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毕生献给祖国音乐翻译事业的学者张洪模

2007-12-29 00:00:00黄枕宇
人民音乐 2007年6期


  
  伴着漫漫的祖国音乐文化事业发展之路,今年,我国音乐界的翻译家张洪模先生已越过了他80岁的寿辰。而从张洪模先生18岁翻译日文《音乐的鉴赏》一书算起,他从事音乐文献翻译已经有6O余年了。
  张洪模先生1926年生于河北沙河县,抗战后期,他开始投身革命,建国后,从军队复原到中央音乐学院工作,全身心投入音乐文献翻译工作。他是我国最负盛名的音乐翻译家之一,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前副所长,前《外国音乐参考资科》《世界音乐》主编,中国音协苏联音乐研究会常务理事,美国音乐研究会理事,中国翻译工作者文学艺术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有特殊贡献专家津贴。
  张洪模先生精通俄语、英语,且对日、意、法、德语都有很好的基础。在这60余年的翻译经历中,他作为一位多语种重量级的翻译家,先后翻译了俄、英、日、意等各语种专著达数十部。他多语种浩繁的翻译量和丰富广泛的涉猎内容在国内音乐界几乎无人能及。可以说,新中国音乐理论发展的每个重要阶段都伴随着他的翻译足迹。
  尽管张洪模毕业于外语学院,但他的语言天分更多是来自他的家庭。他的父亲张瑛毕业于清朝办“洋务”建立的天津北洋大学法律系,由于该校教师皆为英国人,所以在校学生都具备很高的外语水平,这使他的父亲在毕业后成为能够办理涉外案件的‘华洋大律师’,也由于语言上的优势,他的父亲同时开始在当时的朝阳政法学院任英文教师。早年的张洪模从父学习外文,从家兄、我国最重要的音乐理论家和教育家之一张洪岛学习音乐。提到语言天分,还要提到张洪模的弟弟张泽民,他是家里外文水平最突出的,在俄、德、法、意、西、拉丁、古希腊等多语种上都有很高的造诣。
  历史地看,张洪模先生辉煌的翻译业绩是特殊的时代所造就的。新中国建设之初,国家的音乐文化发展正值起步阶段,学习、接受西方音乐文化传统成为最重要的、也是必然的选择,这个时期,最需要像张洪模先生这样的人才,于是,张洪模先生以及那一代有语言天分的音乐人才有了最佳的用武之地。其时,正值中苏友好期,国内音乐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深受苏联的影响,俄语水平很高的张洪模成了那个时期中苏音乐文化交流的一个关键人物,在整个50、60年代,张洪模首先在作曲理论上、后在史学理论以及表演领域的文献翻译上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作曲理论方面,他的俄语重要专著有斯波索宾《曲式学》《交响配器法》《复调音乐》《音乐的写法》(织体),他还附带翻译了较通俗的《音乐的体裁与形式》,以上这些资料和文献都是苏联音乐院校常用的作曲理论教科书。此外,张洪模先生还翻译了英文版的《格里格的和声研究》《音乐分析》,后者是在我国首次介绍申克的音乐分析法的著作。这些专著日后都成为我国专业音乐教育的重要参考资料或直接被采用成为授课教材。
  可以说,张洪模为当时我国的音乐文化教育事业的起步做出了最重要的贡献。今天,约定俗成了的重要的常用音乐名词中,很多都出自张洪模当时翻译的笔下,如奏鸣曲式中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部曲式中的“三声中部”、曲式学中常用的术语“织体”等等。如今,这些词汇早已在曲式学教科书中成为最常用的术语。
  而在史学理论、表演等领域,张洪模先生的翻译专著,包括在歌剧方面所译配的柴科夫斯基《叶夫根尼·奥涅金》,这是我国首部译配整套外国歌剧脚本的尝试。在音乐史方面,他译有《苏联音乐发展的道路》《俄罗斯音乐史》《俄罗斯音乐家论西欧音乐》《李斯特论柏辽兹》,合译、通校了《西洋音乐史》《外国音乐名作》《肖邦的创作》《莫扎特传》。而且,他还参与学院教材《外国音乐史》撰稿和文化部音乐研究所《西洋音乐史》的编写。
  改革开放之后,张洪模进入了又一个重要的事业发展阶段,这时期,他的最重要的贡献是带头创办和主编了影响深远的《外国音乐参考资料》。《外国音乐参考资料》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创办的,是仍带有“文革”禁锢的“余悸”的“内部”供“参考”的刊物,但这也恰恰是此刊物的最吸引人之处。
  改革开放之初,经过多年文化禁锢的国家文化事业百废待兴,那个年代的年轻学生们一定都还记得,当时的时代空气中可谓充满了清新的求知欲望和旺盛的学习新知的活力,《外国音乐参考资料》正好满足了求知若渴的青年学子们的需要,《外国音乐参考资料》成为当时了解外面世界难得的窗口,给人们的影响最为深刻。我想其中的很多人都不会留意此刊物的主编就是翻译家张洪模。可以说,张洪模先生在改革开放之初,以他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为国内学习和了解外面世界的音乐文化发展做出了最急需的工作。
  在《外国音乐参考资料》刊物的编辑和领导工作中,张洪模又一次发挥了他多语种的突出才能,无论是俄语、英语,或日、意、法、德语,他都能从容面对,这不但在内容选材的广泛性上起了关键的作用,而且,也对翻译的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汇集到他手中的各语种文献,都是由他一手校对的。在大量的编译和校对之余,他也是翻译的主力,如他亲自动笔在刊物上连载《2O世纪的作曲技法》(这是改革开放后第一部介绍西方作曲新技法的书)、《论旋律艺术》《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套曲》《美声唱法》等文献。
  这时期,张洪模先生在音乐美学翻译方面走得也很远,他翻译了连俄罗斯人都认为行文晦涩的阿萨菲耶夫的《音调论》,并应邀担任《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音乐卷》主编及主要译者,还与人合译了《苏联音乐美学问题》。
  
