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凤岩对三弦器乐音乐发展的历史贡献

2007-12-29 00:00:00谈龙建
人民音乐 2007年6期


  
  三弦作为一件伴奏乐器伴随着中国声腔艺术历经了千百年的发展,特别是在城市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的清末民初,三弦广泛地运用于戏曲、说唱以及地方乐种,三弦演奏艺术(演奏技术和伴奏艺术)因此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依附于声乐艺术的同时,三弦作为一件独立的乐器以三弦器乐音乐的艺术形式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中也逐渐地发展和成熟。20世纪中叶,被誉为“三弦圣手”而“指震寰球”的三弦艺术家白凤岩睿智地从音乐创作、技术训练、技法创新、授业传承诸多方面推动了三弦器乐化的完善,从而成为了近现代三弦器乐音乐艺术的奠基人、开拓者、革新家。
  白凤岩出生于19世纪末年,自幼随父白晓山学习三弦,后拜韩永先、韩永禄为师。清末民初,民间戏曲和说唱艺术的发展正值顶峰,流派纷呈名家领骚。作为琴师,白凤岩曾经与多位名角名家合作:刘宝全、白云鹏、老黑姑娘、白凤鸣、全月如、广恩普、金慧君(艺名小黑姑娘)、良小楼、金万昌、霍连仲、苏起元等,由此积累了丰厚的艺术修养。20世纪20年代末,白凤岩在广采博收、集众家之长的基础上创立了以“借字变调”(俗称“凡字腔”)的创作手法和苍凉委婉低回曲折的音乐风格为特征的“少白派”京韵大鼓。其代表作有《白帝城》《单刀会》《击鼓骂曹》《罗成叫关》《七星灯》《红梅阁》《鲁达除霸》《桃花庄》《怀德别女》《方孝孺骂殿》等。白凤岩20世纪30年代中期——50年代初完成了对梅花大鼓音乐的创新改革,他用新梅花调音乐创作的梅花大鼓唱腔有:《别紫鹃》《拷红》《张羽煮海》《高怀德别女》《钗头凤》《追舟》《龙女听琴》等。白凤岩在致力于曲艺音乐创作和伴奏艺术研究的同时,创造性地把三弦演奏从民间说唱的伴奏艺术中提炼升华,提高三弦器乐语言的表达能力,使三弦演奏逐渐脱离了对于声乐表演和文学艺术的依赖,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演奏艺术。
  
