐章的第一个高潮段落(例3)。
  
  变奏五,降E调曲笛吹出了一条具有内蒙古音调特色的主题,它与圆号吹奏的《义勇军进行曲》的变奏旋律形成鲜明对比的二声部复调结构,乐队的整体音响从ff降至p,音乐的画面仿佛进入了夜色中辽阔的草原,那条由曲笛吹奏的内蒙古音调特色的主题一直轻柔地漂浮在乐队的上方,令人思绪万千(例4)。
  
  之后的第六变奏,速度加快(=140),并且将包括基本主题在内的整段音乐换成5/4拍,加入了富有新疆地方特色的铃鼓和手鼓等打击乐器,表现了大西北少数民族兄弟的欣欣向荣的精神风貌。
  变奏七,速度放慢(aXm6hJHIpSvFMhuYf5G/9Q=== 96 ),整段变奏的力度增强为ff,作曲家不断变化着节拍以改变节奏重音,除了圆号和弦乐组奏出的基本主题《义勇军进行曲》变奏旋律外,其它各乐器声部奏着那极富西藏风格特色节奏的音型旋律,粗犷豪放的音响将音乐情绪推向高点(例5)。
  
  从第五变奏到第七变奏,作曲家分别展现了内蒙古、新疆和西部各少数民族欣欣向荣的欢腾景象,使人联想到新中国建国后的第一个国庆节,在观看了各个少数民族的歌舞晚会后,柳亚子经毛主席的提议创作的那首热情洋溢、意境瑰美的词:“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姊妹舞翩跹,歌声唱彻月儿圆。不是一人能领导,那容百族共骈阗?良宵盛会喜空前。”(见柳亚子《浣溪沙》)毛主席看后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杰作:“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见毛泽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词中的意境与变奏中的音乐一样,形象地表现了国家统一各民族欢聚一堂的热闹氛围。
  音乐进入第八变奏,作曲家将引子中所陈述的主题旋律加以扩大,原本宽广的旋律此时更加显得宏大、浑厚,乐队力度持续强奏ff,使这段音乐与引子形成了逻辑上的对应,同时也是表现内容发展过程中的前后呼应。
  变奏九,辉煌壮大地,(= 82)在这个变奏中,作曲家没有加入任何对比主题,乐队变奏基本主题《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这是对之前各个变奏的总结。当九次变奏全部结束时,连接段的进入为变奏部分与原型音乐主题出现作了极佳的衔接,此时完整的《义勇军进行曲》即国歌声响起的时候,听众不由地跟着乐队与合唱队一同唱响那庄严肃穆的国歌。为了获得最具“主题原型”意义的效果,作曲家以文献摘录的方式采用了中国人民最为熟悉的,由李焕之配器的《国歌》版本,极佳地再现了《国歌》的原貌,使听众与作曲家相共鸣。这个以《国歌》原型作为主题的尾声使整首作品结束在宏伟的气势中。
  古人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见《礼记·学记》)郭文景的这首交响音乐作品旋律朴实,音乐气势恢宏,使听者久久难以忘怀;其音乐内容更是积极向上,催人奋进。这是作曲家以饱满的爱国情感和精湛的作曲技术创作出的一部完整的艺术品。
  
  童 颖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于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