  应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聘请,张洪模先生这时期还翻译了《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大部分音乐条目,并为《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撰写法国、意大利、西班牙音乐条目。此外他还与人合译了《论音乐表演艺术》《威尔第评传》《民歌采集须知》等。
  除了大量译著,数十年来,张洪模先生还有众多论文和翻译文章发表在《人民音乐》《中国音乐学》《音乐研究》《音乐译文》《音乐译丛》、各音乐院校的学报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内一些知名报刊。
  这时期,在教学上,张洪模被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任命为音乐文献翻译的理论与实践学科硕士学位的导师,这使他有机会培养音乐领域的专业翻译研究生。音乐文献翻译学科是首创新学科,像张洪模先生这样有成熟的翻译经验和扎实的外语基础和丰富音乐文化学识的人才,能够把自己可贵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是音乐翻译界的幸事,更是祖国音乐理论发展的幸事。
  张洪模先生的学生是很难做的,研究生毕业除写作论文以外,还要有大量翻译实践。在那个时期,该学科硕士生的考生来源也特别困难,因为这需要外语和音乐两个方面兼备的人才,当时这样的人才很缺,但张洪模先生还是克服了压力,在学生的培养上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在这个领域得到了令人欣慰的收获。
  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张洪模离休了,但并没有停下他的笔。应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聘,他成为专职研究员,这期间,他翻译了苏联解体后首部音乐理论专著《俄罗斯作曲家与2O世纪》,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音乐文献,它集中、细致地介绍了整个20世纪俄罗斯作曲家的基本情况,填补了我国对20世纪下半叶俄罗斯音乐发展状况了解的空白。此外,他还为吴祖强主编,台湾出版的《歌剧经典》译了一系列中、原文对照的歌剧脚本:如《鲍里斯·戈都诺夫》《叶甫根尼·奥涅金》《为沙皇献身》《梦游女》《爱斯米尔达》。他还受聘参加了《音乐百科全书》的条文的编写和《歌剧辞典》条目的翻译。并翻译了《世界交响乐团评介》一书中的美国乐团部分。为教育青少年编写了文学性较强的《柴科夫斯基传》《格里格传》。受老一辈的声乐家喻宜萱推荐,为高等音乐院校教材《声乐曲库》中的六首艺术歌曲撰写演唱提示等。从这些丰富的翻译工作中,我们不难看到张洪模先生到了晚年仍然不减的工作热情和勤奋的工作精神,他确实已经把翻译工作变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回顾张洪模先生漫长的翻译之路,我们不禁为他浩繁、惊人的翻译量和他在我国音乐文化事业所起的关键作用而感叹。如果说,在新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西方音乐文献的翻译和介绍为祖国的音乐发展起到了关键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张洪模先生就是这支翻译队伍中杰出的领军人物,因此,他也成为了我国音乐发展历史中成就卓著、不可替代的一位学者。
  
  黄枕宇 中央音乐学院电子音乐中心副教授
  
  (责任编辑 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