  一、 白凤岩的音乐创作
  
  白凤岩为我们留下的器乐作品有:琵琶独奏曲《剑阁闻铃》《开手板》,三弦独奏曲《风雨铁马》《八音盒》《正调柳青娘》《反调柳青娘》《正调万年欢》《反调万年欢》《开手板》《八板》(即《开手板》)《六板》《老八板》《老八板变奏》《上中下三番》等,其中大部分乐曲是经白凤岩传承、整理和二度创作的民间曲牌,其中琵琶独奏曲《剑阁闻铃》和三弦独奏曲《风雨铁马》《八音盒》是白凤岩创作的器乐作品,也是白凤岩的代表作。白凤岩器乐独奏曲的创作素材多与北京四合院、南城的生活有关,尤其取材于老北京题材的三弦独奏曲《风雨铁马》是白凤岩艺术生涯的一个缩影,是白凤岩艺术成就的顶峰,也是白凤岩音乐作品所呈现出来的艺术造诣和审美价值的集中体现。
  三弦独奏曲《风雨铁马》创作于20世纪中叶,其创作素材的来源尚无处考证,但是我们从作品的风格意境中可以感受到:作者试图以三弦所特有的音色表象和技法语言来描写古都北京的宏伟厚重,抒发对北京深沉的情感。“风雨”寓意着北京的历史沧桑,而“铁马”形象地再现了北京古建筑的房檐下悬挂着大大小小的铃铛,在风雨中互相撞击着所发出的奇妙声响。
  《风雨铁马》采xbbln8vxBfqAVj/UkxCFIJuoLiYG/PNJBHjcPFmiCkQ=用的是“合四工”正调定弦(So、La、Mi),三弦传统音乐的正调定弦一般以小工调即D调为调高,其固定音高多为A B #f。“合四工”正调定弦法最早见于1814年清代蒙古文人荣斋编撰的《弦索备考》,其中《十六板》《琴音板》为“合四工”正调定弦法。爱新觉罗·毓峘传谱的《合欢令》《变音板》为“合四工”正调定弦法。北方曲艺中“天津时调”、“马头调”等曲种也采用“合四工”正调定弦法。白凤岩采用“合四工”正调定弦来创作《风雨铁马》正是体现了他创作思维的独具匠心,因为,较之其他定弦法,“合四工”正调定弦具有显著的特点和明显的优势:(1)“合四工”正调定弦法的自然泛音的音位要比其他定弦法丰富得多,如So、La、Ti、Re、Mi等自然泛音,几乎可以构成完整的五声音阶和演奏完整的旋律。(2)双音效果的可能性和选择性较为丰富,可以用反扣、双弹、双挑、摭分等右手技法来实现双音效果,而得其迥然不同的声音色彩。如:同度双音、五度双音、八度双音、四度双音等。(3)同音异弦的音响效果十分别致,同音而不同弦、同音而不同指,所以可取阴阳明暗之别、得虚实刚柔之美。(4)左手指法的组合简单实用而丰富多变,粘、搬、揉、打,声色俱佳,且可以避免过多和复杂的把位纵向移动。由此可见,白凤岩选择“合四工”正调定弦对《风雨铁马》的创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风雨铁马》采用的是传统变奏体式的套曲结构,全曲分为5个段落,其中每一个段落都是由几个不同材料的、规模较小的自然段组成。材料的使用总是以不断变奏——或扩展、或紧缩、或模进、或派生等形式出现,在加剧了乐曲张力的同时不断地强化音乐形象。
  《风雨铁马》的结构图式如下:
  [1] 引子
  [2](A 部)a + b + c + b1+ d
  [3](B 部)e+ b2
  [4](B1部)e1+ c1
  [5](A1部)a1+ c2+ e2
  乐曲以a和e 两个音乐素材为乐曲的主要线索,不断地扩充和缩减,不断地加入新的音乐材料,衍生展开,起承转合,贯穿始终,首尾呼应。
  
  乐曲的创作运用了复杂的调性游移和调式转换,但这种游移和转换多在D宫(或A宫)的同一宫调中进行,几乎渗透于每一个乐句、语汇甚至乐思之中。《风雨铁马》虽然不以优美流畅的曲调为主要特征,但是乐曲的旋法十分新奇,常常打破了人们习惯性的审美期待,给人以意外之感,也许这就是《风雨铁马》的不同凡响之处,既符合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情趣,又具有鲜活的创意。白凤岩在乐曲中展示了他神奇的想象力,辗转反侧的调式游移与摇曳不定的节奏重音的频频变换,使乐曲始终充满了风雨飘摇之感。皇宫、寺庙、大殿、古塔等建筑物檐角下的大大小小的铁马叮当作响,忽远忽近,忽明忽暗,阴阳高低,错落有致,透视出古都的壮观和肃穆。
  白凤岩在乐曲中几乎使用了所有的三弦技巧(双弹、反扣、连分、连挑、连弹、扣滚……)的同时,还创造性地在左手技法中使用了古琴的“绰、注、吟、猱”等技法,集大俗与大雅于一身;在右手技法中使用了在第二、三弦上的挑滚、扣滚(或挑轮),不仅技术难度高,而且具有奇特的支声和复旋律的音响效果。虽然他所使用的技法结构、语言风格具有明显的北方曲艺音乐的风格,但是乐曲却打破了三弦演奏艺术对于曲艺文学(唱词)和歌唱演员的依赖,突破了三弦伴奏艺术中的程式化技法组合,开拓了三弦音乐器乐化发展的蹊径。《风雨铁马》是白凤岩艺术创作的代表作,结构小巧玲珑,思维严谨缜密,极富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色彩,白凤岩极力地用三弦的器乐语言来独立表达音乐的思维经纬已是清晰可见。一曲《风雨铁马》使白凤岩成为近现代三弦器乐曲创作的第一人,一曲《风雨铁马》使三弦从伴奏艺术中脱胎换骨,《风雨铁马》的艺术价值更多地在于它推动了三弦器乐音乐的发展,白凤岩的音乐创作使三弦这件古老的乐器获得了更为丰富的音乐